面向21世纪的中学化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化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即将来临,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正在进行深入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确认了今后基础教育的功能和学校教育的导向。
由于学校教育是由学科教学为依托和支撑的,亦即学校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教学来全面落实。本文拟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提出几点粗浅意见。
一、充分利用化学课程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树立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观
(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与其他课程一样,由于化学课程本身反映着化学学科“对人类自身以及对自然的和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对事物发展的评价”。长期以来已“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化学课程也就必然存在着教育性。
承认化学课程的教育性,充分考虑化学课程的育智功能之外的育德功能、育美功能、个性养成功能及面向社会需要的实用功能,努力挖掘和充分利用化学课程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化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把传授知识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化学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观念问题。
(二)化学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可以利用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对化学工艺的发展曾作出的重大贡献及我国在现代化学科学技术方面达到的新水平、取得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利用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的产生和发展,以前人的经验启迪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用一些重要的化学史实以及著名化学家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坚毅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鼓舞学生树立为科学为民族的奉献精神和价值观;在讲物质性质、制法、用途时既要讲清某些物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福利,又要说明同时能给人类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利用酸雨现象、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知识并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利用、化工生产及环境污染的实例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正确态度,使他们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并以此激发学生对家乡、对民族、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变得实在而具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及选作实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实验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科学方法,要求他们对学习和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通过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炼,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二、化学教学要重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主体性
与仅仅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的淘汰性、选拔性的应试教育、英才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所有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素质教育强调让学生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即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同时学生个性也要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塑造人才。
(一)针对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首先在对化学教育内容的安排和选择上应彻底摒弃那种“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概念和做法。那些结构单一、严谨、规范、强调系统性学术性的化学课程内容也不能再一统天下。化学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走向结构立体化、现代化、多样化是必然趋势。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学科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结构,例如开设一些介于学术型和经验之间以表现化学为主的多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与汇流的融合课程;开设密切联系自然、社会或生活课题的活动课程;开设紧密联系当地化学资源、化工生产、环境污染与保护的乡土课程等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延展性(使学生终身受益)和自由选择度,以适应素质教育实现多元化教育目标的需要。
(二)学生在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化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这些个体差异,立足于为全体学生服务。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区别对待。首先对他们的教学要求要分层次,例如知识量的多少、知识的深浅度以及思维的成分和水平高低等。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也可分等级区别对待。在保证所有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化学教学内容范围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采取分层次教学、个别化教学等不同形式分流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升学或生产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层次和不同课型的化学课程。或增添更多更系统的化学科学知识让学生接受更复杂的思维训练;或安排实用性强的基础知识及与就业联系密切的多种技能和职业指导如石油化工、化肥农药、钢铁煤炭、营养食品、卫生保健等知识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分流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加强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乃至生活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化学教学只有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在师生情境交融的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才能使不同水平的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体现在智育方面就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主张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化学世界千变万化,化学问题纷繁复杂。针对这一现实,素质观下的化学教学不再以纯而又纯的习题重复演练和频繁的书本知识测验来考查和评估教师、学生,而培养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这些各自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但都有巨大潜力的学生,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化学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教学进行知识迁移。无论是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学科课或是活动课,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独立地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在师生共同的信息交流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形成技能,在大量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潜能要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化学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为学生能力发展创造条件。要逐步地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而且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扩大加深化学知识,建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以适应不断变更职业和工作的21世纪。与此同时,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在给每个学生作出恰当的、客观的、全方位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面向21世纪的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落实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方法、提高素质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高素养的教师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与随之而来的一批新课程的问世,无疑向多年来擅长教授“学术型”化学课程,以题海战术和考分评价教学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模式、评价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而学习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更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个性品质、道德修养、思想境界、行为规范、学识能力无不熏陶和感化每一个学生。因此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渊博学识的高素养教师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化学教师要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具有高尚的情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爱心,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要在怎样“做人”方面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二)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苏霍姆林斯语)。素质教育要求广大化学教师博学多才、一专多能,既能上必修课又能上选修课,融合课程,还能指导活动型课程中几项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系统地掌握化学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熟悉大量的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如材料、能源、环境、化工、保健等知识,了解当前高科技领域内化学研究的新成果所用的有关知识,要通晓一定的生物、地理、物理等相关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三)随着教改的日益深入,化学教师的职业角色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些只能适应应试教育进行单一知识传递的传统经验型“教书匠”将逐渐为具有教育科研素质、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学者型教师取代。素质教育要求化学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如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发展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等,掌握现代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化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趋势。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化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以教学第一线为基础,在身边寻找选择一些有价值的且具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的课题进行探索、实验,积累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提炼、升华。对于刚起步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对研究课题的选择宜小不宜大,要具体不要空泛。研究方法上可以先从总结自身教育经验着手,也可以就某个具体问题进行一些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实践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逐步提高研究方法的水平并有所创造。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21世纪即将到来,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我们化学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要加强自学、进修、继续教育等以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为化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和完善,为下一代人素质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