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_国民经济论文

建立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_国民经济论文

建立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核算论文,首都论文,国民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北京同其他地区一样,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大量投入和消耗的基础之上的,有的甚至是靠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破坏环境、制造公害为代价来实现所谓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造福与造祸两重性。它在带来社会财富和工业文明的同时,导致了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恶果,构成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一方面囿于人们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淡薄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指挥棒”——以GDP 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良导向作用有很大关系。要实现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更使“指挥棒”,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环境、经济双重核算。

一、实行环境经济核算势在必行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弊端

目前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 基本上都是按照联合国制订的SNA核算体系进行的,这个核算体系存在一个重大缺陷或弊端,那就是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没有反映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的耗减、降级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单一的投入产出核算。这是因为以GDP为主要指标或基本指标的SNA核算体系,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物品和服务都是以其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核算的,即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的增长和进步程度。而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认为没有劳动参与和通过市场交易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自然资源被称为“自由取用物品”或“免费商品”,因而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同样,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般来说也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因而也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由于SNA 体系没有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不能有效地表现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它作为度量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和各部门短期到中期的发展变化是有效的,而对于度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却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正如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罗伯特·雷佩斯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可能耗尽它的矿产资源、砍光森林、侵蚀沃土、污染水体、使野生动物和鱼类等濒临绝迹,但是,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随着这些资源、 资产的消失而稳定地上升。 一些经济学家在谈现行SNA核算体系在这些方面的弊端时,常常引用油轮触礁这一典型例子。 当一艘油轮发生触礁,这种运输活动以及石油泄漏会造成下述影响:由于石油运输而实现的价值附加,使GDP增加;按现行统计方法,GDP并不会因为这一油轮的油所代表的石油储量的减少而受到影响;为清除外溢的石油而支付的工资和使用的设备又会使GDP增加; 由于石油外溢造成的生态损失,如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损失,海洋生产力的损失(污染不仅仅是对商业性物种有影响),但这些并没有反映到GDP中。就是说,油轮触礁的事故越多,外溢的石油越多, 污染越严重,GDP的增长也越大。可见,这种立足于市场性交易活动的SNA核算体系, 不仅没有反映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降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反,被破坏了的环境的治理又能够带来GDP的增长,即污染也能够成为GDP的生长点。这看起来近乎荒唐,但现行SNA体系就是这样核算的。因此,SNA核算体系计算出的GDP本身已经包含了一种扭曲。

人类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更换经济活动的“指挥棒”,对经济活动实行双重核算:不仅实行经济核算,即投入产出的核算,通过核算,检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得失;而且还应实行环境、资源的核算,建立环境帐户和资源帐户,通过核算,检验自然生产力的消长。通过双重核算,可较科学地弄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弄清经济发展对生态、自然资源的耗损和破坏,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来调节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不仅如此,实行双重核算,也可正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富裕程度。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富裕程度,不仅应当用 GDP来衡量,还应当用资源储量来衡量。就像我们说一个家庭富不富,不能光看他每月有多少收入,还要看他有多少家底一样。可是,如前所述,现行SNA核算体系,是只重经济产值而忽视资源基础的。 这很容易造成一种严重后果,即经济产值的某种虚幻增加,资源基础的持续削弱,出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

(二)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探索

国外不少有识之士在对现行SNA核算体系的缺陷进行批评的同时,已提出了环境、资源核算问题,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这方面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联合国对环境和资源核算及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改进一直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主要由联合国统计署和环境规划署负责。在对待如何处理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上,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中一直存在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是仅建立实物量形式的环境核算体系,而并不试图将环境核算纳入SNA体系, 仅以实物量表示的环境因素指标来作为制订经济、环境政策的参考依据;第二种意见是对SNA 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将环境核算以价值量的形式完全纳入SNA 体系的各个方面,从核心上改革SNA体系的各种概念和原则, 把对经济系统的分析扩展为对环境经济系统的分析;第三种意见主张通过建立卫星帐户,以附属体系的形式将用实物量和价值量表示的环境因素纳入到SNA之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因素修正的宏观经济指标。显然,第三种意见是前两种意见的折衷。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改变原有SNA体系, 保持其使用的稳定性,又为将来对SNA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创造条件, 因此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联合国统计署在1993年修正的SNA 体系中就以这种附属体系的形式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引入到其中。该部分在修正版的SNA中称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卫星体系”,英文缩写为SEEA。

SEEA体系提出后,不少人认为它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认为按此办法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核算难度太大。然而,对SEEA所代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方向,并为这一改革提供的思路和基本框架,没有什么人提出异议。就是说,环境和资源核算的具体方法还有待探索、完善,但这一改革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三)我国特别是北京尽快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经济活动实行经济和环境、资源双重核算,如上所述是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共同要求和方向,对我国来说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决定的。北京市实行环境经济核算,尽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尤为必要和紧迫,这是由北京的特殊地位和目前环境污染的严重状况决定的。北京作为我国首都,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国际大都市,对环境质量有着特殊的要求,应当成为全国环境的“首善之区”。然而,现实与要求存在着巨大反差。近年来北京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市区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北京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既对北京的环境经济核算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又为环境经济核算的推行提供了契机。

二、环境资源核算帐户设计及对北京市环境经济核算的试算

前面谈到,联合国提出的SEEA还远不是一个成熟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它所提出的环境与资源核算范围较广,核算要求较高,核算程序较为复杂,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在SEEA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特点与要求,设计一个环境与资源核算的具体实现形式,使之能够满足和适应我国对环境与资源进行核算的需要。

我们设计的原则是在不违反1993年SNA核算基本体系的前提下, 对环境与资源核算的项目、分类进行归并和简化,并选择一些对国民经济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环境与资源要素项目,建立附属的核算帐户,再按照SNA的衔接口径, 把环境与资源的核算帐户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连接起来。(具体帐户设计从略)

根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我们对全市1997年的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进行了试算,并据此对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调整。

(一)环境资源成本的核算

环境资源成本由环境质量退化成本和资源因素耗减成本构成。

1.环境质量退化成本的核算

这项核算,我们选择了水、空气和固体废弃物三项。

北京市1998年到2002 年采取各种防治措施的总资金投入预计需要488.72亿元。在这里,我们把全市1997年至2002 年三项环境要素污染治理所需的全部费用作为环境损失的价值,同时把1997年当年的环境投资作为当年恢复的环境收益。

根据有关资料填制的环境质量核算帐户如下:

环境质量核算帐户单位:亿元

环境收益 39.83

1.直接收益39.83

(1)水(地表水及地下水)9.72

(2)空气 23.37

(3)土壤侵蚀

(4)固体废弃物6.74

(5)噪音、光化学污染及微波污染

2.间接收益

环境损失 528.55

1.直接损失528.55

(1)水(地表水及地下水)

110.28

(2)空气 396.71

(3)土壤侵蚀

(4)固体废弃物21.56

(5)噪音、光化学污染及微波污染

2.间接损失

环境损益 -488.72

1997年北京市环境退化成本为488.72亿元。

2.资源要素耗减成本的核算

北京市资源种类较多,短时间内难以对其全部价值进行估算。因此,我们选择了几种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煤炭资源、铁矿砂资源、森林资源等,对其单位价值及当年储量增减变化的价值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如下:

资源要素核算帐户

项目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

计量单位 亿立方米亿元 亿立方米亿元

折算标准

1.03元/立方米 1.03元/立方米

期初存量 32.5133.49

-45.00-46.35

本期增加量

14.5115.3524.50 25.24

其中:

新增储量 14.91

15.35 24.50 25.24

本期减少量

15.01

15.46 25.85 26.63

其中:

开采使用 15.01

25.46 25.85 26.63

本期调整量

期末存量 32.41

33.38-46.35-47.74

项目

林木蓄积量

计量单位 万立方米 亿元

折算标准 2981.82元/立方米

期初存量 854.80 254.886

本期增加量25.657.648

其中:

自然生长 25.657.648

本期减少量

其中:

本期调整量

期末存量 880.45 262.534

项目 煤炭铁矿砂 合计

计量单位 亿吨亿元 亿吨 亿元 亿元

折算标准 181.33元/吨

64.76元/吨

期初存量 23.8754 4329.33

3.89501 252.24 4823.60

本期增加量 48.24

其中:

本期减少量0.0552 10.01

0.00589

0.3852.48

其中:

开采使用 0.0399 7.24

0.00562

0.36

灾害损失 0.0153 2.77

0.00027

0.02

本期调整量

-0.0425 -7.71 -7.71

期末存量 23.7777

4311.61

3.88912 251.86 4811.65

通过上述核算,可得出:1997年增加的资源总价值为15.35+25.24+7.648=48.24亿元;当年减少的资源总价值为15.46+26.63+10.01+0.38=52.48亿元;增减相抵后资源价值的净减少量, 即资源要素耗减成本为52.48-48.24=4.24亿元;环境资源成本总量为U=488.72+4.24=492.96亿元。

(二)环境资源保护支出的核算

环境资源保护支出由环境保护与治理支出和资源补偿金支出构成。

1.环境保护与治理支出的核算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核算,应首先确定其收支的范围和核算口径,然后由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核算要求列报。目前各个系统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统计工作,这里根据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1997年的数据,对环境保护与治理帐户进行了核算:

环境保护与治理帐户单位:亿元

环境保护与治理收入:

49.17

1.政府投入 31.48

2.企业投入 6.51

3.居民投入 0.87

4.外资投入 1.31

5.银行借款 9.00

环境保护与治理支出:49.17 环境收入

1.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资 39.4049.17

其中:

环境支出及差额

污水处理

8.7749.17

集中供热 10.76

气化工程

6.32

园林绿化

2.39

生活垃圾处理6.7

其他

4.45

2.工业污染原治理投资 6.32

3.环境管理服务支出

1.00

4.基本建设“三同时”环保投资 1.58

5.居民环保支出

0.87

环境投入与支出差额

上述环境保护投入中,企业投入的部分已记入企业的成本费用,应从投入的总量中扣除。政府投入的部分中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大约占70%,最终消费部分大约占30%。投资部分已形成各种城市基础设施,也应从总量中扣除。

计算的结果,环境保护与治理支出为(49.17-6.51)×(1-70%)=12.80亿元。

2.资源补偿金支出的核算

资源补偿资金,从理论上说应由资源开采和使用单位及个人,按照开采和使用资源数量的多少及收费标准进行交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北京市目前资源补偿金收缴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收取的项目不多,收取的资金也很有限。

根据北京市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填制的资源补偿资金帐户如下:

资源补偿资金帐户 单位:亿元

资源补偿资金收入 资源补偿资金支出

1.政府投入

0.1861.密云水库上游水资源保护0.03

2.企业投入

0.3722.密云水库库区水资源保护0.18

3.居民投入

0.3123.地下水资源养蓄0.60

4.地下矿藏开采资源补偿 0.06

资源补偿费收入总额 0.87资源补偿资金支出总额0.87

企业投入的资源补偿资金已纳入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因而予以扣除。

计算结果:资源补偿服务为0.87-0.372=0.498亿元。环境资源保护支出的总量为S=12.80+0.498=13.298亿元。

(三)对经济总量指标的调整

1.总量指标的调整单位:亿元

序号 调整前 序号 调整

总产出 1

5839.15

1 5839.15

中间消耗2

4029.062=2+3+4 4535.32

环境资源成本 3 3 492.96

环境资源保护服务4 4

13.30

国内生产总值5=1-2 1810.09 5=1-2

1303.83

2.总量指标的比较单位:亿元

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后占调整前%

总产出5839.15 5839.15

100.00%

中间消耗

4029.06 4535.32

112.57%

国内生产总值 1810.09 1303.83

72.03%

这就是说,北京市1997年的GDP,在扣除当年的环境、 资源成本(其中环境退化成本应视为环境欠帐)和环境、资源保护服务的消费之后,只剩下原值的72.03%。如果把经环境资源核算调整后的GDP 称为绿色GDP,那就是说,北京市1997年的绿色GDP,仅为GDP的72.03%。 由于我们核算的项目不全,有些数据估算偏低,因此,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 的实际数值,肯定会比72.03%低得多。

据德国有关专家90年代初的测算,扣除资源耗损和环境退化后的绿色NDP(国内生产净值)占NDP的比为73.5%。德国是世界上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其环境质量比北京要好得多,但它的绿色NDP占NDP的比重只达到73.5 %。 这也表明, 1997 年北京绿色GDP 占GDP72.03%的数值高于实际数值。

三、北京推行环境经济核算的对策思路

当前,在北京推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人们对实行环境经济核算必要性的认识

对此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了解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的弊端,了解由于它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有必要帮助和引导人们认识“自然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力对于不少人来说目前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其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和《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对自然力的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就作过深刻论述。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是一种生产力。在他看来,人类获得物质产品的生产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由于劳动力的发挥而产生的“力”;一是不需劳动介入,单纯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力”。就是说,完整的生产力的概念,应当包括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个方面(马克思有时也直接使用“自然生产力”这一提法)。没有一定的自然力的作用和支持,人类的劳动本身是创造不出任何财富来的。人类劳动一旦破坏了自然力的支持系统,人类的物质生产就会走向反面,造祸于人类自身,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

(二)建立环境资源核算指标体系和数据收集系统

要在北京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建立相应的环境资源指标体系和数据收集系统。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围绕环境资源核算已开展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政府没有将这方面的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对这方面数据的提供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因而没有引起这些部门的重视,对有关环境、资源核算的口径、方法也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随意性较大。

我们建议,由市统计局牵头,会同市环保局及有关资源管理部门,根据环境经济核算的要求和帐户设计,设计一组既适应国际发展潮流又符合北京市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环境资源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制订相应懂得统计报表,落实填报单位,并对核算口径、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三)逐步推行绿色会计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反映出环境与资源变化量对各总量指标的影响,但它还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变化量。如企业列入成本费用中的各种环境保护与治理投入,作为中间消耗的一部分,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进行了扣除,没有反映在环境经济核算的调整之中,这样也就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用于环境的投入。因此,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同时,还应当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改革,在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中,反映出其中用于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成本支出。

7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绿色会计”,就是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绿色会计是指以自然资源消耗量和对环境影响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的会计。它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计量、报告和控制,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绿色会计理论认为,传统会计核算办法未将环境资源列入成本和资产核算,它只计算“人造资本”成本,而对“自然资本”的消耗未予反映,从而造成企业在生产中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而获取“私利”,虚增其利润。绿色会计通过将环境资源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减少资源使用、减少污染。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国民经济核算必须改革,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样,企业会计核算也必须进行改革,实行绿色会计制度,这是经济核算改革的大趋势。

(四)改革对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用绿色GDP取代GDP

实行环境经济核算,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换经济活动的“指挥棒”,引导人们将经济活动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为此,这一改革必须与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的改革结合起来。过去,对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实际上看的主要是人均GDP和GDP的增长率,“以产值论英雄”。实行环境经济核算后,对政府政绩的考核可以用绿色GDP 取代GDP。由于绿色GDP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处理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指标,因此其数值越大,说明对三者关系处理得越好,为社会造福越多,政府的政绩也就越突出。用绿色GDP考核政府政绩,其导向作用能够促使政府重视并处理好经济、 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为追求眼前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去自毁家园。

标签:;  ;  ;  ;  ;  ;  ;  ;  ;  ;  ;  ;  

建立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