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试题特点制定备考策略_政治论文

把握试题特点制定备考策略_政治论文

把握试题特点 制定备考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题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多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年。从我们已收集到的含有政治试题的试卷来看,大致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科综合,采用这类试卷的省、市最多。第二类是综合测试(政、史、地、理、化、生六科综合卷),除了全国的一套大综合试卷外,还有上海和广东的两套试卷。第三类是政治单科,类似于以前“3+2”中的政治试卷,江苏仍然采用这种形式。下面对这三类试卷中的政治试题进行一些简略的评析,并根据对命题趋势的预测,提出2005年复习备考的对策和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2004年政治试题概述

1.题量调整,政治试题分量加重

从文科综合卷看,2003年全国文综卷政治科试题在全卷中有106分,占35.33%。2004年的政治科试题,除甘肃卷在总分上少2分之外,其他所有试卷的总分都高于2003年。北京卷达到109分,全国卷110分,重庆(湖北)卷121分,天津卷竟高达127分。可见,各地对政治学科有所加强。

从大综合卷来看,2003年广东卷中政治科试题50分(全卷300分),刚好占1/6(16.67%)。2004年全国卷和广东卷政治科试题都是34分(全卷150分),所占比重提高到22.67%,比2003年超过6个百分点。上海卷有43分(全卷150分),高达28.67%,比2003年超过12个百分点。这同样可以看出,政治试题在全卷中的比重在加大。

从政治单科卷(江苏卷)来看,仍然保持全卷150分,只是在时事、经济、哲学、政治这四部分做了一些调整。时事的比重不变,调减经济、哲学两部分,增加政治常识选择题1道,在论述题中增设涉及政治常识的一问,使政治常识试题比2003年高出10分。

2.题型稳定

综合试卷仍然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把选择和填空糅合在一道大题之中只是个别情况。江苏卷也仍然保持了原来“3+2”政治试卷的五类题型。

3.难度略有降低

2004年政治试题更贴近学生,更贴近教材,没有超教材的情况,更没有偏题怪题,与近年政治试题相比,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在难度上保持基本稳定。毋庸讳言,自主命题的试题难度略有下降。

4.试题紧扣教材

2004年政治试题,遵循《考试说明》,以问题立意,以能力立意,不回避热点,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

5.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

从全国各地的试题看,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不仅在非选择题的论述题中设计了跨学科综合、学科内综合试题,而且在选择题中也出现了不少带有跨学科和学科内综合的试题,这在以前的试卷中比较少见。

二、2004年政治试题的突出特点

1.关注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实际

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仍然迎着热点上,紧密联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强调从现实问题立意,从现实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显性切入,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体现了高考改革新思路。

全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涉及的热点问题主要有:选择题第24~28题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切题;第34题以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为背景;选择题第35题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背景。非选择题第37题以经挤全球化切题;第38题以我国海洋产业中休渔制度以及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问题处理原则为背景设题;第39题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主题,依次设计地理、历史、政治学科试题,试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密切联系实际,充分反映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

2.注重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自己优秀传统和丰富文化的国家,继承优秀传统,传承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对此,近年高考试题也有比较充分的体现。

以全国试卷为例,全国文综试题第1~4题,开篇就采用了元朝文化典籍《真腊风土记》中的一段描述,涉及到古代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人文方面的知识;第24题奥运会会徽,集中国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有着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底蕴。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的那样(见第25题),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传达着在中国人民文化中世代相传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第29~30题,更是直接以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的“意境”为背景材料进行命题,从哲学的高度说明其理论依据;第15题采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关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经典命题,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遵循教材和考纲,强化主干知识

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坚持以教材为本,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立足于政治学科中的“双基”,对中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以全国文综试题为例,选择题考查主干知识是清晰可见的,这里着重看一下非选择题。比如,第38题(1)小题主要考核了经济常识中的资源、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可持续增长等主干知识;(2)小题主要考核了哲学常识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提供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这里并不要求考生把对立统一原理进行展开,只要求提炼出或指出体现的什么原理,然后从如何对立、如何统一的方法上进行简要分析;(3)小题主要考核政治常识中的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知识,只要求指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发展。很显然,这些都是政治学科中的主干知识。

4.问题能力立意,注重能力考查

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依据《考试说明》的规定,坚持以问题立意、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设计与表述符合中学生学习实际,为中学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以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为例,选择题第31、32、33题,以21世纪初“中非合作论坛”为背景材料,从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中非贸易增长、认识第三世界国家地位和作用的角度设计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国际贸易中重大问题的识记能力,又考查了考生对第三世界中非贸易增长的理解、认识能力。非选择题第39题,是一道地理、历史、政治跨学科综合题,该题(5)(6)两小题是属于政治学科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识记能力,又考查了考生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源、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扶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突出专题特征,加强综合力度

2004年综合试卷,以专题形式构题,加强了跨学科综合的力度,这是一个显著特点。

2004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以专题形式出现,注重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意义、影响的认识与理解,注重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分析,使考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丰富,也强化了试题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这表明文综试题设计更加成熟。

比如,选择题第24~28题,以北京奥运会会徽为专题,从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设题,全题融合自然,题肢设计精巧,不失为一道典型的综合性试题。在非选择题中,第37题(4)小题“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既可以运用历史学科知识,也可以运用政治学科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政治与历史的融合度极高,从这道题给出的参考答案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因此,总的来说,跨学科综合的力度加大。

6.体现课改理念,鼓励创新思维

近年高考文综试题的命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社会实践,重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试题中突出地表现为让学生根据具体背景材料来思考、认识和回答现实问题。

在试题答案设计上,鼓励学生创新思维。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答案与评分参考”,采用“酌情给分”和“酌情加分”的做法,通过赋予阅卷老师一定的自主权,保证学生的合理答案得到合理的分数,并在客观上起到鼓励考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作用。

三、2005年高考政治复习的对策与建议

1.夯实知识基础,把握主干知识

高考文综(政治)试题都是围绕专题,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条件,设计新问题,引导考生运用所学过的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分析、理解、运用,无论试题难易,都突出了考查考生学科主干知识的功能。

从北京某区2004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答题情况看,没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仍然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如非选择题第39题(6)小题,不少考生审题不准确,没有正确地选出相关知识,把所学过的哲学原理堆砌了一大堆,以为“多多益善”,结果答非所问,废话连篇,造成严重失分。因此,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要把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放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去准确理解和把握,注意知识的层次性,注意知识的主次,准确把握主干知识。

2.重视专题复习,提高应试能力

近年来,选择题采用一材多用,非选择题也往往是采用相关几则材料,有时进行学科内综合,有时进行跨学科综合。一般地说,这些背景材料都具有相关性,大都是一种带有专题性的。比如,全国文综试题第38题,就是“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个专题;第39题就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区”这个热点专题。如果在备考中,专题选择准确,专题相关问题设计合理,选择的相关原理、知识恰当,这种复习的效率必定很高。

考试能力是寓于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的内在因素,考生要答好试题,除了准确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阅读背景材料、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以全国文综试题第38题第(1)小题为例,题目提供了材料: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提出了一个问题: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在审题时,应分析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取其中有效的信息,比如,“增长速度”与“意义”的内在联系。同时,必须进行合理的联想,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大,可以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可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答案就基本形成了。

可见,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与综合并找到材料、设问与相关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备考复习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点。

3.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探究

现代课程改革,最重要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感受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把学习过程变为生动、富有个性的互动过程。比如,在专题复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专题,并让学生说明选定这一专题的理由,阐释这一专题包括的内容体系,指出这一专题涉及的原理(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等。这样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标签:;  ;  ;  

把握试题特点制定备考策略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