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实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在实际使用中,具有双重性,若能合理使用,则能防治疾病,如果使用不当,那么会引发各种并发症。有报道[1]指出,不合理用药会使病死率增加。针对抗生素而言,其同样具有两重性,合理使用可以抑制、杀灭细菌,若使用不合理,那么会引发不良反应。当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向,因而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本文针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分析其不良反应,制定合理应用措施,现对此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使用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患者,共计88例,均与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资料完整,均行抗生物治疗。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47例,最小年两10岁,最大75岁,平均(38.6±12.4)岁。
1.2方法
整理患者资料,回顾分析患者临床数据信息,如一般情况、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药物种类等。
1.3统计学处理
SPSS20.0处理数据,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一般情况分析
在所选取患者中,10~16岁为11例(12.50%),17~30岁为11例(12.50%),31~40岁为6例(6.82%),41~50岁为8例(9.09%),51~60岁为23例(26.14%),61~75岁为29例(32.95%);相比其他年龄段,61~75岁组占比最高(P<0.05)。
2.2药物种类分析
头孢菌素类占比与其他类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分析
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与其他系统相比,显著偏高(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
3.讨论
在当前临床中,由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已比较普遍,主要原因为药物中有杂质、药物自身、患者体质等,此外,药物代谢还可能出现有害反应。现阶段,由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质反应及二重感染等[3]。针对此些不良反应,通常可采取如下合理用药措施:(1)根据患者的适应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抗生素。通常情况下,可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原菌的种类以及药物抗菌谱、药动学、感染部位等,来合理选择与之相配套的抗生素。对于抗生素而言,其在人体中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并且须在靶组织中才能达到有效浓度,因此,根据感染部位处抗生素的药物浓度及维持时间等,来合理选用抗生素,此外,还需结合患者病情实况来进行合理用药。(2)在实际使用抗生素时,需合理设定用药剂量及治疗疗程。(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当前,在抗生素的全部使用当中,预防性使用占比达40%,而现实应用价值并不理想。在治疗病毒性感染患者疾病时,采用抗生素难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感染预防效果,甚至还会出现耐药情况,造成继发性感染,因此,需要对抗生素预防性使用进行严格控制。(4)联合用药时的合理使用。在临床中,之所以要联合用药,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另外,还可以扩大抗菌范围,但需对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进行严格掌握。针对那些单一采用抗生素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型感染,可选择联合用药。从本文结果可知,在88例患者中,占比最高的年龄段为61~75岁,而在不良反应药物种类当中,占比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此外,不良反应最容易累及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此结果与相关报道结论相一致[4]。提示抗生素容易引起不良反应,需合理用药,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而且还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因此,需要做到临床合理用药,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琳.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6(28):166-167.
[2]周茂万.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2(13):70-70.
[3]焦禹豪. 134例临床常用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统计分析[J]. 中国药业, 2016, 22(20):82-83.
[4]帕提古丽·玉苏普. 药物的合理使用及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94):108-109.
论文作者:陈小利 王鑫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抗生素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的是论文; 头孢论文; 预防性论文; 《健康世界》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