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水资源、内涝频发和初雨污染等问题被逐渐暴露出来,对现代化城市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海绵城市开发正好是一种很好的雨水利用与排放技术,这种对周期影响小的开发技术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城市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基于此,文章就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具体应用
引言
城市建设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与优化,但是干旱、洪涝等问题确在始终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进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深化,海绵城市理念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海绵城市作为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了市政工程建设与绿色节能环保理念之间的结合,积极践行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有效推动了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质量的提高。以下就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切实提高市政建设质量。
1海绵城市理念内涵及特点
海绵城市理念,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而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合理应用也可以有效提高市政道路建设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首先,海绵城市可以充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突出增加绿地,减少城市地面硬化比例。相关研究表示,城市地面硬化阻碍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路径,让地下水水位很难回升。而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够将城市绿色空间增大,采集且处理雨水与洪水,这部分被处理以后的水能够使用在生活以及生产中,还可以作为地下水以及景观用水等,以此来促使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其次,有益于缩减城市构建成本。海绵城市构建比较关注的是保护使用天然水系,城市机体里面已有的绿地和园林、湿地和景观水体常常和水利调蓄设施一起构建城市防排水系统,缩减给排水管道混凝土工程量,还能够减少城市市政构建与运行成本。除此以外,构建海绵城市能够降低水灾产生的概率,减少水灾经济损失与防治水污染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次,有益降低城市内涝产生的概率。近期,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地面径流聚集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提升,增大了洪水灾害产生的几率,同时常引发城市排水系统水力过载,造成城市出现内涝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构建,把防与排等对策相融合,大大减轻了防洪排涝的压力,降低了城市洪涝产生的频率。最后,海绵城市还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在197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构建为处理水资源供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经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充分利用生态雨水,如此就能够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压力。
3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3.1在市政路面结构层设计的应用
城市内涝、径流污染主要是由道路过度硬化所导致,要想改善道路过硬化现象,首先要在路面结构层设计上下功夫。传统的路面结构层,基本上都是透水的混凝土结构。现阶段的城市排水工程主要依赖排水水管,一遇到暴雨天气,降水量超过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则会让城市形成地表径流,导致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较大影响,造成径流污染,破坏城市生态系统。故而,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层设计,必须要改变传统设计观念,让路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现在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层设计往往会使用透水砖来取代传统混凝土结构,这种砖不仅有非常好的透水性能,还具有抗滑、降噪等性能,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基本要求,因此,被广泛运用到市政工程设计中。
3.2在市政路面排水设计的应用
对于市政道路的设计和建设而言,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了渗透结构,可以有效将雨水收集后再利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我国市政道路工程数量增加,导致硬化面积不断扩大,一旦遇到雨雪天气,土地渗水功能不完善,就会导致城市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实现雨水的收集再利用是当前市政工程的主要目标,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道路建设,采用渗水功能较强的材料铺设路面,如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以增加道路建设中的渗水面积,进而提高道路的渗水性。
3.3在在市政道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中的应用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在设计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的时候,大多数采用的都是那种不透水的路面。对于这种形式的路面来说,如果遇到了大雨天气,那么就会出现路面湿滑以及道路积水等问题,这样的情况不仅十分不利于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同时也严重的降低了城市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如果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把海绵城市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其中,使用透水铺装这些道路,那么就可以让存积的雨水顺利的下渗。这样不但可以对路面出现的积水进行减少,而且也可以对路面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的调节,另外还可以让地下水更加充分的涵养。在实际设计的时候,要结合着路基下土壤所具有的实际形式来进行,如果土壤的透水性表现的并不是十分好,那么就要在基层去相应的设计出排水管。另外设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透水时,它的坡度最好不要高于百分之三。
3.4在城市绿地与广场设计中的应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广场设计和城市绿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是雨水净化的主要对象。在海绵城市的构建中,由于技术的限制,当前雨水净化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用水需求,这样一来,积蓄雨水主要用于景观工程维护和城市绿化工作中。在新形势下,加强城市广场和陆地设计,有利于更好地节约城市淡水资源。因此,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同广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让透水性铺装的应用得以增加。如果遇到暴雨季节,可以将其充当为排水渠道,进而有效将雨水储蓄到广场或是绿地中,等待需要时,将雨水作为绿地的浇洒用水、广场的冲洗用水或是景观水体的补水。为修复已被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还可以在城市水体循环中,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
3.5在雨水口设计中的应用
在收集城市路面雨水径流的时候,雨水口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措施,而且在整个流程中,雨水口是雨水收集的起点。通常在城市建设道路的时候,都会把雨水口设计在机动车道或是非机动车道的边缘。但是遇到道路清扫或是雨水冲刷的时候,道路上的垃圾就会被带到雨水口中,所以就出现了雨水口严重堵塞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对雨水的收集十分不利,如果遇到了暴雨天气很有可能会发生城市内涝的情况,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面源污染。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解决雨水口堵塞和水质污染等方面的问题,那么就要在传统的雨水口上设置截污装置,用截污铁篦来替换之前的雨水篦子,相关的污染物通过截污挂篮进行拦截,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雨水口更加通畅。另外还可以把雨水口设置在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等设施上,让其对城市的雨水去进行充分的储存和吸收。
3.6在路肩边沟设计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在以前路肩边沟设计当中,通常情况都是水泥混凝土边沟,这种设计非常容易出现堵塞现象,同时还缺乏净水雨水的功能。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路肩边沟设计中,设计植草沟,将景观性植被种植在地表沟渠中,不仅可以美化城市,还能实效收集、净化、输送、排放城市径流雨水。一般来说,在径流量小,难以设置市政道路工程的地方,可积极使用这种方法,如果是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则需干式植草沟设计方法,并定期进行维护。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市政工程设计中,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特别是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城市排水系统问题。因此,相关设计人员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汇集新思路,新理念,将海绵城市理念增加到市政工程设计应用范围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海绵城市的规划。
参考文献
[1]钱勍,曾英.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6):223-224.
[2]贾文华.浅谈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6):16-17.
论文作者:何唱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路面论文; 径流论文; 透水论文; 理念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