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述评(Ⅱ)——管理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视角论文,生命周期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前文①论述,可以发现信息的价值老化现象和生命周期规律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为了把问题简化以便于研究,1985年Marchand和Horton正式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1],其中把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信息管理中逻辑上紧密关联的若干阶段或步骤,即经典的信息生命周期6阶段模型——“创建、采集、组织、开发、利用和清理”,这也成了管理视角下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早期典型代表。
当前绝大多数学者对信息生命周期的划分,都是基于管理视角的信息生命周期。而且由于这类研究基本都是贯穿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当中,因此很多人都将管理视角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相互混淆。实质上,生命周期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生命周期评价等都是生命周期理论在不同层面的延伸和应用,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解决管理问题、成本分析问题以及收益绩效的评估问题。那么基于这种理解,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实际上就是将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信息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当中。因此,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无论是基于价值视角还是基于管理视角,都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厘清信息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并根据一定特征来识别某信息具体处于哪个阶段,同时根据过去的模式和统计模型来预测某类信息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然,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内容还远远不止信息生命周期阶段的识别和预测,还涉及其他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识别各个阶段参与的行为主体、政策标准等要素,进而研究单个阶段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协调机制,以便于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和利用策略,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规划和高效配置,以简单、可靠、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第二个层面,结合供应链的思想,重点关注相邻两个生命周期阶段。以相邻阶段行为主体以及资源之间的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从上下游竞争合作主体之间的博弈策略来探寻影响信息生命周期的因素,进一步通过供应链优化,寻求上下游环节之间最恰当的资源流动路径实现最合理的资源分配。第三个层面,也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终极目标。不再单单从单个生命周期阶段和相邻上下游生命周期阶段出发考虑,而是从全局观着眼。既然倡导的是生命周期思想,那必然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从整体收益上达到最优,而不仅仅是在各个阶段寻求最优。也许生成阶段投入成本更多,但是在利用阶段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从整体而言,收益实际上更多。
1 管理视角的信息生命周期
1.1 发展历程
管理视角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8年,Andy Stephen首次提出了完整的馆藏生命周期模型,并区分了专著和期刊在存储和管理上的差异[2]。1993年,McGinn引入图书馆业务成长曲线,并提出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服务成熟度概念[3];1994年,Hernon通过对美国政府信息管理和已有生命周期模型研究,认为公共的生命周期过程包括“信息的生成和采集,信息生产、处理与发布,传递(获取、传播及分发),检索和利用,存档、配置和布局”等若干阶段,并首次运用广义生命周期原理分析了电子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处理过程[4]。而在1998年,Beagrie和Greenstein在提交给CLIR的报告中对信息生命周期模型进行了完整表述,他们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生成、选择与评估、管理、资源揭示、数据应用和数据保存”六个阶段以及权限管理这一贯穿所有阶段的重要问题[5]。2001年,Beagrie和Jones进一步修正了该模型,建立了包括“创建”、“采集”、“评价”、“保存”和“评论”这五个阶段的信息生命周期模型[6]。2004年,Hodge在考察了21个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识别了出版商、国家图书馆、研究机构、博物馆、档案馆、数据库开发商、政府、基金委员会等不同行为主体对信息管理的需求,提出生成、选择、摄入、元数据创建、长期保存与转换、存储和配置的生命周期模型[7]。
许多类似的一线图书馆工作者和研究学者对信息生命周期模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都期望从实际的业务流程中梳理出普适的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不仅如此,许多信息资源专业研究机构也积极展开了信息生命周期的相关研究。2000年,美国政府A-130号法案将“信息生命周期”定义为“信息所经过的阶段,其中几个最主要的阶段是生产或收集、处理、传播、利用、存储和处理”。类似的,加拿大图书档案馆将信息生命周期分为信息管理规划等7个步骤;而美国图书馆和情报科学全国委员会将它分为创造和提出等13个步骤。2000年10月12日,ISO/TC1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更名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并通过了405号决议——“信息物理是以物理的形式还是以电子的形式管理,该信息生命周期包括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2005年由伦敦城市大学和大英图书馆启动了LIFE(Life Cycle Information for E-Literature)项目[8],专门研究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其在成本控制和资产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并建立了较为完整和规范的网络信息生命周期参考模型,包括采集、摄入、元数据、获取、存储、长期保存等阶段。网络存储实践层面,NetApp公司在统一存储(Unified Storage)理念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过程划分模型,共5个阶段——数据的创建阶段,数据的分类、安全保护阶段,数据的迁移阶段和数据的保存、归档阶段。
1.2 信息生命周期模型
有学者在梳理众多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生命周期的适用模型主要有波浪形、环形、链型、螺旋形、矩阵型、软件过程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V型模型、增量模型、边做边改模型)等6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大量存在的信息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主要包括4类基本模型——链形、矩阵形、环形和螺旋形。
链形指的是各因素按照指向目标的次序顺次排列的模型形状。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中,链形模型是最常见的模型,最典型的代表就包括霍顿提出的经典的信息生命周期6阶段模型——“创建、采集、组织、开发、利用和清理”。伦敦城市大学和大英图书馆合作的LIFE项目中梳理出的十余种信息生命周期模型均属于链形模型,主要涉及“创建、评估和选择、组织、展示、存储、长期保存和存取利用”这7个阶段。链形模型的优点是与信息管理工作的流程一致,体现出了信息管理的主要环节,而且先后次序的排列方式令人一目了然。
矩阵形模型是对链形模型的拓展。一种拓展是针对链形中的每个生命周期阶段进一步细化,将每个阶段中涉及的具体活动梳理出来。英国LIFE项目最终提出的信息生命周期模型正是这类的矩阵模型。另一种形式的拓展是,引入行为主体这一维度,不同行为主体对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理解是不同的,换言之不同行为主体得到的信息生命周期视图应该是不一样的。在描述信息的生命周期方面,矩阵模型的优点在于适用于多主体、多因素的多维表现,适用于管理架构和策略探讨的研究。
环形模型与链形模型本质是一样的。环形实际上就是链形首尾相连,即在其生命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产生了革新,使得生命周期重新开始。环形生命周期模型典型代表是“英国LIFE项目的生命周期馆藏管理模型”,包括12个阶段在内的循环,具体为“选择-获取-分类-贴标-盖戳-放置-预存-存储-应急保存-转移-替代-去重-选择”。相比于链形模型,环形模型更加注重信息的流动与循环,更有效地突显了生命周期的循环特征。既然谓之为“周期”,那么信息生命周期就应该存在生命进程的循环。相比于有机生物体,信息的复制和重利用,使得信息生命进程的周期性更加明显。
螺旋形是对环形模型的进一步完善,螺旋形模型认为信息生命周期中下一个循环并非上一个循环的简单重复。相邻两个循环在阶段的跨度上往往是有差异的,正如许多二次信息就没有经历一次信息的获取阶段。不仅如此,信息对象的形态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一篇文献在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后,可能被合并纳入一本期刊,以期刊的形式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相比于环形模型,螺旋形模型不仅关注到信息生命周期的不同循环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考虑到信息对象在生命进程中结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还存在另外两种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一种是综合型信息生命周期模型,针对复杂的信息集合、多方行为主体以及多重外部环境的情况,将上述各种模型进行迭代或在不同模型间进行组合;另一种是波浪形信息生命周期模型,波浪形模型实际上是以时间和某一属性值为两个维度得到的二维坐标曲线,它描述了信息的某一属性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情况。信息效用价值生命周期、信息累积生命周期、数据引用模式等都应用了这种曲线形模型。实际上,波浪形模型正是价值视角信息生命周期的经典模型。
综上所述,面对着信息这一具备属性多维、价值多维、运动方式复杂、行为主体多样等复杂特性的管理对象,信息生命周期模型就是要合理有效地抽取它们的共同点,而不过分注重各自的特殊性,以便对信息活动流程进行有效观测和管理,制定出适应性更广的管理政策和策略。当然,不同形状的信息生命周期模型对应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可以采纳其中一种或多种模型进行分析和应用,也可以将几个模型综合集成在一个模型之中进行分析。
2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2.1 国外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伴随着数字化的大环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无论是新兴的IT高科技企业,抑或实施数字化的传统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其一,企业需要存储的数据量激增。企业外部,信息成“爆炸式”增长,而内部由于运营业务计算机化和办公自动化导致大量电子资料被积累,内外的信息迫使企业必须不停地购买存储设备以增加存储容量,这使得企业的IT预算急剧上涨,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其二,鉴于信息的异构性和存在时间差异性,不同的类型的信息以及不同存在时间的信息对于企业的价值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有调查显示,数据的访问频率自数据被创建3天之后就会下降50%,而90%的数据在产生90天之后就不会再得到应用;其三,存储环境日益复杂化。由于信息对企业产生的价值不同,它们往往会被分配存储在价值、特性不同的存储设置中,这就导致企业存储环境日益复杂;其四,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关信息保存的法律法规。国家对企业咨询、财务、邮件等信息的保存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如美国对医疗保险、金融服务、公司会计责任、生命科学和政府部门等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除了这些新问题,还有一些原因在以往单独考虑企业信息存储问题的时候就已经面对了的,比如数据的灾难恢复问题等。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许多企业,尤其是世界领先的IT高科技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都纷纷引入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作为数据存储管理的理论基础。其中,StorageTek无疑是这一革新的先驱和重要推动者。早在2001年,存储厂商StorageTek就率先推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这一先进的存储管理理念,以期达到存储空间利用率最优化、IT预算支出最小化的理想境界。他们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存储解决方案或者是硬件、软件产品,而是评估和管理信息的存储方式,它的提出也是基于数据的使用频率和数据对企业所产生的价值。而在2005年,StorageTek公司被SUN公司收购,组成了SUN StorageTek。整合后的新公司拥有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能够对数据从产生到最终删除整个过程进行管理。这是一套完整的“端到端”数据管理解决方案,涵盖了不同功能、不同价位的磁盘产品,以及丰富的管理软件,以完成迁移、文件分享等功能,进而满足不同用户的数据管理需求。
实际上,早在2003年下半年,全球网络存储行业就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存储虚拟化转向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包括EMC、HP、IBM、NetApp和ADIC等在内的诸多顶级公司都在大力倡导这个概念。相比于StorageTek,EMC也许在宣传和推广工作上做得更加出色,以至于当前仍有很多人误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这一理念是由EMC公司提出的。
EMC于2003年12月提出了“自动信息生命周期”,其核心是自动网络存储,这也成为它日后发展其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它能为客户提供统一的集成式自动基础设施,以便生成多个存储层次和服务等级。它将ILM的实施分成三个阶段:实施自动网络存储,优化存储基础设施;提高服务等级,优化信息管理;实施集成式生命周期管理环境;HP提供的ILM解决方案,最关键之处在于除了数据的管理与保存外,还强调数据的抓取与传递。他们使用的RISS技术结合了硬件与软件,能够在存储网格运算架构下,将存储、搜寻、撷取等认为分配在一套运算节点下,加快了搜寻和撷取各存储设备的数据的速度,使客户在存储数据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率的使用数据。
IBM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尤其是自动化完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无疑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热情并大力推广实践。自2005年以来IBM持续完善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主要是以成本与信息不断变化的价值相对应的方法,从创建到最终处置,对信息进行全程管理,并能够帮助企业根据商务、监管和法律方面的要求对数字化及非数字化信息进行分类、搜索、存档、恢复和删除。该方案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信息的下述认识之上,他们认为不同类型的信息在生命周期的不同点具有不同的价值。即使对于给定的数据类型,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信息的价值也是不断变化的。IBM Almaden研究中心还进一步指出实现自动化完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最重要的关键步骤是根据价值客观地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价值如何随时间而变化。同时,应该抓住整个生命周期中文件价值的变化属性,反映出不同文件之间的价值差异。更重要的是,该模型的输出要能够揭示文件的重要属性,比如,哪些文件的价值最大和什么时候最大。
2.2 国内信息生命周期研究
专著方面,杜国强编写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我国第一部从整体上介绍和研究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专著,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分为创建、保护、访问、迁移、归档、回收(销毁)6个阶段[9];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专著《数字馆藏评价与绩效分析》在其中一小节提到了“数字馆藏管理方法——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10]。也有许多研究者展开了相关研究,粟湘、郑建明等重申了霍顿的6阶段论,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模型,重点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的可变性和循环性[11];何俊、戴浩等设计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分层模型,提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实施的方法并选取案例进行分析[12];汪琼阐述了如何采用分级存储的技术来实现基础测绘数据的存储[13];白广思论述了信息资源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级存储是存储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保证海量数据管理的有效方法[14];罗贤春提出了网络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实现方法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并总结了其与传统的信息生命周期的区别[15];还有学者提出了特定领域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索传军探讨了利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对数字馆藏的科学管理问题[16,17];楼宏青分析了三种主流存储系统的特点及网络存储系统的优势,提出一个基于SAN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储解决方案;史敏鸽运用数据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分析了分级存储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18]。“2008年计算机安全专委会信息安全高级论坛”上,就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发表了关于“基于强制性安全架构实现文档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展开了专题讨论。
3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相关项目
3.1 国外信息生命周期管理项目
国外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大多由研究中心与企业合作承担,形成了应用能力很强的一大批成果。
(1)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信息存储工业研究中心(ISIC UCSD)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项目,始于2005年10月,旨在通过调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ILM对业务和技术的推动作用、ILM的商业价值和易实施性”等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考察当前相关行业对ILM解决方案的应用评价,以期为ILM的管理思想和政策发展作出贡献[19]。该项目组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分别在三个层面——管理政策层面,项目研究小组执行层面和IT系统建设层面,针对相关管理人员展开调研[20]。主要调查结果包括[21]: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信息管理,是一种力求考虑到信息的价值变化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在各企业中的实施各不相同,但是重点都集中在3个层面——存储和IT基础设施;规章,审计和记录管理;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同时还识别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关键目标,包括提高企业业绩、改善业务中的数据和信息服务、加强企业在人力、流程和系统方面的管理。
(2)IBM Almaden研究中心自从2005年涉足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领域以来,承担了许多相关项目,包括动态和信息生命周期驱动的记录存储项目(Compliance and ILM-Driven Record Retention Project)、智能数据存储项目(Intelligent Data Storage)、全面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Holistic Information LifecycleManagement Solution)等。大量的投入也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Tom Petrocelli的专著《数据保护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Data protection and 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对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进行详细的论述,主要介绍了数据存储技术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渗透其他行业和领域,Chen Anne论述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帮助金融企业应对数据危机,如何管理好日益增多的客户数据,Marc Davis论述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数据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帮助音响和制片企业管理CD唱片和录影带;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解决方案,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James E Short指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没有整合应用多种技术,费用过高,系统较为复杂,系统易用性不佳,缺乏标准来保护用户的利益等,Marks Howard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需要进一步减少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费用。
(3)LIFE(Life Cycle Information for E-Literature)是一个关注电子文献信息生命周期成本的项目,启动于2005年初,受JISC资助,由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服务部联合实施[8]。其具体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持续了12个月,并最终以2006年4月20日的LIFE会议为标识圆满结束。本阶段通过审查收藏在伦敦大学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的重要数字信息资源,确定了它们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然后根据这些阶段对其进行成本估算以显示长期保存这些数字资源所花费的全部成本开销。同时也设计了一个评估数字化对象生命周期中的保存成本模型;第二阶段,从2007年3月持续到18个月,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创建了通用的信息生命周期模型,并寻找到很多原意使用该模型的合作机构,同时还增加了4个原型案例来学习以进一步完善LIFE方法论;第三阶段,由JISC和RIN共同资助,于2009年8月开始。这一阶段目标旨在提供一个能够为研究人员、图书馆员、研究机构用户和投资者有效规划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方案的实用的成本计算工具。这将有助于对现有数字化处理进行成本计算和对新的数字内容进行成本估算。
(4)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ENS(Center for Embedded Networked Sensing)的“数据管理”项目,始于2007年,当前正处于研究阶段。该项目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电子科学环境下的多学科协作过程中,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数据在结构和理解上往往大相径庭,造成了学科交叉合作的不便和低效。因此,该项目的首要目标包括:其一,研究学科共享中的实践数据,以理解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被创建、使用和再次利用的流程;其二,在梳理的信息生命周期基础上,采用一套广为使用的数据描述语言,制定一个描述数据资源交换和再利用的框架,以利于数据的直接用户和再创造者以及其他人能够公平、有效及时地获取和管理科学数据。该项目组认为如果想要理解如何获取和管理数据才能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群体对有效性和公平性的需求,那么就需要利用生命周期理论来理解不同学科领域中数据的本质。
3.2 国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国内专门研究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并不多,目前仅有两个学术科研团队在持续关注。其一,索传军教授分别在2005年和2008年主持了郑州大学文献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的《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数字馆藏管理》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字资源老化机理和生命周期测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前者旨在利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探讨对数字馆藏的科学管理问题。对数字资源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分析数字馆藏管理成本及其服务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技术与管理的角度制定数字馆藏的管理策略,以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绩效。后者专门从价值视角角度,展开了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探讨影响数字资源老化的因素和机制,以及数字资源传播过程中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动态变化规律。其二,于2008年8月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数字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管理机制研究》是由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的马费成教授主持。该课题旨在依据数字信息资源在其生命周期中价值的客观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环境下不同类型的数字信息资源,在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中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进而以生命周期发展的理念指导重点领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使其优化资源配置,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服务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收益。
当然,也有许多项目的某些成果涉及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其中包括,2004-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管理对政府辅助决策的研究》,其中朱晓峰、苏新宁利用生命周期的方法,指出政府信息资源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产生期、处理期、应用期、衰退期”。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并构建了链状、环状和矩阵型三种政府信息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以期初步构筑起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理论体系。2001-2005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面向对象的集群存储》中,在存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环节,该课题组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存储策略,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存储成本和高效信息管理之间取得平衡。为此,他们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提出了分级存储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系统T-Archive和THUHSM,提供数据分类、策略定制管理、数据自动迁移以及客户端和应用对数据的完全透明访问等数据管理功能。
4 结论
伴随着信息载体环境的日益多样化,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利用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首先,是信息总量呈“井喷式”增长,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让人们陷入了空前的信息灾难。不仅信息管理者面临增长如此之快的信息应该如何有效管理上束手无策,而且用户也很难在有效时间内及时获取到有效的信息;其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的载体类型和具体格式得到持续的创新和更新,进而出现大量异构类型的信息并存的现象,这无疑给信息的组织和管理造成了不便;再则,随着信息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信息所处的环境也日渐复杂。信息的自身属性、信息管理者、使用者、相关技术、政策标准、硬件设备等各种不同的因素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环境,这进一步给信息的组织管理和利用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信息的组织管理和利用需要借助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深入到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信息内部,来从本质上探讨信息的自身变化规律,进而在遵循信息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信息管理活动[22]。信息的生命周期规律能够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管理者和利用者提供全局观的指导,进一步促进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效用价值的充分发挥[23]。
当前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正在被大量引入到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当中,然而绝大多数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建立在管理视角信息生命周期的基础之上。自从1985年Marchand和Horton正式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手段和研究环境的限制,导致价值视角信息生命周期研究一直停留在老化模型和老化指标等纯理论研究上,即使少量的研究用于实践指导,也仅仅是涉及诸如期刊采购、期刊订阅、馆藏清理等单一决策行为,并没有上升融入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体系当中。也正是因为此,在价值视角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还不成熟的前提下,这种简化处理信息生命周期阶段的管理视角未尝不是一种变通。然而,管理视角信息生命周期毕竟只是一种对信息管理过程进行粗略划分的研究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管理者从总体上把握管理进程,提高管理效率,然而这种方式不能揭示信息在整个过程中价值的变化。而价值视角信息生命周期正是利用客观定量的方式来探索信息自身价值变化和成长规律,加之当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自动化实现大量研究数据的实时监控、处理和结果反馈成为可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价值视角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可实施性。鉴于这种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应该以价值视角信息生命周期为基础来指导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活动。
注释:
①笔者所写《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述评(Ⅰ)——价值视角》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