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强
摘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地研究智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连智力本身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在每个学生的一生中,他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都不只局限于智力活动,其非智力心理品质同样也参与并影响着人的一生。学生的情感、意志与性格这类非智力品质的个性心理,只有和智力心理品质得到同步发展,才能塑造正常的、健全的人。在本文中,笔者就探究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非智力品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地研究智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连智力本身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在每个学生的一生中,他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都不只局限于智力活动,其非智力心理品质同样也参与并影响着人的一生。学生的情感、意志与性格这类非智力品质的个性心理,只有和智力心理品质得到同步发展,才能塑造正常的、健全的人。
赞可夫在教学法研究过程中也指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燕国材提出了下面的I,N结合学习理论,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学习理论。
一、I,N结合论学习理论概述
关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一般认为,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称之为智力因素;对于兴趣、注意、情感、性格、意志、动机、信念、价值观念等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为非智力心理因素。
1.I,N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人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学习的成功=智力+非智力因素,用符号表示A=f(I,N)。这是该理论的核心涵义。其意是:学习的成功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的。
2.I,N理论认为,智力因素及其结构基本上就是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非智力因素基本上就是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二、I,N理论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启示
1.注意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合
中学物理教学的科学性主要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物理基础知识是正确的、可靠的的科学知识,都必须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初、高中教材中力的概念,功的概念的递进,这并无科学性错误。
思想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行方法、信念、理想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克服困难、矢志不渝的进取心态。如《能量守恒定律》《电场》 《磁场》等物理教学内容本身就充满了浓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实用性、趣味性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心理水平的条件下,能充分感知教学内容,为它的生动有趣而激发求知欲,如初中教材的《液体压强》《摩擦力》 以及压强的应用等,都是可直接借鉴。
2.培养兴趣,重视实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认识兴趣。”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形成开放系统;有了兴趣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信噪比,提高接受效率。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揭示物理知识的奥妙,让瑰丽动人的知识珍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尝到“探索——成功”创造性乐趣。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探索、验证性实验,因素引导、启发性实验 以及巩固、释疑性实验,都极其重要,激发、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进行《磁生电》这一课的教学时,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到矩形线圈在马蹄形磁铁中匀速转动一周,电路中电流表的指针左右摆动一次,这说明这期间电流方向改变了两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研究学生,重视启发,以学促教。
教学中须注意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发展,是由主体的内因以及适合于内因的外因两者交互作用共同决定的。背离“学”的规律施“教”,只会桲离初衷。如果教是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那么主体的作用就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发展,继而产生新的需求。在这情形下,学习的内在潜力可以得到充分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亦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为教学所需要的“谐振”的状态。作为一个中学物理教师,不仅应了解初、高中学生一般身心发展的特点,亦应该了解该年龄阶段他们学习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学习物理的心理及思维特点,还应该了解个别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4.重视课外,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创造力
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而且重要的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考验,他们的自信心、坚毅性得到加强。这些活动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并使他们在实践面前感到自己知识结构层次的欠缺,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指出,情境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 与“境” 的总和就是情境。情感是人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催化剂。为此,物理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情境,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学才会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产生积极的效果。 如在讲液体表面张力之前,用铜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在先让学生看过框架之后,把他放入肥皂水中,使它各面均挂上一层皂膜,拿出之前让学生想想挂上皂膜后的框架样子,学生会答:“仍是正反方体。”但拿出后却引起学生的惊呼:“啊,真好看!”于是,教师据此设问并引出课题,在这“愤”、“悱”的情境中激发出学生了学生身后的学习兴趣。
6.输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情感条件相匹配
布鲁姆认为,有力地学习条件(必要条件),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如兴趣、态度等)。对学习有兴趣、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习得更快、更好。同时,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学生的情感,学生学习某个学习任务,并达到规定的要求,那他会感到自己能胜任学习的,有了一种积极的促动,因而还想继续学下去。反之,它会产生出消极情感,这就必然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长期下去,在情感方面会形成能一种恶性循环。
中学物理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且需较强的实验基础,学生在学习中难免遇到困难,产生冲突与挫折。这时,教师应以自己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启发、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由此带来的消极情绪。
7.了解学生,注意反馈,因材施教。
按I,N理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是一个耦连体,智力的发展对非智力因素的培训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注意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并考虑相应的教法,以此激励学生,这对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学生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容易分析出一些凭空想象的力,纠正这种错误的基本方法就是紧扣力的定义。在电场教学中,不少学生常常把电场强度和电场力、电势和电势能混淆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入电场强度和电势两个概念之前使学生明白引入这两个概念的作用何在。教学中注意学与教、练习与结果之间的及时反馈,对调整,变换教学法以及强化学习动机都有重要意义。
8.充分利用物理史料,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统计资料表明,现行的初中教材所涉及的物理学家有12人,他们发现的原理,定律及物理现象共18项。高中物理教材提到的物理学家约有四十多位;教材内用上从地动说道人造卫星,从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建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初步;从宏观天体的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到微观粒子的量子化规律;从光的直线传播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物理学史具有“物理科学内容,历史科学方法”的鲜明特色。通过介绍这些翔实生动的史料,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一中 )
论文作者:李自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学生论文; 智力论文; 物理论文; 智力因素论文; 情感论文; 电场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