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活体验”知识与高中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地理教学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常生活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会形成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看法和思维方式称为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高一学生一般年龄为十六周岁,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知识,因而,他们在学习某一地理知识之前,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的,这些“生活体验”知识将对其学习产生很大影响。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地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知识。
一、“生活体验”知识的分类
1.与地理知识无冲突的“生活体验”知识
与地理知识无冲突的“生活体验”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果知因的“生活体验”知识,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把这类“生活体验”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另一类是知果不知因的“生活体验”知识,即一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自然现象,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是较复杂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如“一年中白天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把这类“生活体验”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
2.与科学的地理知识相悖的“生活体验”知识
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地理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这类“生活体验”知识由来已久,在其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极大,有时会使学生无法接受有关的新知识;有时学生感觉已掌握了相关的新知识,其实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被动接受,不能正确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而且课后很快就会遗忘。
二、“生活体验”知识的来源
1.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经验
人类生活离不开地理环境,因此,学生通过对其周围事物的感知就会获得一些感性的印象,从而形成一定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经验是正确的,有的则是片面的,或是错误的。
2.来源于各种媒介传播的生活经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每天与各种传播媒介接触,如电视、网络世界、书刊报纸等,必然获得一些地理知识。但由于媒介所传播的知识基于大众性或普及性的考虑,有的地理知识从地理学科来说可能是片面的。如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即24小时。
3.来源于日常的生活语言
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的生活语言时常会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识,有些生活语言中的地理知识与科学的地理知识是相符的。但也有一些生活语言中谈及的地理知识与科学的地理知识会不一致的,如生活语言中的降水和降雨总是混为一谈。
4.来源于错误的举一反三
某些地理原理或规律并不具备普遍性,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不加以分析就扩展其范围,则会形成错误的地理知识。如,就北半球而言,6、7、8月是夏季,南半球则不然。
5.来源于以往的课堂教学
小学的《常识》和初中的《社会》《科学》都包含了一些地理知识,这为高中地理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限于学生认知水平,一些地理知识的陈述比较浅显形象,缺乏严谨性。如地球与月球的绕转关系在小学《常识》里是这样描述的:“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亮跑。”严谨地说,应该是地球与月球共同绕着它们的质量重心转。
三、结合“生活体验”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眼光不仅要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且要更好地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因为感受是与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感受是地理课的源头活水,也是地理课的生机和灵性所在,更是地理课的独特的精神价值所在,因此,结合“生活体验”知识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充分发挥正确的“生活体验”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长期应试教育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始终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因此,要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选择平等对话式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大胆发言,直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知识上的问题;有利于发挥“生活体验”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活动。
(2)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新奇性,并且学生拥有的与地理原理、规律相关的“生活体验”知识往往有很多,因此,在学生掌握了某一地理原理或规律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找出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与新知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知识类化,然后启发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或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地理知识的生活回归。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和趣味性,又能促进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进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探索“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实际联系理论 地理课堂教学中既要理论联系实际,也要加强实际联系理论。学生的“生活体验”具有真实性,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影响深远,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再现和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去验证、理解地理知识,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选取一些乡土地理知识和乡情资料充实到教学案例中、虚拟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地理事实或现象等等。
2.及时排除大相径庭的“生活体验”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干扰
人对事物第一次感知的印象是最难遗忘的,早些形成的错误的“生活体验”知识对新的地理知识学习会产生很大干扰,或使学生陷入认知的困境,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是要寻求一定的方法及时排除干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适时呈现“生活体验”知识 具体地说,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说出对某一地理事物的原有想法或看法。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地理新知的已有地理表象,而且可以借此机会纠正其错误的地理表象,促进正确地理表象的形成。
在教学某一新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先说出其生活体验。例如,在教学“近日点与远日点”这一知识点时,先解释“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含义,然后,并不是直接说出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是1月初,远日点时是7月初,而是设计以下问题:①在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中找出距离太阳最近和最远点;②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日期应该是1月初还是7月初,这时温州处于冬季还是夏季?③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哪些现象是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远近变化引起的?
在教学某一新的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利用“生活体验”知识判断:这一地理原理或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例如,在教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时,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析,得出“同一自然带南坡低于北坡”的结论。该知识点的教学不是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提出以下问题:①在我国天山,同一自然带南坡高还是北坡高?②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同一自然带南坡高还是北坡高?经过以上的实例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是取决于该山地的水热组合状况。若水热组合中水分为主导因素,则同一自然带水分多的山坡高于水分少的山坡;若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则同一自然带向阳坡高于背阴坡。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的系统知识后,对2000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晋吉苏浙)第2道选择题和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2)题就迎刃而解了。
(2)与地理新知相比较 常言道,“不比不知道”。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估计与某一地理新知相关的可能存在的干扰性“生活体验”知识,引导学生从正面对比和辨析这些“生活体验”知识与地理新知之间的差异,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城市功能分区”时,由于温州市一些工业区和住宅小区的布局存在着不尽合理的现象,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知识就会深度干扰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原则的正确掌握,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其得失,证明新知的正确性。
(3)采用“故谬”法 所谓“故谬”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自我混淆现象,引发学生根据“生活体验”知识提出质疑,并通过辨认引导学生强化对地理新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