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精细构造、三维地震、精细储层、沉积微相、主河道
1.概述
目标断块南北长约5.5km,东西宽为1.1~1.2km。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二下3-8和沙三上1-3,油藏埋深3000-3450m,含油面积3.8km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317×104t。
2. 研究内容
2.1.精细构造研究
通过这次研究,由于该区域没有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原认为目标断块南部地层南倾,但研究A断层断距的变化以及从三维地震资料反射轴来看,将地层倾向由南倾修改为东南倾,并绘制了微构造图。
2.2精细储层研究
综合分析其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特点、沉积构造等方面资料,进行分层系精细储层研究。
2.2.1沙二下
认为断块区沙二下亚段沉积环境为间歇性浅水湖泊。沙二下亚段沉积体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次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决口扇以及水下水流河道间湾、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西北方向,二是北东方向。沙二下砂体连片性较好。平面上,砂体平均厚度5~14m。在目标断块南部,砂体比较发育。在剖面上,沙二下4、沙二下7砂层组砂体最发育,平均砂层厚度12 ~21m,其次为沙二下3、沙二下5砂层组砂体发育,平均砂层厚度8~14m,而沙二下2、沙二下6、沙二下8砂层组砂体发育差,平均砂层厚度5~10m。
2.2.2沙三上
认为断块区沙三上段沉积环境半深湖~浅湖沉积环境。沙三上亚段沉积体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次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决口扇以及水下水流河道间湾、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西北方向,二是北东方向。沉积微相控制砂体发育,多以鸟足状、带状分布为主。砂体分布连片性较好。在剖面上,目标断块沙三上1-3砂组储层发育都较好,平均砂层厚度8~12m。
2.3工作部署
通过对该块构造储层精细评价,建立准确的油藏地质模型,结合构造形态和储层形态、储层性质,有目的地挖潜剩余油,提高水驱动用程度,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改善开发效果。
通过研究认识到剩余油主要沿断层分布,其中目标断块南部富集。根据研究成果对改块进行了整体部署(表1)。
3.技术创新内容
通过对油藏的整体研究,在目标断块区应用多种油藏研究技术,结合三维地震技术,特别是沉积微相研究等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邻近油藏储层发育特点确定了该油藏的沉积物源方向,充分考虑了沉积特点并绘制了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图,获得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新井的部署工作,使注采井网得到了完善。根据研究成果,在目标断块区南部部署了一口新井A井,该井钻遇油层18.1m/10n。
4.取得的效果
完善了地层对比和基础数据库,提高了三维地震的应用技术、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技术,使目标断块区的水驱动用程度得到提高,预计提高了采收率4个百分点,改善了开发效果。A井控制石油地质储量5×104t,可采储量1.1×104t。
5.认识与建议
1)油藏储层发育不稳定、地层划分对比不统一。
2)油藏埋藏深,储层变化大,储层发育规律认识不清。
3)构造复杂,水驱控制程度低;井况损坏严重,造成现有井网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油藏开发效果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原有的开发技术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本油藏开发需求。
4)本方案通过对油藏的整体研究,应用多种油藏研究技术,结合三维地震技术,特别是沉积微相研究在新井和井网部署应用效果很好,完钻的新井与研究成果吻合率高。
5)建议在本次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构造和储层研究,结合后期新钻井和开发动态情况,对油藏特征深入研究,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吉余,马志欣,吕靖.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
[2]尹太举,张昌民,赵红静.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地质预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
[3]宋培基,宋宝菊,秦保杰,蒲玉国.砂岩油藏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及挖潜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
[4]郑春峰,赵忠义,郝晓军,彭良群,李芳,谷丽红.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油田剩余油定量表征及其综合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
[5]牛世忠.萨尔图油藏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院报,2006
作者简介:张振伟,男,1982年10月出生,河南安阳人,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在中原油田内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从事滚动勘探开发工作。
论文作者:张振伟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油藏论文; 水下论文; 河道论文; 地层论文; 精细论文; 剩余论文; 地质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