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工会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内涵论文,工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工会运动在工会理论工作者的口头和笔头上出现频率很高,但是,工会运动究竟为何物,却从来没有认真研讨过,成为工会理论研究中的盲点。有人把工会组织的活动界定为工会运动,这就使工会运动陷入了同义循环的怪圈之中。以往的工会理论研究之所以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就工会组织论工会组织是其根本原因。我们今天构建工会基本理论框架,必须以开放的理论态度,多维的研究视野,将工会运动作为逻辑起点。
当代中国工会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工会在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为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与标准,代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中,劳动与资本,主人与仆人,效率与公平这三大矛盾,构成了工会运动的基本内涵。
一、劳动与资本:构成工会运动的基本矛盾
在经济关系与劳动关系领域内,工会运动是直接围绕着劳动与资本这对矛盾展开的。协调劳动关系,归根到底是协调劳动与资本的矛盾。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劳动,不要仅理解为雇佣劳动;本文所指的资本,也不要仅理解为榨取剩余价值的价值。
1.就业与失业取决于劳动与资本的结合与分离。虽然劳动者整体实现了与国有生产资料在宏观上的结合,但是,劳动者个人的微观经济中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没有法定的占有、经营、使用、处置与收益权,非国有企业的劳动者就更不待说,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失业问题。改革中,国有企业加大消解冗员的力度,更使职工失业的风险与日俱增。西方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工会对劳动力的供求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能使劳动与资本最大限度的结合,而这种就业最大化又不致陷入工资最小化以及在职职工被频频解雇的悖论之中,这是工会运动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
2.在微观经济运行中,劳动关系正逐步市场化、企业化与契约化,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往往具体表现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以及工资的转化形态(如保险福利等)与利润的矛盾上。道理很简单:资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其负面必须是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的最小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仍然是谋生的主要手段,那么,劳动者追求的必然是工资最大化与工资刚性化,其负面必然是利润弹性最大化。因而,利润侵吞工资,工资侵蚀利润,或“内部人”(经营者与职工)失控,互相串通,瓜分利润与企业资产的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无疑给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动带来了艰巨性与复杂性。
3.劳动与资本的矛盾还表现在只承认资本产权,而不承认劳动力产权。社会所奉行的是谁投资谁受益的法则,这实际上否认了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在劳动与资本相结合所创造的总价值中,扣除投资者获得的相当于银行利息的资本金收益,经营者的年薪以及劳动者全部工资的总和,其数量可观的价值剩余部分,理应归三者共同所有,而实际上却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从而造成劳动与资本的投入产出严重失衡、不成比例。
4.传统计划经济采取的是低工资制,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剩余,尽数以利税形式上缴国家财政。转入市场经济之后,本应由国家承担的有关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则转嫁到了企业与职工头上。如果国家因财政困难,对职工所负债务不予补偿,企业将不堪重负,对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来说,其保障福利水平将大打折扣。
5.职工股的出现,使职工兼有了劳动者与投资者的双重身份。作为投资者,职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劳动者,职工追求工资最大化;工资与利润的矛盾,使职工的经济人格发生了分裂。部分职工持股,部分职工不持股,使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又浸润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因而,将职工持股会的建议仅仅视为职工民主管理的一种形式,而没有将其放入劳动与资本、工资与利润关系中去把握运作,必然步入理论与实践的误区。处理好职工持股问题,坚持职工队伍的团结,是工会运动的永恒主题。
二、主人与仆人:寻找实现主人翁权利的有效途径
在政治领域,工会运动是围绕着主人与仆人的矛盾展开的。确保广大职工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利,是工会运动的重大政治目标。
1.广大职工通过选举形式,将自己的权利让渡给了各种各类公仆,而其自身的权利却间接化。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下,虽然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相对政府而言,应有的权利还没有完全到位,而相对于企业内部的职工来说,其权利又宽大无边,非国有企业更不用说。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职工作为主人的制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为主人变仆人,仆人变主人提供了条件。寻租活动的盛行,权钱交易的猖獗,腐败之风的蔓延就是确证。
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一书包括其《导言》中指出,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列宁遵循这一思想,在十月革命的早期以及他的晚年,反复强调要实行真正的人民自治以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中国工会应当响应党和邓小平同志的号召,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当做工会运动的重要内容来抓。
2.在党和国家的文件、政策和法规中,虽然反复强调了职工是国家的主人,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应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但是,迄今为止,这种权利主要表现为理论上的,尚未找到实现职工主人翁权利的有效途径。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到底应具体落实到哪里,我们必须通过工会运动的实践在理论上给予明确的回答。
3.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不能动摇,执行这一方针的困难是,在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中,企业与职工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从法律关系上来看,是双方以诚信的态度严格履行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问题。工会应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与行为模式,为在企业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政治方针,帮助设计、营造出经济的杠杆或支撑点。
三、效率与公平:高扬起社会发展的大旗
在社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领域,工会运动是围绕着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展开的。如果说社会经济部门强调的是效率优先的话,那么,工会则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要高扬起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的大旗。
1.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难题。这组矛盾处理得好,矛盾双方则比翼齐飞;处理不好,则矛盾双方相互挈肘。
效率的悖论是:(1 )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为社会增加了财富,为丰富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即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又以更多地消耗社会财富为前提,这又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或降低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抑制社会发展。(2 )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新技术的采用,严格的科学管理,精确的成本核算又使失业成为可能。(3 )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而经济增长的高效原则又必须拉开分配档次,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竞争力与积极性,这就使相当多的人收入相对减少。总而言之,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既为社会带来了利益,但又需社会支付成本或代价,而这些成本或代价最终要由广大劳动者支付。由此可见,高效率经济增长的负面是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平。效率与经济增长问题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过去工会理论界疏于研究效率与经济增长问题,显然是个重大失误。
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两难选择,文明社会从开始至今,还未能使社会发展达到与经济增长同时同步提高的水平。因为:①经济增长需要投资,社会发展也需要投资。在可供投资的资金总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了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目标,必然会在资金分配上出现顾此失彼的窘境。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都需要消耗物质资源,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不仅要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受到某种约束,而且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在物质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相互争夺的矛盾。③在人力资源的分配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样存在着孰多孰寡的矛盾。由此可见,公平与社会发展如果强调得不适当,又会抑制效率和经济增长。工会如不研究公平与社会发展,就不能正确引导职工群众的未来预期。
2.鉴于工会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这种身份必然使工会更多地关心社会公平、社会发展,而竭力防止经济增长与效率的负面作用超越了职工的承受力,损害了职工合法权益。
经济增长注重的是效率第一,效率奉行的是市场竞争原则,这种竞争可能导致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差别。当极少数人步入富豪型生活状态的时候,大多数人却还处在温饱型的生活状态,这种状况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3.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竞争不完全、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都难以避免。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与企业之间、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并不能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也并不真正均等,因而,胜败未必是公平竞争的结果。优者未必胜,劣者未必败。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贫富差别并非效率高低使然,如果不用税收等社会政策抽肥补瘦,必然会导致经济与政治的无序化。再者,是胜利者与失败者的竞争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就不会有经济增长,而有竞争就必然有胜者,因此,败者与弱者都应平等地(不是平均地)拥有享受经济增长成果的权利,即使对那些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应当这样,这是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怎样做才能使职工不成为被效率与经济增长所驱使的客体;怎样做才能使职工成为驾驭效率与经济增长的主人;怎样做才能使一部份人首先富裕起来,而大多数人相对收入虽然减少,但绝对收入却大大增加,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怎样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我国成为世界的经济巨人,而整个社会文化、教育、科学、艺术等事业又能蒸蒸日上,使社会与劳动者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一切都应是工会运动长期为之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