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创新能力论文,途径论文,研究生论文,文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生教育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迅速和复杂的变化,英国高等教育院高级顾问Norman Jackson曾指出,“人要在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和不可预知的世界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创造力”[1]。欧洲大学委员会2007年《高等教育中的创新能力》研究报告也指出未来的复杂问题不能通过“书本知识”来解决,而必须由具有创造性、前瞻性、敢于质疑、能应付不安全和不确定性的个人或群体来解决。
创新能力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教育家、律师、工程师或欲从事其他学科或领域工作的高级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这些高级人才的摇篮,因此使学生变得有创造性是研究生教育的职责所在。当前,各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已经升级到全球范围内战略合作的程度。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高等教育体系令世界称羡,卓越的研究生计划培养出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学生,有力地保证了美国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世界领先地位。现今,美国已察觉到欧洲吸引国际留学生的条款变得越来越诱人,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也在加大投入提高大学水平,以争夺国际优秀生源。为了确保美国的竞争力,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2007年发布了《研究生教育:美国竞争力和创新的支柱》的报告,指出“美国正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我们再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在创新和竞争力方面会持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面临着失去受过高度训练的劳动力的危险,而这对维持我们经济的领导能力非常重要……”[2]报告旨在敦促决策者、商界领袖和高等教育官员团结一致,关注研究生教育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来提高美国的创新力和国家安全。
正因为美国极其重视研究生教育,把其发展放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规模也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据美国普查局最新统计资料,2006年美国授予硕士学位574618人,博士学位52631人[3](我国2006年授予硕士学位21.97万人,博士学位3.62万人[4])。
二、美国文科研究生培养目标
在美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硕士教育的目标正在从学术型人才转向各学科/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如今,硕士只是一个过渡学位,硕士毕业生要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要么毕业后在相关行业就业,成为非学术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博士教育的责任,博士毕业生将成为所在学科领域未来的学者、学术和研发的骨干力量。文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文、社科、艺术和教育领域培养学者,所以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高校和研究所,据2006年美国博士调查资料统计,2006年毕业的教育学博士和社会科学博士在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分别是53.2%、62.4%,人文学科的博士在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更是高达85.2%。(见表1)。
三、美国大学如何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美国文科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本文主要从招生机制、导师、课程与教学几方面来分析美国大学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招生机制
1.双向选择,重在考察综合素养和研究潜力
美国各大学招录研究生,只将GRE和TOEFL考试作为基本要求。招生人员通过研究生入学申请材料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获奖情况、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绩、教授推荐信、自我陈述、写作样本等对申请者进行综合评定,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辨性、写作能力、研究水平和潜力等综合能力。这种考察综合素养的招生机制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生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美国的招生制度给予申请者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可以同时向多家研究生院提出申请,优秀学生往往会被多家院校同时录取,学校为了争取优秀生源,教授会对被录取的学生进行“游说”,而学生可以前往各院校和教授进行面谈,仔细权衡后才最终决定去向。
2.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优秀生源
美国大学占据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绝大部分,在国际公认的代表人类最高科学水平的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占其刊发论文总数的40%左右,提供着世界上最高质的教育。美国大学以其绝对的优势,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能够全面与之竞争。正因为如此,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继续深造和从事研究的理想国度。然而,2001年的“9.11”世贸恐怖袭击事件以后,美国加强了对学生签证的控制,给国外造成“美国不再欢迎国际研究生”的印象,以至于随后的三年美国国际研究生的入学率连续下降。而同期欧盟国家,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都在大力争夺国际优秀生源。为了吸引国外最优秀的和最聪明的学生,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精简签证程序等。各大学的研究生院更是使出各种各样的招式,甚至从来不愁生源的美国常青藤大学,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也纷纷放下身段展开优秀生源争夺战。经过这些努力,美国国际研究生入学率从2005年开始复苏。据统计,2006-2007年度,美国本土公民和永久性居民的入学年增长率是4%,而外籍学生的入学年增长率高达10%[5]。生源的国际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潜力的激发,因为不同国籍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才能、兴趣、先前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因而在交互中容易产生思维碰撞,而这种碰撞往往就能产生新的东西。
表1 2006年美国文科博士在各部门就业的百分比
统计数据来源:NORC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Surmmery Report 2006.
(二)导师
1.导师的角色功能
导师是研究生全面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研究生的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需要导师的培养,学习重点、难点、技巧也需要导师的点拨。因此,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视野、研究领域和课题、研究条件、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创新意识、指导质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美国各大学对师资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他们认为,“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有了杰出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才生,并促进学校其它方面的工作。”[6]所以各大学都把网罗著名学者、建设阵容强大的一流师资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学术严谨及学术诚信作风,各大学一般都对导师的职责作出明文规定,例如美国传媒名校密苏里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范式指南中就规定:“研究生的进展必须在一位导师与指导委员会共同磋商指导下进行。导师和委员会的成员有义务为研究生的学术/创造性活动提供智力指导……导师的职责范围涵盖对学生进行定期和翔实的评估;帮助学生发展诠释、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和定量的技巧;鼓励学生参加专业会议或在公众论坛/展览上展示他们的成果;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会议,让研究生了解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拓宽研究生学术交际的空间与视野;关心学生的就业等等。”[7]
2.集体指导,发挥团队优势
美国研究生的培养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指导相结合,重视学科师资的集体力量对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入学后除了有1位导师外,还有4~6位本学科相关方向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生修读的课程、研究方向的确定、综合考试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负有指导、咨询、组织和把关的职能[8]。这种机制把导师个人作用和本学科师资集体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了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研究生与不同的指导教师轮番进行交互式接触,可以博采众长,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研究生、导师、指导委员会之间互动的质量、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师生比小,个别化指导
美国每名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仅为2~3名,师生之间通常是亲密、平等、自由、民主的关系。对于文科研究生,导师会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书籍文献,掌握研究方法。进入论文阶段后,与导师的接触更频繁。研究生必须向导师书面汇报研究进程,通常半个月或一个月左右导师会与研究生见一面,了解并指导研究生的下一步研究计划。研究生遇到什么问题或对某个问题有新的想法,随时可与导师进行探讨。总之,低师生比使导师有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也保证了导师和学生之间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兴趣,在论文选题上作出合适选择。
4.学生享有高度的自由
美国研究生享有高度的自由,可以跨校选课、跨校借阅书籍,还可以跨学科、跨系、跨院校选择导师。和理工科研究生相比较,文科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理工科教授招生往往依靠自己的研究经费,因此与学生之间有着类似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文科教授多半不用自己去申请经费养学生,学生也就没有义务为‘老板’干活”[9]。有的院校还明文规定导师不能强制学生为其义务劳动,例如密苏里大学研究生教育范式指南中就规定“导师不能为了从学生的能力中获益而让他们作为教学或研究助理,以至影响到研究生的进展和他/她学历的完成;确保没有胁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禁止要求学生为其做私人工作,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10]所以美国文科研究生有很大的自由去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一旦学生有了从事自己感兴趣研究的自由,就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并能激发他们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
美国大学为文科研究生设置的课程涉及面很广,除了必修课外,还会列出多种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耶鲁法学院为法学硕士开出的春季课程和秋季课程都近百门,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此外,各大学在设置课程时还会考虑到一系列事项,例如课程要与时俱进,反映当前国家的需要和标准;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学术课程要具有完整性等。概括而言,文科研究生的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1.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基础理论知识可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创造基础性条件,也为研究生将来适应科技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转化打下基础。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所以,美国研究生课程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例如哈佛的教育学博士计划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以前至少必须修完16门课程(64学分),其中必修的核心课程高达7门(28学分)。
2.课程设置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
美国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例如耶鲁法学院为法学硕士就开出了大量的跨学科的课程,像法律和经济、法律和文学、女性主义和经济公正、性别和法律、法律和医学等等。为了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很多大学还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课题组和试验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进行学习,这样研究生可研究的领域被大大拓宽,有利于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有更多的选择。
3.课程很少有制式教材
美国大学教授一般很少指定所教课程的制式教材,他们一般是给所开课程列很多文献目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自己去寻找和阅读原著。有些教授从一些原著中挑选出精华部分复印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后自己去找原著来仔细研读。研究生每选一门课,就意味着每星期要读几百页文献,还要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因为在课堂上随时有被老师点名抽查去发言讨论的可能。
(四)教学法
教师的教学系统和学生的学习系统是个互动的过程,教师所创造的教学情境能鼓励或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收效也各不相同,有的教学模式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有的教学模式却收效甚微。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如果作为一个刺激者、调解人、资源提供者、导师或教练,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以更多的决策空间和自由,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发言中所提到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11]
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大学教师更善于营造一个宽松的、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通过美国文科研究生目前通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Seminar教学以及诊所式教学来探讨美国文科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特色。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商学院首创,是美国商学院、法学院使用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教授在学生上课前几天将要讨论的案例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必须对其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和分析,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上课时教授会随机点名请学生分析案例,案例没有标准答案,教授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见解、深度等作为计分考核的依据,而且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比例高达50%,所以学生不能只从材料的表面谈感想,必须身临其境地去寻求解决之道。为此,他们不得不去查阅图书馆、网络的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运用决策模型或博弈理论作归纳总结。超强度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此外,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诊所式教育法
诊所式教学法是美国法学院研究生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为了让学生能亲临“实际法律运用过程”并从中学习律师执业技巧,借鉴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诊断其法律问题,提供能解决问题的“处方”,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此教学法“将实体法、法学理论、实践、技巧、信念、态度和价值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律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学习态度、职业技巧及责任感。”[12]
3.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是美国文科研究生教育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例如耶鲁法学院的法学硕士课程中就有幸福与道德、国际法学研究和写作等课程采用Seminar教学法,这是一种师生围绕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交互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一个可以和同伴进行辩论的论坛,鼓励并发展学生的分析技能并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毕业后进入法律界或商业界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哥伦比亚大学一位经济学家曾这样评论Seminar在美国大学中的作用:“Seminar是轮中之轴,是生活实际的中心,是现代化大学创造力的源泉。如果缺少了这种教学方法,大学将是不完善的。有了这种教学方法,并加以恰当运用,大学才能实现其宗旨。”[13]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以上三种教学法还具有以下几点特征:①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这几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亲临”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或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运用决策模型或评价等方法,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终身学习的能力。②实践性。教师都是处于辅助性地位,只作为一个调解人、资源提供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亲临问题的情境”,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③互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在这种单向的、垂直的、机械的教学方式下,很多学生逐渐养成不爱提问,也不知道如何提问的麻木习惯,学生的发散性、收敛性思维能力被严重禁锢。而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育、Seminar教学法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课堂环境,通常只是旁敲侧击地点拨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还可以对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总而言之,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交流,避免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脱节,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富有主动性。④民主性。以上三种教学模式都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开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学生不必拘泥于师尊和权威,在和教师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对教师提出质疑。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生在不断质疑教师的观点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在学生的不断质疑中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的方案比教师的更新颖、更科学、更合理,教师也从中受益匪浅。
四、建议
美国文科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在招生过程中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养的考察;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创设宽松的学术氛围,以灵活多样的教学使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学习交流;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多样、灵活、新颖,提高交叉学科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例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领域选课;此外还可借鉴美国的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经验,完善导师责任制,让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学生轮番进行“交叉”学科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开阔眼界,博采众长。
标签: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研究生学习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文科专业论文; 考研论文; 美利坚大学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