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党员队伍建设调查报告_流动党员论文

重庆市党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队伍建设论文,党员论文,调研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委布置的21个调研课题下达后,我校立即成立了以吴康明常务副校长为组长的重庆党员队伍建设调研组,其成员以党建学科为主,广泛吸纳了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成员参加,共计13人。

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调研组赴市级部门、国有企业、高校、社区、乡、村等23个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委托重庆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统计随机抽样的方式,在21个区县1000余户居民中开展了专项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万份。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初步形成了“重庆党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一、重庆党员队伍结构变化与发展趋势

重庆直辖以来,党员队伍总体规模稳步壮大。2007年底,全市共有党员1479304名,比直辖之初的1997年增加191878名。我市党员占全市总人口的4.57%。党员队伍的行业结构、文化结构、地域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四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行业结构变化与发展趋势

行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国有企业党员、农村党员数量减少,社区党员、非公经济党员和党政机关党员人数增加。

同1997年相比,截至2007年底,机关党员队伍总人数增长约1/3。目前,机关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8.2%,由于这部分党员主要是重庆市各部门的党政干部,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将会对重庆市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员队伍建设中的重点。

农村党员和国有企业党员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这两个领域党员人数最多,所占党员队伍整体比例达62.3%,这种状况随着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推进,党员队伍的比例还会有所降低。

社区党员数呈增长趋势,2007年全市社区党员数是1997年的33倍,比例也由0.4%上升到12.1%,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他们将在宣传和落实党在城市的各项方针政策,构建和谐社区中起重要推动作用。

非公经济单位中的党员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这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非公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必然。可以预见,随着重庆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战略推进,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两新”组织中的党建工作越来越成为基层党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表(二)1997-2007年党员和新发展党员中大专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变化对比图

(二)文化结构变化与发展趋势

文化结构变化的特点是:新发展的党员中大专以上的党员比例增加,但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的党员仍占较大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07年底,全市大专以上学历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7.4%。2007年,全市新发展大专以上学历党员15585名,占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36.2%。全市高校毕业生近几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重庆市在选择发展党员对象时,加强了对高学历群体的关注,这是今后提高重庆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应该引起重视的是,重庆市党员队伍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747731名,占党员总数的50.55%。针对党员队伍中为数不少的低学历党员,文化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否则将影响全市党员队伍素质,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地域结构变化与发展趋势

地域结构变化的特点是:农村党员减少,城市城镇党员增加;党员在市内市外的流动更加频繁。

截至2007年底,重庆市近148万党员中,农村党员76万,占党员总数的51.6%。2007年,全市流出党员105513名,比1997年增长了1.57倍。在10万多名流动党员中,有8万多来自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党员成为流动党员的主体,占流出党员总数的79.1%。在10万流出党员中,有6万多流向重庆市外,近4万人流向重庆市区。流向重庆市区的党员中,70.2%的流动党员流入非公有经济控制单位,8.1%属于个体工商户。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就业的党员也会越来越多,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也必然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

(四)年龄结构变化与发展趋势

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是:党员老龄化进程加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07年底,全市55岁以上党员638952名,占党员总数的43.1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9个百分点,比1998年增长了8.35%;35岁及以下党员284965名,占党员总数的19.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4个百分点,比1998年减少了0.39%。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显现,党员老龄化趋向将会日益明显,但中青年党员仍是党员队伍主体。目前的中青年党员,多为改革开放以后入党,其价值观念同以往有着较大差异。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理想信念内涵的重新认识,为今后党建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社会变迁对我市党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我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它突出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落后、封闭的社会向更加先进、开放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社会变迁对我市党员队伍建设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变迁,党员流动和分层现象日渐突出

社会变迁,必然导致党员流动。市场经济本身强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这与以往实行计划经济采取多种措施将农民手脚捆住而不能流动大相径庭。同时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现阶段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使得人口流动不可避免。在我市农村,由于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激发了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并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转移,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劳务大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中党员越来越多。

社会变迁,社会成员的分层趋势也反映到党员之中。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变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处于不断分化状态。这种分化状态决定了党员队伍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复杂化。而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体制转轨和社会变迁的需要。如在城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破产、兼并、重组,这就造成了大量工人转岗,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无上级主管的单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团组织。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还显得相对滞后,党组织组建难、党员发展管理难、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组织作用发挥难、工作经费保障难等“五难”现象较为普遍。

(二)社会变迁,城乡党员管理弱化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党员管理的新情况。农村从整个历史轨迹来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一直是与农村组织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的。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转换。在诸多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以及由于村级正式组织(如村党支部、村委会)自身状况的局限,使得农村社会在国家权力适当退出后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尤其是面临农民党员在数量、流量和分布上变化的背景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控制力的弱化,使得党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

城市社区党员管理的新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的职能也开始转变。城市社区的出现已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标志,也成为重构城市社会管理、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但是,社区党建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协调不一致、服务功能不强、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多等现实问题有待解决。

(三)社会变迁,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双重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传统思想和现代观念的交织影响下,在多元文化及全球化的冲击下,使得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双重影响。

市场经济对党员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它有助于党员树立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消除等级观念、长官意识、特权思想;它有助于党员树立效益意识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避免“空谈误国”;它有助于党员形成开拓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工作、生产积极性;它有助于党员增强比较意识、开放意识。但市场经济又有可能使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浸入党内政治生活,取代党性原则,使党内政治生活商品化,价值观念功利化;容易滋长本位主义、无政府主义,破坏党的纪律、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破坏政令的畅通,使党员的价值定位本位化、个体化;随着国门大开,各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理论观点、价值观念也会随着国外发达的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涌入国内,使共产党员价值选择多元化。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我们认为:在工作重点上,应积极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在工作难点上,应加强党员教育的分类指导;在工作特点上,应突出党员干部的开放型建设;在工作方式上,应努力打造发挥党员作用的高效平台。

三、党员流动趋势与流动党员管理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就业择业方式的多样化,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党员越来越多。2007年,全市流出党员105513名,其中,70.2%的流动党员流入非公有经济控制单位。外出务工农民党员成为流动党员的主体,占流出党员总数的79.1%。

(一)党员流动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数量逐年增加。1997年以来流动党员每年的增长保持在8%左右。

二是梯度流向明显。市外流动的流动党员大多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市内流动的流动党员大多集中在主城9区。

三是流动时间延长。党员流动从短期向长期转变,部分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

四是流动有序与无序并存。一方面有些党员流动是有组织的行为,另一方面大多数党员流动具有自发的属性,虽然出现同一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地,但大部分呈无序状态,零散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外出打工党员流回重庆的新情况。

(二)被忽略了的流动党员管理问题

近年来,流动党员管理较多地关注了农民工党员和两新组织中的管理问题,但是学生党员及部队复员退伍党员的流动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时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中,统计数据不准确也值得高度重视。

针对流动党员底数难以弄清的问题,建议通过建立重庆市流动党员信息库,整合公安、计生、民政、劳保等部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摸清底数,以准确的流动党员人数来科学设计流动党员的管理。

四、分层分类开展党员教育问题

我们党有7400多万党员,重庆的党员人数也有140多万,庞大的党员队伍分布在各行各业,错综复杂的分布以及各类党员所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千差万别,各类职业所处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分层分类开展党员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不同类别党员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农村党员:以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和生产经营技能培训为主。农村党员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2007年农村党员占我市党员总数的51.6%。可以说,农村党员队伍文化知识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我市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和重要体现。一要重视农村党员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科学技术、民主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管理、社会文化、生产技能等基础知识。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党员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因素,加大农村党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学生党员: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党员理想信念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在学生学习阶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学习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抓住这个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入党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新党员占比越来越大。必须抓住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黄金时期。

机关党员:以正确的群众观和权力观教育为主。群众观和权力观教育应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行政职务、掌握相应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工作的党员。要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运用权力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权力私有化、权力商品化以及“官本位”的观念和意识,摆不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代法、以权压人、谋求特权甚至以权谋私,躲避监督甚至拒绝监督等。

流动党员:以为其排忧解难增强党员向心力为主。流动党员构成了“两新”组织党员的主体。2007年,全市流出党员105513名,比1997年增长了1.57倍。其中,70.2%的流动党员流入非公有经济控制单位;外出务工农民党员成为流动党员的主体,占流出党员总数的79.1%。流动党员应以为其排忧解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为主,其他方面的管理和教育才可能得以进行。两新组织中的党员还应加强科普、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民主法治教育。

社区党员:以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建设为主。培养社区党员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的指导下,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这要求社区党员熟悉我国社会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社会调查研究技能;能够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善于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具有常见的社会工作服务技能。可以对社区党员开设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政策、社会调查等培训课程。

(二)增强党员教育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调查显示,34.4%的受访对象认为党组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落于陈套,缺乏吸引力”。35.9%的受访对象认为党组织活动方式“亟待改进”。48.1%的受访对象认为组织活动封闭运行,缺乏开放性和互动性;41.3%的受访对象认为党组织活动缺乏针对性,主要是“读文件报纸”、“安排工作”。22.5%的受访对象认为基层党组织专题组织生活会效果“一般”或“差”。22.7%的机关职工认为“党组织主要是搞工、青、妇活动”。上述调查说明,基层党组织亟待解决党员教育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效性问题。

(三)完善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党员教育领导责任制度化。党组织的领导职责应主要包括:一是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培训的发展规划,二是教育培训经费和条件的提供和保障,三是组织实施,四是监督检查和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考核。

党员教育财政保障均衡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城市与农村公共财政保障力度存在惊人的差距,是导致农村党员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2006年,沙坪坝区和江北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分别是梁平县的4.4倍、5.6倍。从2005年到2006年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率,梁平县为28.46%;沙坪坝区为36.61%;江北区为43.24%。与2005年比较,2006年梁平县全年使用上级资金增长24.5%;沙坪坝区增长37.5%;江北区增长55.0%。因此要逐步实现地区间、城乡间财政保障的均衡化,并使之制度化。建议规定各级财政每年在党员教育方面支出的增长率应高出本级财政全年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同时对不同城乡间差异,由市委组织部协同相关部门统筹解决。

党员教育培训机构多样化。党员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党校、行政学院负有重要责任。同时还应发挥高校、职校以及个人、家庭、企业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

党员接受教育形式多样化。近年来,党员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常规的党校教育,有不脱产的在职教育,还有丰富多彩的网络党校。要为党员学习提供自主选学的条件。

五、开放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重庆能否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2万名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开放视野和开拓精神,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贯彻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至关重要。

(一)影响“开放型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党员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开放的意识。重庆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重庆全球化参与程度不高;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原因,重庆的信息化发展不够充分。这些特征必然要反映到重庆的干部党员身上,一些干部党员没有充分认识或者被动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形成一种比较保守、封闭、虚骄的思维定势。

二是部分干部党员缺乏领导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能力。重庆地处内陆的客观存在,老工业基地强大的计划经济惯性和大农村的小生产现状,决定了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存在一定困难,一些领导仍熟悉于、习惯于、倾向于以计划方式去配置资源,受计划经济思维束缚较大。

三是干部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制约开拓型党员干部的选用。

(二)三管齐下,加强开放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以现代经济和对外开放知识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干部开放思维的培养。特别要注重分层分类的实用技能的培训。2008年在市委党校举办的市管领导干部学习现代经济理论,对开阔各级领导干部扩大开放的眼界,增强扩大开放的本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后市委组织部牵头,与市外经贸委、发改委、经委、市委党校联合办了3期招商引资班。这些班次为全市深化扩大开放的干部分类培训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是在重庆大开放的实践中提高党员干部的开放能力。采取纵向和横向交流的办法,加速催生一批开放型领导干部,加大市、区县(自治县)、镇街三级之间的岗位以及开放度低地区与开放度高地区之间干部轮换的力度。

三是完善有利于开放型党员干部成长的管理机制。对一些从事对外开放工作的领导岗位进行公开选拔聘用,建立开放的干部考评体系,为开放型干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

六、发挥党员作用平台建设问题

重庆140多万党员,呈多层次、多行业、多类别分布状态。只有选准、设计好平台,使每个党员都能获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广阔空间,才能在推进重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展示多层次、多行业、多类别党员发挥作用的风采,合力实现中央对重庆“314”的总体部署。

(一)分类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各具特色的新平台

开展“一区四户”活动,搭建农村党员新舞台:在有活动能力的党员中建立责任区,培育文明户、带动中间户、帮扶贫困户、转化落后户。

开展“三争一树”活动,展示企业党员新形象: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和党员的职业特点,分生产岗位、技术岗位、营销岗位设置党员示范岗,“争当生产模范、争当技术标兵、争当营销能手,树立党员形象”。

开展“三联一区”活动,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在社区建立以党建工作联席会、党员联络服务站、党建工作联络员、党员责任区为框架的“三联一区”工作机制。

开展“三比一创”活动,探索机关党建新路子:在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比素质、比作风、比业绩,创群众满意单位”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一创”活动。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无职党员搭建新平台

按照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需要设岗。可设置村务工作议政岗、政策法律宣传岗、村情民意报告岗、应急排险战斗岗、科技致富示范岗、致富信息服务岗、民事纠纷调解岗、帮贫解困扶助岗、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岗、精神文明督查岗。

可依据党员特长定职。针对普通党员的自身特点,按照岗位需要规定党员上岗所需的能力和条件,为上岗党员确定合适的工作岗位,对应设立议政员、宣传员、报告员等“十大员”。

(三)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搭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走进居民区、商务楼宇、市场、工业园和建设工地等人群集聚的地方,开展医疗、法律、政策、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党员群众互助”等服务机制。要不断壮大“党员红岩志愿者服务队”,积极组织党员参与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共组建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2400余支,参与的社区各类党员近10万名。到2012年,全市将建立“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4000支,参加党员达到20万名,促进党员走向社会、服务群众。

(四)创建和谐社区,为社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组织社区离退休党员为社区的发展献计献策,促进社区发展。通过社区离退休党员了解社区居民的民情民意,让离退休党员成为社区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离退休党员作用,维护社区治安,保社区平安。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事业上展现社区离退休党员才华,发挥其余热。

(五)创业求发展,为流动党员搭建创业平台

积极实施“引凤还巢”工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提供优惠,开发资源。广泛开展“有德、有能、有情”、“为党旗增光彩、为家乡作贡献”活动,引导、激励农村流动党员为家乡经济发展献计策、比贡献。在抓好流出党员作用发挥的同时,积极促进流入党员作用的发挥,让他们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

总之,上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其内在逻辑联系是:“结构变化”是现状;“社会变迁”是原因;“党员流动”、“分类教育”、“开放型建设”、“作用平台建设”是当前党员队伍建设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四个重大问题。不难看出,重庆党员队伍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社会变迁使党员队伍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党员管理必须与党员流动趋势相适应,党员教育必须与党员队伍的分层分类相适应,开放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教育、实践、管理三管齐下,发挥党员作用平台建设必须与党员职业岗位的多样性相联系。(黄远固整理)

标签:;  ;  ;  ;  ;  ;  ;  ;  ;  ;  

重庆市党员队伍建设调查报告_流动党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