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蓝图: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体现和展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蓝图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跨世纪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及其通过的文件,有一个鲜明的理论特点:注重发展的战略研究。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理论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展开,是中华民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迈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
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科学依据
重视战略问题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研究传统的特点和优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都是研究革命战争规律和战略的名篇,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过巨大的指导作用。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论及“战略”多达86次,从经济、科技、教育、人才、军事、外交和祖国统一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对各个领域的发展明确了宏观思路。
我们注意到,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战略即是根据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形成的实践目的及其贯串于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关于事物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根据毛泽东研究战略问题的这一重要看法,来考察邓小平的发展战略理论及其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战略的研究同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直接相关,同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研究直接相关。社会主义本质一步步明确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一步步完善的过程。
如果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是关于社会主义一般的深层次研究,那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研究,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特殊的具体研究。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联系中研究具体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毛泽东研究战略问题的重要特点。邓小平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过程中,不仅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强调“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提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这使我们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特质、我们各项工作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这样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科学理论,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这是一个具有科学根据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理论。
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考察邓小平关于发展战略问题大量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就其要点而言,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发展的战略布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思考,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究竟应该以什么为工作的中心?针对历史的教训,邓小平果断地领导全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明确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此同时,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动力和保证,强调我们的根本目标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文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党的十三大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1989年11月23日,邓小平明确地提出这是我们的“战略布局”,他说:“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理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并坚持这一战略布局。
2、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面对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和世界的现代化潮流,我们党在进入社会主义前后多次强调要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以后,实现现代化才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现实目标,这是邓小平同志的杰出贡献。与此同时,邓小平从1979年3月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起,对这一战略目标进行了深入、实际、具体的研究,提出分三步走,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并确定了三步走每一步的具体指标。1989年6月9日,在论述解决政治风波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动摇这一重大问题时,他首先提出的就是我们发展战略的“三部曲”没有错,不能变。可见,这一问题在他的发展战略理论中的地位。
3、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交通、能源、教育、科技。80年代初,在设计发展战略时,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特点出发,研究了战略重点。他强调:“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后来,他又把通讯和交通一起作为发展的重点。抓住这些环节,才能在中国的国情条件下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4、发展的战略要求——速度和效益相统一。对于发展问题,我们党有过深刻的教训。邓小平在制定中国发展战略时,一方面突出地强调中国一定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争取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强调这种快速发展是有条件的、有区别的、没有水分的,最终要体现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必须是有效益的。概括起来,就是发展要持续、快速、健康,求得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5、发展战略实现的捷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时,邓小平从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这个“大政策”。他认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6、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人才。在论述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时,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粉碎“四人帮”不久,他就大声疾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直到1992年南方谈话,在他关于发展战略的论述中,人才问题始终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7、发展战略实现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他说:“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
8、发展战略实现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由于中国的发展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而现代化又是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的,于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盲目拒绝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左”的思潮和全盘西化的右的思潮。为了正确地把握我们的发展方向,邓小平在强调改革开放的同时,及时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9、发展战略实现的条件——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在搞建设方面有许多教训,其中之一就是建设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同时,还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明确地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他的发展战略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10、发展战略实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要害,就是要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因此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与此同时,他提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还是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的鲜明特点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江泽民同志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党中央关于跨世纪15年中国发展全局的规律和研究,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展开。说它“生动体现”,是因为15年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是邓小平的发展战略理论;说它“具体展开”,是因为它规划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最后5年、第三步战略目标前10年的具体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方针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显而易见,党中央制定的这一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具有全面性、规律性和可操作性等鲜明特点。
全面性。15年发展战略所强调的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当下的发展,又包括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以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基础的,考虑周全慎密的发展战略。
规律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我们党作了相当长时期的探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历史经验又进行大胆探索,才逐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比较正确的深刻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关于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深化。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关于速度和效益等关系的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建设内部一些重要规律的认识;关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等关系的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中一些重要规律的认识。党中央制定的15年发展战略,就是建立在这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具有科学内涵的发展战略。
可操作性。15年发展战略不仅提出了“九五”时期和20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而且提出实现这些奋斗目标的关键,是要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还提出了九条切实可行的重要方针。因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既有战略性、指导性的特点,又有政策性、可操作性的要求。这样,有助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抓住机遇,满怀信心地迎接跨世纪的严峻挑战,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争取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