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能力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白学刊1995年第4期
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提高地方党委(主要是指市地县党委)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成为党建理论的热点。理论的热点导致研究选题的倾斜。关于提高政治领导能力的文章相对少些。诚然,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是基础,地方党委领导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对政治领导能力的提高无疑有益。但政治毕竟不能与经济划等号。而且,党章的总纲也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鉴于此,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提高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是提高地方党委领导市场经济能力的首要任务
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适应并领导这场大变革,党亟须提高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而在领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能力中,提高政治领导能力又首当其冲。因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体制,必然对地方党委(当然也对全党)的政治领导提出许多新要求。要不断把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推向前进,必须不断提高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
提高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首先必须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党委政治领导能力的含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至少应包括下述四个方面。一是与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能力,二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政治路线的能力。我国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地方党委与中央保持一致,不能只当传声筒或收发室,机械地照抄照转,而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富有本地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去体现党的政治路线。三是把握本地区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方向的能力。使本地区的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的要求,这是市场经济赋予地方党委政治领导能力的新内涵。四是把握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正确关系的能力(后面将详论)。
提高地方党委的上述政治领导能力,是由市场经济的特性决定的。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有以下明显特性:一是求利性。二是竞争性。三是自主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平等性。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一原则,只认交易双方的商品或服务价值是否相等,不认其它。市场经济的这些特性,必然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反映出来。这就对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譬如,市场经济的诸种特性,固然都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率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但其求利性的诱惑力,可能使一些意志不坚定、党性观念淡薄的党员和干部,把理想和信念抛在一边,把党性、人格和灵魂商品化,只追求物质享受,不讲党性原则;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违法乱纪,严重败坏党的声誉。又譬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性,必然把我们置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中。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很可能乘隙而入,对我们的党员、干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扭曲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再譬如,等价交换原则一旦渗入党内政治生活,就会使一些党员和干部对市场经济发生曲解,导致党内政治生活的商品化,产生拿原则作交易、向党讨价还价、拜金主义滋长蔓延,等等。
市场经济的特性可能或已经引起的上述问题,向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第一,地方党委怎样才能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既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又把每个企业、每个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微观经济行为纳入到国家所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中去。第二,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做到既使一部分人通过辛勤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先富起来,又使先富起来的人能够主动帮助、带动后富者,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怎样才能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重视物质利益,又不轻视政治荣誉;既追求个人利益,又有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先公后私,至少不损公肥私。第四,怎样才能防止和避免等价交换等市场经济原则侵入本地区党组织和政府的政治生活,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等等。除这类具体问题外,还有一些原则性、综合性问题也摆到了地方党委面前。譬如,地方党委如何正确处理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新问题,使提高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在当前显得格外迫切。
二、地方党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把握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地方党委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党委能否始终把握其运行和发展的正确方向,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提高地方党委对市场经济的政治领导能力,关键是提高其把握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方向的能力。这是因为,首先,面对新体制和新形势,必须有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效率优先为特征的崭新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我们过去不仅没有搞过,许多人甚至看都没有看过。而且,在传统体制下,我们始终是把它当作洪水猛兽,当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语来对待的。这样,在实行市场经济后,在一些地方党委的领导同志中,就衍生出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对市场经济表示担心和怀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是三个“担心”:其一是担心政治上变色,担心市场经济会不会导致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其二是担心宏观上失控。有的地方党委领导同志私下认为,还是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对微观经济活动放得太松,将会导致宏观上管不了。其三是担心社会生活添乱。即担心市场经济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进而导致社会动乱。上述三种担心,又因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所出现的问题而有形无形地不同程度地强化。另一种倾向则近乎截然相反。一些地方党委领导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什么区别。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地方党委就应该放任不管,免得阻碍市场经济发展;要搞市场经济,就不应或不必再提政治方向一类问题;有的甚至认为要搞市场经济实行私有制等等。这后一种倾向看似激进,实际上仍是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传统观念束缚的反映。只不过,所站的角度与前一种倾向不同罢了。认识模糊必然导致行动盲目。靠盲目的行动,怎能把握好市场经济的正确运行和发展方向?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必须纠正上述两种糊涂认识。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既警惕右,又防止“左”。
其次,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决定了掌握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提高地方党委政治领导能力的中心环节。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自发的、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难以避免以下弊端:第一,它必然产生并不断扩大不平等;第二,它不能解决环境污染之类的“外在效应”问题;第三,它不能提供诸如国防、教育之类的重要公共产品;第四,它会产生垄断排斥竞争,导致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失;第五,它会导致经济动荡乃至使经济陷入危机。从我国迄今为止的市场经济实践看,其中一些弊端已不同程度地出现。譬如,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为标志的不平等市场竞争,只顾企业效益不顾环境污染等社会效益的现象,以市场分割和市场封锁为特征的地方保护主义,商贩们联合起来哄抬物价等现象,便是例证。还有,由于政治引导不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自发地产生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封建活动或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诸如迷信、宗教狂热、修坟墓、嫖娼纳妾、赌博、贩毒、贩卖人口和黄色音像、文化作品泛滥等等。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这些问题,不仅给各级地方党委提出了把握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正确方向的迫切要求,而且也从反面证明,提高地方党委政治领导能力,关键是提高其把握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正确方向的能力。
三、正确制定、及时推出并认真贯彻执行符合本地实际、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地方党委政治领导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
首先,能否正确制定并及时推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是地方党委能否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标志。要正确制定和及时推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不仅需要政治胆识和政治远见,而且需要“吃透”两头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这“两头”,缺了任何一头都不行,“吃”而不“透”也不行。不“吃透”中央精神,就会要么像小脚女人,迈不开步子,要么像无头苍蝇,盲目乱闯:不“吃透”本地实际,则要么瞎指挥,把治头痛的药方用来治脚跛,要么兴师动众却劳而无功,白浪费人财物,白浪费宝贵光阴。
其次,地方党委推出的政策措施,能否推动本地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是检验这些措施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药方是否对症,不是以医生判断而是以是否能治好病为标准一样,地方党委制定和推出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主要是看它是否能推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是否同步前进。换言之,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仅是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而且是衡量地方党委政治领导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么,地方党委要制定哪些措施,来保证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正确方向,来推动本地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呢?本文认为,它主要应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制定好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做好预测的基础上搞好综合平衡,根据本地优势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过去,地方党委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事无巨细都习惯于“亲自过问”。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党委的主要职责应转为管总体规划、管综合平衡、管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这里,最忌一刀切,最忌一窝蜂,最忌人家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
第二,制定调控本地区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即,通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措施,保证所有市场主体在本地区市场上都能公平、公开、公正地竞争,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整个市场按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运行。这里,人为的市场封锁、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都是与地方党委的职责相悖的。
第三,制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成良好投资环境的政策措施。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状况,资源、环境保护、教育科技水平、道德水准、社会治安、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等投资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否协调、同步。各级地方党委,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第四,制定各项政策的落实措施,把正确决策化为行动,把蓝图化为现实。地方党委要建立高效协调机制,使几套班子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力。这里的关键,一是明确几套班子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而又目标一致,不推诿、不扯皮,不使精力内耗;二是建立和完善具有强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制度,例如目标现任制度、督促检查制度、政绩考核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等,把各项正确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正确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整个市场经济进程中,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谨慎对待、慎重处理的关系。因而,它也是提高地方党委政治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治角度讲,改革是一场内涵丰富的革命。这场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对象,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对象,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革命性变革:其社会功能,是极大地解放和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以剥削制度为对象、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目标的第一次革命相比,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无论在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还是在引起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方面,都不亚于第一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反复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377页)。发展不仅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途径,而且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改革、发展,都必须有稳定的环境作条件。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前第289、360页)。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目标,保持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着既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隔合,又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辩证关系。把握住这种关系,可以使地方党委在处理三者关系时成竹在胸、通盘考虑,既不因改革力度过大而导致社会震荡,也不因改革力度不够而影响经济发展;既不因顾虑稳定而迈不开改革步伐,影响发展速度,也不因发展的大起大落而阻碍改革、破坏稳定。
最后,本文虽然谈的是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能力,但事实上,地方党委并不是孤立地对一个地区实施政治领导。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是全党对整个国家实施政治领导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