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论文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论文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郝小凤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以拉弦置箭,据弩瞄准,扣动扳机为特征的彝族射弩,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中国射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访谈法对彝族射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们对射弩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意识到彝族射弩具有狩猎、生产生活竞技表演等多重功能;但是彝族射弩在发展过程仍面临着缺乏继承人,项目投资经费少等发展现状。

关键词: 凉山 彝族 射弩 功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凉山州第五届运动会暨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射弩运动参赛人员为研究对象。查阅射弩相关的论文、图书、地方志、有关报道等资料,逐条分析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彝族射弩的制作和使用

彝族是四川、云南和贵州少数民族中使用射弩较多的本土民族之一,在四川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彝族射弩的制作和规格没有明确的要求,传统的彝族射弩一般分为弩弓和药弩: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弩弓比弓箭射得更远[1]。在呷呷尔日的《彝族传统兵器简介》一书中介绍到,弩弓的躬体使用岩桑树枝制成,由弩机和横向固定在弩机上的短弓组成,弩机上有箭槽和扳机;射时,将弓体立于地上,弓在下,弩机直立,一脚插进弩机下部的瞪开处,屈身用挂在腰间的套钩钩住弓弦,再挺身使弦线扣住弩机箭槽的锁扣装置,将箭射出,射距可达两三百米[2]。马长寿《凉山羅彝考察报告.下》中详细记载着彝族药弩的制作方法和过程,药弩的弩弓弓弦用麻绳和牛皮筋制成,弓身由十余根细竹紧束而成,箭镞涂满毒药。以马尾编细索,一端系于弩拨簧上,箭与弦通。另端横过路线,系于樁上,野兽行路,误触马尾索,弩簧弹动,弦送箭刃射出,兽体越大,越意罹害。箭刃有毒,兽中箭后,虽能行动,终必毙命,猎者寻其血迹,则可猎获[3]。据说,毒箭之中毒豆最毒,人和动物误食一点,皆毙命,野兽罹中,见血即死。英勇无比的彝族先民充分利用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自身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工具、形成劳动技能。彝族射弩的制作大都采用上好的岩桑木,弓弦采用马尾、麻绳或者牛皮筋制成,箭头多由兽骨和铜铁制成,均为上乘之作。

普通的弩长1m,箭长0.25m,一头尖,另一头有两根羽毛,装在一个用细竹编织成的箭袋里。射弩对彝族男性来讲,它是一种基本的配置,一方面是作为生产工具,另一方面是作为身份的象征,据悉,彝族先民去世后,要把生前最爱的弩随之进行火化或放在墓穴陪葬。他们世代生活在高山地区,为了获得和满足生活的需要,随时都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而狩猎是他们获得肉类食物最主要的方式。身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像射弩、弓箭、飞石索等一些较为轻便的工具就得到格外的恩宠,走到哪,带到哪。唐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记录彝人的日常习性:彝族“左右佩刀、镖枪劲弩、置毒矢木、沾血立死”[4]。随着时代的进步,弯弓骑射,腰佩短刀的彝族武士,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在现在大凉山的很多风景地区都保留了彝人使用射弩的壁画和石像,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还能看到传统的彝族射弩工具。

2.2 凉山彝族射弩的发展现状

现代彝族射弩的弩弓一般采用竹和木片等材料以纯手工制成,中间没有任何金属配件,只能用硬质的动物骨头来衔接。弩的重量和长度没有明显的限制,但是弩身、瞄准、箭槽和弓片必须有木和竹制成。在弩弓的前面有一个孔,用来固定弓,使弓不会左右晃动,弩弓后面有一个扳机,在弩床上还可设置瞄准器,在发射的时候把箭放在矢道上,须把弩弓的前面放在地上用脚踩住,用双手把弦往后拉置于钩上拉紧后瞄准发射。弩身上可根据自己喜欢的特点涂上漆画,漆画颜色以黑、红、黄三种颜色为主。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17个县市,在这里挖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上百种。随着国家对民族体育的重视,许多原本属于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被列为竞技项目。其中,射弩在198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列为竞赛项目。又唤起人们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意识。

学习射弩技术时,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还需要有智力的参与,因此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身体运动价值具有多元性特点,在竞技过程中,它有竞争、经济、政治的价值;在娱乐过程中,它有娱乐、交际、愉悦身心的价值[5]。因为射弩运动是手持弓体,瞄准目标,扣动扳机,弩箭射出,命中靶心的一个活动过程,对运动员的平衡性,稳定性,视力还有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锻炼过程中对身体的力量,尤其是手臂力量,耐力,脚踝的灵活性以及整体的协调性都会得到良好的锻炼,具有身体运动价值。笔者了解到凉山州虽然有射弩训练队,但是正式比赛一般都四年举行一次,其余也没有机会参加比较大型的比赛,只有在临赛前集中进行训练,且参与射弩比赛拿奖后奖励并不多,吸引不了更多的人去参与导致这项运动中去。

图7所示为焙烧时间对浸出产物中TiO2含量的影响。由图7可见,一定时间范围内焙烧时间的延长,酸浸除杂效果会变好,当焙烧时间由0 延长到2 h时,浸出产物中TiO2含量逐步增加,但焙烧时间超过2h后,酸浸产物的TiO2含量反而出现下降,可能由于焙烧时间延长导致苏打焙烧产物出现烧结现象[15],形成一种粘结状物料难以被盐酸溶解。钛渣苏打焙烧时间取2h时,对钛渣中固溶体结构破坏较为理想,此时得到的酸浸产物中TiO2含量能达95.43%。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患者生病后希望尽早恢复的焦急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没必要非得托熟人,有人觉得找熟人看病病好得快,这纯属心理作用,大多数医生在看病时对待病人是平等的,并不会因为你是熟人就超水平发挥。”

3 凉山州彝族射弩运动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传承人的缺少

随着新型体育项目的兴起,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受到冲击,加上投入的经费较少,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参与其中,一般赢了比赛也只有几百元作为奖励。虽然有代表队,但是训练和比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政府给与的经费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多数参赛队都是临近比赛才开展训练。

3.2 项目经费投入较少

彝族射弩的制作工序繁杂,对材料的要求较高,制作一把较好的弓弩可能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购买的人较少,也就缺少了商业价值,现在的年轻人都忙着出去上学或上班赚钱去,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学习传统射弩的制作,现代,凉山会制作传统射弩的人数没有超过十个人。传统的射弩使用也只有在美姑县和普格县的一些偏远村庄才会有人拿出去打猎,但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和收藏使用。

4 建议

4.1 宣传和报道

充分利用各种比赛尤其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扩大比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比赛规模。对于在重大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实施奖励措施以资鼓励。

国家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思路,尤其是鼓励独立学院在“转设”民办普通高校时率先探索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因此,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和任务,必然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且改革没有模板可仿,没有经验可循。这要求独立学院系统地思考并解决“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个关键问题。

4.2 推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接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挖掘整理出民族体育活动,编成民族地区学校的体育教材或者乡土教材,在民族地区学校大力推广,使用。这样就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以民族学校为源头,试行体教结合,为国家和省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绕远,刘竹.生命活力的迸发—云南民族体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2] 呷呷尔日.彝族传统兵器简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3] 马长寿.凉山羅彝考察报告(下)[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4] 李延超.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11):41-48.

[5] 童世敏.身体运动的价值与体育[J].渝州大学学报,1996(6):92.

中图分类号: G8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03(a)-0194-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07.194

①基金项目:西南大学中央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WU1709440)。

作者简介: 郝小凤(1993,2—),女,彝族,四川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标签:;  ;  ;  ;  ;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