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钰 彭小婉
河南省疾病预防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 河南郑州 450003
【摘 要】目的 探究影像学手段对畸形性骨炎的诊断价值,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畸形性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X线、CT、MRI影响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 X线及CT检查结果显示,海绵型骨折患者主要为骨皮质破坏、膨胀,骨髓腔闭塞或者变窄;混合型表现为骨质修复与骨破坏混合存在,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大理石”或“磨玻璃样”样骨硬化;硬化型主要为骨质硬化、修复为主,骨皮质增厚,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闭塞或变窄。MRI表现主要为骨皮质破坏、膨胀,骨体积增大,骨质破坏区表现为中等T1、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其次为朽木征、骨髓腔变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软组织肿块、明显骨膜反应。结论 对于畸形性骨炎患者进行X线、CT及MRI诊断为有效的方法,均能对患者做出有效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联合采用三种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影像学诊断 X线 CT MRI 畸形性骨炎
畸形性骨炎是一种以局部骨组织破骨与成骨、骨吸收与重建、骨质疏松与钙化并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骨病。临床常表现为骨痛、骨畸形变和骨折。本病并不直接侵犯关节,但骨的畸形变可引起继发性关节病变。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和遗传两方面的因素。做好该病的诊断分析对于治疗有重要的意义[1]。为探讨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诊断效果,笔者对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畸形性骨炎患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结果进行如下报告,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畸形性骨炎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2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5-72岁,平均年龄为48岁,平均病程为8.5年。所有患者均进行影响学检查与分析,之后再经手术病理证实。
1.2检查方法 X线检查:使用DR设备Carestream DRXEvoIution。CR设备KONICA REGIUS MODEL190。CT检查:使用GE HISpeedCT,参数设置:层距4 mm,层厚5 mm,矩阵为512×512,均为软组织窗及骨窗观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MRI诊断使用EG HDe1.5T超导型MR仪,表面线圈,使用FSE序列,T1W1(TR500 ms,TE12 ms)、T2W1(TR3500 ms,TE96 ms),脂肪抑制序列PDWI(TR1200 ms,TE16 ms)。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冠状面、横断面或矢状面扫描,层间距0.5 mm,层厚5 mm,矩阵为256×256。所有患者均未接受增强扫描。
1.3疾病类型 对患者的骨折情况根据其骨质是修复还是破坏进行分型,分为海绵型、硬化型及混合型,混合型是指同时存在海绵型及硬化型。
2结果
2.1X线及CT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检查结果显示14例患者为海绵型,其影像学表现为“海绵状”,部分患者或是表现为“丝瓜瓢”样。骨皮质破坏、膨胀其中骨髓腔完全闭塞消失2例,骨髓腔变窄7例,股骨及胫骨向前出现弯曲畸形3例,骨质破坏区内有斑片状、斑点状高密度影2例。27例患者为硬化型,其中长骨发病8例,颅骨、骨盆及长骨受到累及7例,大部分或者一致性骨质密度增高8例,病变长骨明显完全畸形2例,股骨颈干角变小1例,骨盆变形、髋臼内陷1例。19例患者为混合型,病变部位同时伴随骨质破坏及明显骨质修复,其中破坏区内团状致密骨质硬化4例,骨质破坏区内伴随大片状骨质硬化8例,股骨颈干角变小4例,长骨内出现明显弯曲畸形3例。检查结果显示,无一例患者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影及骨膜反应[2]。
2.2 MRI检查结果 进行MRI检查结果显示,有11例患者为海绵型,29例患者为硬化型,20例患者为混合型。其影像学表现为骨皮质破坏、膨胀,骨体积增大,骨质破坏区表现为中等T1、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其次为朽木征、骨髓腔变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软组织肿块、明显骨膜反应。
3讨论
畸形性骨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膝关节、髋关节、脊柱,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骨畸形变、骨折,其中骨折最为常见。而进行实验室检查出的生化指标对本病的诊断、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X线片、CT及MRI等多影像学手段在临床的使用,畸形骨炎的检出率明显提高[3],然而医护人员需要与骨纤维结构不良鉴别,骨纤维结构不良为非遗传性疾病,青少年为主要防病人群,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轻微升高或者正常[4];而当患者颅骨受累时,畸形性骨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畸形性颅骨增厚畸形而无明显症状,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颅骨增厚较慢,然而患者可出现明显症状,同时伴随内分泌症状。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畸形性骨炎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且X线、CT检查与MRI检出结果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然而大量的研究显示,采用三种方法联合检查更能提高诊断率,保证检查的准确性,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5,6]。
参考文献:
[1]明康,许永华,周德.64排螺旋CT诊断畸形性骨炎一例[J].实用医技杂志,2010(06):46.
[2]曾玉峰.不典型畸形性骨炎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3):43-44.
[3]姚红民,董丽娜,王娜,刘玉珂.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诊断[J].中医正骨,2012(03):32-34,37.
[4]王少雁,李晓红.畸形性骨炎全身骨显像1例及文献复习[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04):48-49.
[5]郑俊.X线平片诊断畸形性骨炎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06):34.
[6]王文献,范辉,岳恒志,李中祥,程敬亮,任翠萍,张炎.骨肉瘤的X线平片、CT、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06):63-66.
论文作者:徐碧钰,彭小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畸形论文; 患者论文; 骨质论文; 表现为论文; 影像论文; 长骨论文; 骨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