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与“德治”相结合的决策与实践_依法治国论文

“依法治国”与“德治”相结合的决策与实践_依法治国论文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决策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依法治国论文,以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不平凡的决策历程

早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就指出,在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详细阐述了“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这一重大课题。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里,江泽民同志已经勾画出“以德治国”的蓝图。

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他特别强调: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在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使用了“德治”概念。江泽民指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更明确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由上可见,江泽民同志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内涵做了全面辩证的分析。然而,有些同志依然对这一决策不很理解,甚至担心提出“以德治国”会冲击“依法治国”,会回到“人治”的老路上去。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安徽代表团的全体会议时,进一步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决策根据。江泽民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要坚持依法治国,同时要强调以德治国,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

2001年,经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至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经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已经完成了决策程序。而这本身,也正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巨大成果。

最广泛的实践成果: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主体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参政能力。

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纲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印发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有领导、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成为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纲要》工作的鲜明特点。广东、河南、湖南、四川等地把《纲要》的贯彻落实列进党委工作要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辽宁、广西、新疆把2002年作为贯彻《纲要》年,集中宣传贯彻《纲要》。

而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则成为贯彻落实《纲要》工作的另一鲜明特点。教育部等部门实施了“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中宣部、团中央组织了农村青年道德实践活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开展了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重庆市针对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的创建目标,把贯彻《纲要》作为提升城市整体素质、营造良好投资软环境的重要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由中宣部等单位举办的公民道德建设知识竞赛,组委会原来预计参赛人数可能超过百万,但最后收到的答题卡竟达1478万多张。

这1478万多张答题卡,是神州大地贯彻落实《纲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生动情景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亿万群众对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它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支持、参与道德建设的生动局面。

最直接的实践成果:强化依法行政的道德基础

江泽民同志“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论述,不仅是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指导思想,而且要求依法行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方式。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如果法律规范背离了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就会失去民众的诚服,在实践中就难以推行;如果一切都依靠道德,就难以有效制止、制裁那些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而也会妨碍公共道德的形成。

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坚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地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必须重视法律规范的道义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法规应当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因此,在立法工作中,设定法律规范要体现为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对那些违背多数人道德要求的制度,该废止的要废止,该修订的要修订。其突出的实践成果,就是正在大力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是严格行政执法,必须切实抓好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否正确理解、准确把握立法内容,恰当地行使法律、法规赋予执法人员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为贯彻落实《纲要》,制定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道德自律体系。《准则》要求法官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培训、开展执法大检查、坚持从严治检等手段,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仅2001年就有3.4万各级检察长和业务骨干接受了专门培训,1.1万多人参加了法律本科或研究生学习。

最深远的实践成果: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从本质上说,“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自身的道德建设,即行政伦理建设。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正在稳步地走向成熟,走向行政伦理文化的自觉。

——确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当代中国行政伦理走向成熟的首要标志。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中国当代行政伦理的先进性,本质在体现执政为民。

——中国当代行政伦理规范体系的逐步完善,是其走向成熟的基本体现。

行政伦理规范体系主要包括行政伦理观、行政伦理规范和行政伦理范畴。

1993年,江泽民为国家行政学院题词:“永做人民公仆”。公仆精神,就是行政伦理观最核心的内容、最集中的体现。具体地说,行政伦理观又可分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江泽民2002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问题。

行政伦理规范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机构和公务员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2002年国家人事部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提出了行政伦理的八项内容: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

行政伦理的主要范畴包括行政理想、行政态度、行政纪律、行政作风等。其中,行政作风,是指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公务员在长期的行政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在这个意义上,行政作风就是党风,就是政风。

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进步,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

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切实加强政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坚决纠正虚报浮夸、欺上瞒下、滥用民力、强迫命令的恶劣作风,做到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

——重视行政伦理人的养成,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成果。

行政伦理建设的目的,是要在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普遍、完美的伦理人格。这其中,既要依靠教育,也要强调自觉的道德修养。江泽民2001年8月在山西考察时谈道:“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

标签:;  ;  ;  ;  ;  ;  ;  ;  

“依法治国”与“德治”相结合的决策与实践_依法治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