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解决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差距论文,地区论文,根本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认为,当前我国地区差距的存在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是正常的。东部地区率先富裕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起着一种正效应的示范作用。解决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要重视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市场配置协调地区间均衡发展。那种认为当前地区差距已经导致出现“诸侯经济”,导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区间的关系不正常的认识是错误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和中西部发展相对较慢,扩大了地区差距,这是近些年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相当显著的问题。重视地区差距,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这是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观点。但是,在具体地分析我国地区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地区差距和坚持地区的协调均衡发展,却又都涉及到怎样评价和调整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的路线,关系到能否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的问题。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快,但是,因为各地的基础不同,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迟早不同,力度不同,造成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的产生和出现是正常的,必然的。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这一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我们不能由此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有关方针政策。1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过于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方面,在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方面,在正确处理地方之间的关系方面,都已经有了一些良好的开端,绝不能借口缩小地区差距再走回去。相反,如果真正要解决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问题,其根本途径也只能是引深和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把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中西部地区去,从而走出一条地区均衡发展的道路。
一、形成我国地区差距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地理幅度广阔和自然差异很大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造成我国地区差距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地理的差异和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东部较为发展和中西部较为落后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50年代,中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国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 就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不平衡现象。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四对重大关系,就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中国地区差距的问题。新政权最初的30年里,鉴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这个时期我国不仅工农业建设的新项目大都布局到内地,而且东部大城市中的一些老厂、大厂也分别搬迁到内地。到70年代改革开放前,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的经济差距一度有所缩小。
18年改革开放又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了。1979 年7月,国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扩大了这两省的经济管理权限。在对外经济方面给这两省较大的机动权,所增财政收入大部分留给省里安排。同时,决定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这些特区参照国外出口加工区、 自由贸易区的经验,采取了一些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1984年4月, 国家决定开放沿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并批准除北海、温州以外的其他城市,可参照经济特区的办法,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2月,又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门)、 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的51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我国对外开放在沿海地区开始由线向面推进。1988年3月, 国家决定将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展到北方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同年4月,国家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形成了从南到北的沿海开放地带。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比照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 并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1年又批准深圳的福田、沙头角和天津、大连等地区设立保税区,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发展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务。如果仅仅把这理解为沿海地区开放的时刻表,那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地区率先开放对地区差距造成的影响。因为我国在开放前的30多年里属于较为封闭的国民经济,率先开放的地区的优惠政策不仅对外资而且对中西部省份的资金、人才、劳动力及其他资本要素的吸引都是十分强的。现在的差距,不过反映了不同地区改革开放程度的差距。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其经济指标已接近国外较发达地区。但在中西部那些连片的贫困地区,其经济指标还都很低,不少的居民生活极为困难。无论贫困地区和较发达的地区之间,或者贫困人口和高收入人口之间,其差距可以划分出许多个类型来。但从经济学的成因分析,只有两类情况,一是通过市场把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概括为同一经济组织中的地区差距。二是基本上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发生交换行为的,仍然处在相当单一和脆弱的自然经济中的居民同东部地区的差距。地区经济差距也分两种,前一种是同一经济类型内部的差距,后一种则属于不同经济类型间的差距。按照有的同志的表述,我国是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后一种属于二元经济社会之间的差距。总之,这两种差距是两类不同表现和不同性质的地区差距。
必须具体分析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地区间的差距。对于统一市场条件下的地区差距,东部和中西部还不仅仅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而存在差距,同时,还因为在相同的经济组织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而继续产生和扩大着这种差距。我国的经济布局特点是东部沿海以加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仍以农业和原材料产地为主,从而使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平等位置上。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在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中西部原料产地是经受双重的财富流失:一方面是工农业价格差、原材料业和加工业产品的价格差;另一方面是中央财政对向东部发达地区输送能源原材料运输费用的补贴。改革开放之后,东部地区的工业产品价格基本上放开了,而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仍然要求保持在“计划内”。所以,就能源原材料同其他工业产品的价格差来看,“剪刀差”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这样,经济总量愈大,经济发展水平愈高,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愈多,地区差距则会愈大。
其实,在我国地区差距中,悬殊最大的还是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一些经济上仍然以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地区间的差别。在这些较落后的地方,除了政府人员外,其余95%以上的人口都以传统农业为生,没有或者基本上没有劳动产品同外界间的交换。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地方得到过中央政府不少的财政援助和救济,但大多数民众仍然未能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中成长起来。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中的这类落后地区差距的性质,和上面所说的地区差距是不完全相同的。前一类地区差距受同一经济体制内“剪刀差”之类的经济手段的盘剥,而这一类差距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资源稀少、气候恶劣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其处在国土开发序列很低的环节上。
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是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
在关于缩小我国地区差距的讨论中,人们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但是,都普遍地忽视了两个基本的前提或指导思想。第一,改革开放的先后及程度,直接造成了地区差距的扩大。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在过去历史上形成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第二,虽然中国因为地域辽阔和自然区域多样化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但是,因为在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生产方式,新中国的经济体制从原则上又排斥市场经济,所以,中国至今也未能在均衡价格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市场。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旧中国或新中国,我国经济格局的形成都未能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道路,而主要是由行政指令决定资源的配置和布局。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中国地区均衡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经过市场配置,合理发展。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的具体办法可能有千万条,但这两条则是属于根本性和指导性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改革开放18年来,无论东部沿海或中西部地区,各自都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过程。即使目前最贫穷的地区,在过去的18年里,也是这些地区有史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首先,要把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范围迅速扩大到全国。既然现阶段中国地区差距是由改革开放的先后和程度造成的,要缩小地区差距就必须让中西部地区也享受到沿海地区特别是特区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直到现在,中西部还有许多地方属于“未开放”地区。这些地区不准外国人进入,更不允许外资及港台地区资本进入。一个一个地批准“开放城市”或一部分一部分地批准“开放县”、设立“经济特区”的做法,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人们还被禁锢在极左的思潮之中,对吸引国外资金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持怀疑和保留态度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明智做法。经过10多年的试验已充分证明: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成功之路代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现在没有必要再捂住其他地区,而是应该尽快把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相关政策,扩大到所有的地方去。
其次,要下决心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改变加工业远距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地和小商品产地远离消费市场的经济格局,放开行政管制,让市场配置资源,合理布局。另外,在价格体系方面也必须及早调整和放开。市场经济就是讲供求关系的社会组织,政府要学会通过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敢于把价格放开,然后才可以谈市场经济的形成。调整经济结构要从能源原材料开始。现在不少生产能源原材料的企业长期亏损,主要是价格仍然被压得很低。一面是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一面是生产企业大为亏本。这只能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中或被政府扭曲了的市场条件下才会出现。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放开后,可能会出现国内生产价格比国际市场还高的情况。比如我国不少煤矿的生产成本都比国际市场高,传统的做法是限制进口和增加补贴维持国内矿山的生产。其实,应该学会另外的管理方法。如果物价放开后企业仍然是亏损的,那就说明在现阶段生产该类产品是不合算的。关闭矿山,保护资源,有利于民族的发展。通过放开物价,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完整并能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让各个市场主体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由竞争,既是我国改革的目标,也是能使地区均衡发展的长久之策。
第三,国家要从发展战略上作较大调整,重视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性开发。我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和良性发展,都有赖于对我国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有赖于发展战略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推移〔1〕。 比如,现在较为贫困的西南地区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约占我国水电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煤、铝钒土、铁矿等许多矿藏都极为富有。加大西南地区水电资源为主的经济开发,不仅可以供应西南地区的能源,而且可以解决华东、中南广大地区的能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西南地区可以建成我国最大的廉价的能源工业和重要的资源性工业基地。不难设想,如果用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替代现在的热电资源,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长江以南半壁河山的环境污染的局面。现在国家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进程。这无论对于那些经济上已经有所发展的广大地区,还是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封闭状态的地方来说,都具有突破性的发展意义。
无庸置言,开发中西部地区需要巨量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中央再下大力气和在财政上倾斜,其所能投资的量和所需的量都将是很不够的。因此,除了上面论及的经过经济调整吸引东部较发达地区的资金外,将目光转向国外金融市场,是解决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所需资金的一个重要出路。尤其是那些非再生资源之外的开发项目,譬如“阳光、绿水工程”,引进国外资金,即使给其回报率高一些,也是于我国长期发展有利的事情。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发展中国家成功地运用特许权项目(BOT)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个好经验。在这些国家,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在规定的时间里,将项目授予外商为特许项目成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的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在特许期内,项目公司拥有特许权、项目设施的所有权,以及为特许项目进行投融资、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设备采购、运营管理和合理收费的权利,并承担对特许项目的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的义务。政府部门对特许项目具有监督、检查、审计以及如发现项目公司有不符合特许权协议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并依法处罚的权力。我国已规定在一些范围内试办特许权项目。BOT 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已广泛运用的一种方式,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完全可以放开让其进行。中西部地区只有加大吸收外资的力度,才能有中西部地区的较快发展。
第四,经济落后地区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和大力扶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国有经济在过去的18年里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如果较详细地分析不同经济成份的发展,就不难看出非国有经济在我国18年改革历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工业为例,改革前,除个别省份有较强的“乡镇企业”外,我国工业领域中几乎清一色属于国有企业。而到了1992年,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在1994年的工业总产值中, 国有工业仅占34.06%,非国有企业的产值则达到65.94%。这充分表明,我国改革后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而我国新的地区差距也明显的来自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仍以工业生产为例,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的国有工业创造的总产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数,而非国有工业创造的总产值则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值。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则往往呈相反的状况,这充分说明了地区的差距和应取的对策。其一,既然国有经济在这些地区还占有较高的比例,说明这些较为落后的地区的财富和“资本”很大程度上仍然仰赖于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现在大多处于经济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状态,这些地区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其二,尽管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有不少的人对非国有经济说三道四,但沿海发达地区迅速发展的非国有经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已充分表明了发达地区成功的诀窍,落后地区只有极力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缩小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总之,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只有突破了思想上的僵化和“极左”的教条的束缚,敢于学习东部地区的经验,大胆接受和发展非国有经济,地方经济才可能有超常规地发展。
三、关于中国地区差距方面的一些认识问题
在近年关于中国地区差距的研究方面,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失误或偏差。
1.当前的地区差距是否已经发展到很危险的程度?
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怎样看待当前地区差距的问题。我国当前地区差距比前16年有了扩大,但在现行体制下仍属正常,并不严重。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700亿元,与上年比增长10.2%, 其中东部12省市区达到3391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8.77%,增长12.2%;中部地区的9省区达到15637亿元,占总量的27.1%,增长幅度为9.9%; 西部地区的8个省区达到815万亿元,占总量的14.13%,增长幅度为8 %。 同1994年比较,1995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分别下降了0.16和0.18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则上升了0.34个百分点。 预计东部地区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还将继续上升。这些情况说明,改革18年所形成的地区差距的格局,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还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地区经济差距是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 70年代末我国经济达到“崩溃的边缘”,说明再也无法按照传统的经济体制运行,改革开放被必然地提到日程上来了。第二,虽然改革开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在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政治、经济格局下,全面的改革开放暂时还不可取。第三,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海外历史关系最具有率先改革开放的条件。第四,18年的东部地区改革开放政策并不是以牺牲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利益获得的。必须看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序列上存在差距,但不是贫富对立关系。第五,我国地区经济反差最大的表现是经济二元系统造成的,不存在分配上的差距。落后地区基本上拿不出什么送到市场上去,所以也不会同东部较发达的市场体系发生对抗。相反,由政府出面给予贫困地区的扶植,实际上是代表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这里正是产生一种落后地区向率先富裕的地区学习的正效应关系。总之,我国当前地区的差距属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不仅当前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有利于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
2.当前的地区差距会形成“诸侯经济”和导致分裂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所谓“诸侯经济”应该是有一定独立性的政治经济体系,或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国家雏形。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诸侯经济”风马牛不相及。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是在国家统一改革开放的部署下进行的,是我国改革开放这盘棋中的一部分,离开了全局,这些地区不可能具有这样迅速的发展。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始于中央改革开放先于一步,是因为对其实施的税收、外贸、外资、开放程度等一系列的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包括劳动力等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内地继续实行较为封闭的政策的情况下,成为我国经济和国外先进经济技术的传递站。如果没有中央的特殊政策,就不会有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同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沿海地区的这方面优势将逐步削弱。第二,目前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央坚持维持的现行价格体制和区域经济分工。沿海地区所需要的绝大部分资源、能源都取自于中西部地区,但中央宁可对这些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实行补贴,也不准其价格调整,这必然地保护了东部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三,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在中西部,没有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任何省市在国际市场上还都不具有生存的能力。所以说,东部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也只是相对于自己的历史和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来说的。就其本质上讲,仍然是脆弱的,根本不具有谈“诸侯经济”的条件或资格。
“诸侯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极为不负责任和极为错误的。因为这样的概念涉及到对中央改革路线的基本评价和今后具体道路的选择。不错,在过去10多年的改革中,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出发,改革的重心是围绕解决集权问题,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们在10多年来的改革中赢得的经济和政治上的重大成就,是同这种分权制改革分不开的。和传统的体制相比较,地方政府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但必须认识到,在整个分权改革中,中央不但制定计划和政策,而且确定和监督政策与计划的执行者。就此来说,这种改革举措的性质决定了地方政府不具有自治性质,决定了我国经济政治格局在改革前后不会有质的差异。改革实践表明中央改革举措中统一外贸(对进出口权的控制和统一汇率),税收,财政,金融和银行制度(最重要的是货币体系和货币发行),以及中央直接控制的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企业和具有垄断性的其他“公共产品”(包括国防、治安及其他公共设施),保证了改革的目标必然地是一个功能健全的统一的市场经济,而不可能产生“诸侯经济”。
3.地区差距损害了中央权威了吗?
实际上,任何一个能够代表统一国家的中央政府都竭尽全力地让地方强盛起来,只有各个地方富裕了,才有一个强盛的国家。具体到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基本政治原则,坚持这一政治原则,是建立中央权威的基本前提。第二,各省市区的领导班子是由中央确定,这一体制保证了各地领导权掌握在拥护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和维护党内团结的干部手里。第三,东部较发达地区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目前还不存在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而使中央权威受到损害的现象。第四,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现在虽然落后一些,但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中央对落后地区始终是关怀的,制定了一系列扶植贫困和开发落后地区的政策。因为改革开放是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所以,落后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是拥护中央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的。
4.地区之间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了吗?
毫无疑问,在我国当前诸多经济现象中,地区间的差别是存在的,或者说是很突出的,但必须客观分析这一对矛盾。无论从中国的全局讲或从发展的角度讲,这一对矛盾间的协调、统一是占主导位置的,是主要方面,不协调和不一致是次要的。第一,东部较发达地区率先改革开放,率先富裕,为中西部地区起到示范作用,这是当前地区差别在我国经济格局中的占主导性作用的方面。第二,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东部地区的富裕主要是靠对传统体制的改革和突破,而不是靠在旧体制中的分配倾斜。第三,作为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代表了中国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策源地。应该看到,以上这三个方面是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的主要关系。当然,矛盾的对立关系是存在的,这就是包括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的价格差在内的旧体制之类的问题。必须明确,这类问题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要说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的话,那就是传统经济体制和正在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间的矛盾。如上面所说,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仍然是加大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尽快结束经济改革中徘徊不前的局面。
5.缩小地区差距能采取抽肥补瘦的方式吗?
现在有人主张扩大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直接由中央支持贫困地区;由中央划定东部地区扶植贫困地区的范围和责任,实行“定点扶贫”。这种方法是不宜提或不可取的。笔者并不否认通过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予以扶植的方式,而且还需加大投资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但在已经有了近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之后,这已经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成为扶植中西部地区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式。首先,通过财政调拨是损伤东部积极性和带来负面效应的办法。中央需要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路线走下去,鼓励地方保持旺盛的积极性,而不能再回到过去“一平二调”的平均主义的路子上。其次,在现在我国行政体制下,即使改变已经改革的财政和税收制度,中央也不可能有较多的可支配用于中西部地区的财力。结论只能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力度,充分运用市场经济中价格和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中西部主要生产能源原材料,调整和提高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扶植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如果中央在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同时,对在中西部投资的项目也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就可以吸引大量外资和东部资金,这是比中央直接从财政拿钱更有效的扶植办法。相反,采取行政手段把东部地区的钱拿来投在中西部地区,是一种引发矛盾的做法。
以上几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一个怎样看待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怎样改革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和怎样调整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出现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间的一定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要出现的。如果有人现在就怕东部地区过于富裕,而准备对其设置防范措施,那只能说明他还未能摆脱传统体制及其观念的束缚。
注释:
〔1〕 梁中堂:(1)“论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和国民经济发展新战略”,中国发展战略讨论会论文,1983年11月,北京。《晋阳学刊》1984年第6期。梁中堂:《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中国:发展与改革(1984—1985,首卷)》,中国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1983年11月,北京。《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梁中堂:《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