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中语文教材实践设计的比较--以“非自由而非死亡”为例_文本分类论文

中美高中语文教材实践设计的比较--以“非自由而非死亡”为例_文本分类论文

中美高中语文教材练习设计比较举隅——以《不自由,毋宁死》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为例论文,不自由论文,高中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美练习设计比较

      笔者有幸看到一套《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冯浩岚编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此教材越读越有兴味,让笔者爱不释手,它不只是一篇篇孤立的文章,选文与历史相结合,有大量的历史背景、文学知识及作者介绍。看这套教材,不只是在看美国文学,同时也是在看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国文学发展史。越读越佩服,佩服于其练习设计之精细和大胆,既严谨又充满想象力,体现了开放、灵活、多元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多元思维和个性思维的发展。越读越惭愧,一边读一边不自觉地和我们自己的教材作比较。

      笔者使用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两种教材共同选入的,即《不自由,毋宁死》,让我们看看两种教材在练习设计上的不同。

      苏版和美版都有两部分练习设计:文本研习或活动体验(美版为“问题指南”),积累与应用(美版为“作品积累”)。

      本课的第一部分练习设计如下:

      【苏版:活动体验】

      1.演讲的目的是要说服听众。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怎样说服听众的?这对你练习演讲有什么启发?向同学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与同学一道,分析这篇演讲词是如何增强说服力的,总结几条可以借鉴的经验。

      3.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说,演讲就是得体地运用声音、表情和手势。请想象亨利演讲的情境,借助语气和语调、表情和手势,演讲《不自由,毋宁死》的最后两段。体会呼告与反问语气对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美版:问题指南】

      (一)文学与生活

      1.读者反应:你对帕特里克·亨利有什么样的印象?根据这篇演讲判断,你认为他应该拥有强有力的演说家的声誉吗?解释原因。

      2.主题焦点:在一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类似亨利的这样一篇政治演说能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3.课堂民意测验:亨利认为和没有自由的生命相比,牺牲更加可取。进行一次投票的民意测验,看看你们班里的同学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二)阅读理解

      1.亨利是怎样表明他判断未来的方法的?

      2.(a)亨利说在美国建立英国的军事建筑是为了什么原因?(b)殖民地人民必须采取什么行动?

      3.亨利说“下一阵从北方席卷而来的狂风”会带来什么?

      (三)思考

      1.解释。

      (1)你认为亨利为什么从对他之前的发言者的看法开始?(推断)

      (2)为什么亨利认为与英国妥协不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证据支持)

      (3)亨利是怎样回答殖民地人民还没做好战斗准备的反对意见的?(分析)

      (4)亨利把殖民地人民情况比喻成什么?(分析)

      2.应用。

      在今天,什么样的情况或条件可能会促使一名政治家做出这样一篇正式的、戏剧性的演讲?(联系)

      3.拓展。

      把亨利的演讲和今天的政治演讲做一个比较。哪些演讲者(如果有的话)能达到和亨利同样的影响力?(社会研究连线)

      比较一:设计特点

      不难看出,苏版只注重作品某一方面的特色,而美版极尽挖掘之能事,尽力用好这一篇作品。这不由让笔者想到经常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确实,但例子如何用却很关键——用得好,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用得不好,真的就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例子。

      比较二:设计理念

      苏版此专题的标题是“走进语言现场”,意在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技巧与魅力;而美版则是作为文学作品阅读,从阅读体验到文本理解及迁移拓展都有涉及。

      比较三:能力指向

      苏版的练习说到底就只有一个问题,即让学生理解如何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在引导学生方面,只是无方向地让学生自己去想,至多提到一个“呼告与反问语气”。

      而美版则细致得多,它体现了编者的精心设计,它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文学与生活”部分重在阅读体验,从对作者的印象,到对其能力的评价,再到对演讲能起到的作用的推测,乃至对其观点的认同度,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其文其人,提醒学生以文见人的思考角度和身临其境的阅读方式。

      其次,从“阅读理解”到“思考”部分,共提了七个关于文本理解的问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基础。其中几个问题有具体的要求,如推断、分析、证据支持,无论是教师备课还是学生预习都有的放矢,而且学生的自学显得更容易了。如果学生课前对这些问题都思考过,那么课上学起来会更轻松。这些问题虽然琐碎了些,但能够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而非信口开河,不着边际,再加上具体的要求,便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更可贵的是“应用”与“拓展”部分,两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一个指向演讲的背景,一个指向演讲者本人的能力,其实都是在提醒学生了解知人论世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中也是让学生从更深层次领悟演讲如何才能有魅力。

      本课的第二部分练习设计如下:

      【苏版:积累与应用】

      组织三分钟课前演讲系列活动。

      活动建议:

      (1)选择一个热点话题准备,并编写演讲提纲。

      (2)借助语气和语调、表情和手势脱稿演讲,增强演讲效果。

      【美版:作品积累】

      (一)点子库

      1.写作。

      (1)日记。作为弗吉尼亚众议院的一名议员,你刚刚听到了亨利强有力的演说。写一篇日记记录你的感受。

      (2)演讲。想象你是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一名发言者,你不同意帕特里克·亨利的看法。写一篇演讲稿,反驳亨利的每一个观点。

      (3)评论。评论员理查德·比曼认为:亨利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理解(当时)政治事件的中心意义和重点的能力。(他是)美国曾经产生的最有力、最有效并且一般来说有建设性的地方政治家”。利用这篇演讲中的证据,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来对比曼的评价做出回应。

      2.项目。

      著名演讲展示:收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讲,以及相关照片或图片。制作一个强调这些演讲中的重点段落的展示。

      多媒体报告:利用图片、地图和音乐作一次多媒体报告,为你班里的同学重现美国革命时期。(技术连线)

      (二)微型写作课

      1.对演讲进行评价。帕特里克·亨利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作一篇感人的演讲。选择一篇由有能力的现代演说家作出的演讲——例如:马里奥·库莫、罗纳尔多·里根或杰西·杰克森——写一篇评论文章,评价演讲者用来引导他的听众同意其观点的方法。

      2.写作技巧重点:预先估计问题。

      如果想想你的听众可能会问的问题或反对观点,你就可以提前处理这些问题,由此减少听者脑海中的问题。注意亨利是怎样利用这些反问来预先估计听众的反对观点的。

      3.演讲中的范例。“我们用什么来反抗这些军队呢?我们要试试争辩吗?先生,我们已经尝试争辩了十年了。在这个话题上我们还有什么没说过的吗?什么也没有。”通过总结可能的反对意见并在有人提出之前就做出回应,亨利控制了他的辩论的发展方向。

      4.构思。反复读几遍你所选择的演讲,概括出演讲者的主要观点,或注意他/她使用的有说服力的技巧。然后用评论的眼光来分析演讲者是否有效地支持了自己的主要观点和使用了说服性的技巧。

      5.写稿。把你的每一段集中在一个观点上。例如:可以有一段集中评论演讲者对听众情感的激发。

      6.修改。预先估计你的评论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想象你是一个持有不同意见的读者,重读你的文章,注意你可能反驳的观点或你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回到文章中,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反对意见做出回应。

      比较一:设计特点

      苏版比较单一,就是让学生练习演讲能力。美版更倾向于写作,但形式多样,有日记、演讲稿、评论,还有研究性活动——资料收集与展示。

      比较二:设计理念

      苏版看起来要求比较直接,虽然重实践,但有草率之嫌,忽视了过程性指导,有希望学生一步登天之势。

      美版看起来要求烦琐,但每个要求都有具体指向,且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更利于激发其创作欲望。更可贵的是,在微型写作指导方面,讲究循序渐进,不仅是布置一个题目,更有围绕此题目的分步指导,从技巧提炼、范例分析、构思路径、写作提示到修改要求,无不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什么是以人为本,由此可见一斑。

      比较三:能力指向

      苏版注重在实践中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美版的能力培养有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是基于文本理解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说的能力,不是无限制地放开,而是源自文本,展开想象,去反驳作者的观点,这需要学生研读文本并熟悉背景,确实很有挑战性,但有挑战才有激情。除了说的能力,更多的是写,但又不是枯燥的写:有记录亲临感受的日记,这也离不开文本和背景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想象才有此日记。还有对他人评价的验证,这又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是评论现代演说家的演讲。有了上面的练习作为基础,这个微型写作也就不是难事了。

      由此来看,美版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入理解能力、想象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研究和展示能力。学生在这些练习中得到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获得的素养也是终身受用的。而苏版虽然也注重能力培养,但此设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练习次数太少,且形式单一,一人说众人听的局面往往效率不高。

      二、比较后的反思

      (一)精细与随性

      西餐的厨房像一间工厂,有很多标准设备,麦当劳和星巴克都是产品标准化的典范。中餐的厨房则很不同,推门进去,火光冲天,各种调料摆了几排,没有统一标准,最终的好不好吃,就要看厨师手中的大勺子怎么掌握了。

      练习设计亦是如此,美版每篇课文都按上面的例子进行练习设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理解、感悟,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写作和实践。美国教育很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每篇课文后的这种多类型的详细的写作指导,确实有助于锻炼学生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不只练习,每篇课文前还都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文学常识介绍等,便于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阅读文本。这些离不开编者的巨大投入,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以及对学情的充分考虑。这不只是在编“教材”,同时也是在编“学材”。

      我们的新课标中对教材有一条要求就是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但苏版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苏版的设计似乎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很大,练习设计中没有为教师的教提出具体的操作流程,同样也没有给学生的学提供具体的指导措施。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整合文本,设计讲义和练习,学生则只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习这些文本。虽然有教参,那更多的是帮助理解文本,而教学设计仅限于教学建议或指导性意见。作文训练方面,虽然苏版每个专题后有相关指导,但都是成篇的文章,多从理论的角度谈写作,而缺乏具体的有步骤的实践性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写作训练缺乏系统和章法的现象。所以说苏版只是教材,而非学材,是教学生的工具,而非指导学生学的工具。那么教学的成效就只能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了,而教师的水平又是难以保证的,以致这样的教材实施下来,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说,“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编者是省了很多脑筋,可是却苦了教师和学生。

      再说美版练习,虽然有统一的安排,但只是为了保证一个底线,防止随意性,并不是湮没个性,课堂在量化统一的同时也并不排斥教师个人的创新。

      (二)想象与刻板

      读了美版教材,让我最为惊讶的是练习设计的想象力,编者总会恰如其分地作出假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设身处地理解文本。如课文《伊罗奎伊斯宪章(节选)》后的练习:如果你是一个美洲土著部族的首领,这篇演讲会说服你加入联盟吗?《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后的练习:想象你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从你的角度重写本文。《美国的危机(节选)》后的练习:在1776年12月的一封信中,乔治·华盛顿写道:“我疲倦得快要死了。我想这场游戏快要结束了。”给华盛顿写一封信,表达你听到潘恩的散文之后的想法。《独立宣言(节选)》后的练习:作为一名殖民地时期的记者,写一篇文章记录《独立宣言》的签署情况。然后写一个故事,在宣言发布之后,这个故事可能出现在一份伦敦的报纸上。《富兰克林自传(节选)》后的练习:为富兰克林的书写一条广告,登在费城的报纸上或出现在富兰克林的时代。这些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想象力,而激发想象力的则是从学生学习的心理考虑,以人为本,让学生更容易亲近文本,接纳练习,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而苏版练习设计,却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样是想象,苏版是“请想象亨利演讲的情境,借助语气和语调、表情和手势,演讲《不自由,毋宁死》的最后两段。体会呼告与反问语气对增强感染力的作用”,而美版是“作为弗吉尼亚众议院的一名议员,你刚刚听到了亨利强有力的演说。写一篇日记记录你的感受”。前者明显过于刻意,设计的目的显而易见,学生没有挑战欲望;而后者需要学生角色代入,之后再感受演讲的感染力,这样身临其境的设计较之刻意应该效果会好得多。

      (三)理解与应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语文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应用。语文素养也好,人文精神也好,以及各种各样的能力,最终还是在应用中体现。

      苏版在练习设计中偏重于文本研习和感悟,实际应用的成分偏少,即使有应用,也是大而空,缺乏新意。

      而我们看看美版练习中应用的部分,简直是挑战你想象的极限,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有。除了常规的评论、散文、叙事、信件之外,还有报纸社论、角色脚本、博物馆布告、戏剧场面等。如《龟背上的土地》后的练习:写出一个神话来解释一个地方自然风景的起源,例如附近的一个湖、一个山谷或一块岩石。《独立宣言(节选)》后的练习:摘要大纲就是对于主要观点的简练总结。为杰弗逊的《独立宣言》写一份摘要大纲。《穷理查德的年鉴(节选)》后的练习:(1)做一本名叫《穷理查德的生活指南》的手册。参考文中的全部格言,并按不同标题把相关格言分类,例如“做生意的指导”和“充分利用每一天”。在标题中总结穷理查德的建议,引出每一章。(2)想象你制作一个格言的网页,这个网页应该适应青少年的需要。为《穷理查德的年鉴》中的格言写一篇吸引人的介绍,然后制作两到三个链接,例如“穷理查德谈友谊”,以便你的用户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浏览相关格言。《伊罗奎伊斯宪章(节选)》后的练习:利用本文中包含的形象激发你的灵感,设计一个代表伊罗奎伊斯联盟的徽标。《普利茅斯农场(节选)》后的练习:由于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很多朝圣者得了坏血病。了解殖民者们吃的食物和他们种植的谷物,然后根据历史条件为一个早期殖民者的一天制定菜单。

      这些应用的角度不只体现了编者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编者的教育理念——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总是在喊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际做的却很有限。而美国的教育却已经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教材的编写中了。如在练习的引导下,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与自己的个人感受和当代社会联系起来,开拓思路,从各个角度去思考怎样将历史上的经验和人类精神的精髓应用在现代生活中,现代生活需要的各种能力也借助练习设计得以落实。

      什么是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什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何训练开放的思维方式?如何培养综合的人文素质?美版语文教材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标签:;  ;  ;  ;  

中美高中语文教材实践设计的比较--以“非自由而非死亡”为例_文本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