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融资支持研究——最优金融结构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密集型论文,最优论文,视角论文,融资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模式,即依靠劳动力相对丰富、产业配套较为完整和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驱动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一恢宏的历史变迁过程基本符合罗斯托模型:以农业居于首位、消费水平很低的“传统社会”,通过积累和投资过程,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罗斯托,1962)。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又不完全符合罗斯托模型,即中国从传统社会向成熟社会的演进并不是依托于农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而是按照刘易斯模型,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工业部门所释放的结构红利驱动经济增长(Lewis,1954)。这一变化在产业层面表现为技术和资本门槛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迅速扩张,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人员就业、促进科技创新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奠定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微观基础。但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当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其转型升级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效。 本文研究中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问题,试图回答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含义是什么?或者说,怎么从经济理论上阐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有什么特征?(2)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的基本特征和金融供求结构特征又分别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研究纳入规范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3)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应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如何通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市场失灵的问题?前两个问题系实证分析,后一个问题系规范分析。 按照切入点的不同,现有研究转型的文献可分为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观层面产业转型和微观层面企业战略转型三个层次。相比于前两类转型,企业战略层面的转型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的文献研究了企业升级的理论模型、转型与升级的界定,并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例如,金碚(2011)提出了中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七种可供选择的转型升级方向。总体方向是向高附加值产业端攀升,可供选择的转型升级方向包括基于比较优势的空间转移战略,基于全制造产业链技术优势的一体化战略,向全球制造体系渗透的精致制造战略,跨业转型战略,向服务业延伸的二、三产业互融战略,向重型高端制造领域的顺势攀进战略,进入高端、新兴产业的新技术突进战略;吴家曦、李华燊(2009)对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分布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杨桂菊(2012)从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视角,通过多案例研究提出了中国代工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理论模型;孔伟杰(2012)基于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影响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赵昌文、许召元(2013)对企业转型升级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利用调研和问卷调查资料检验了影响企业转型升级成效的主要因素。 与本文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另一类文献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相比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则受到更多的关注①。概括起来,现有文献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林汉川等,2003;梁冰,2005;巴曙松等,2013),以及融资难的形成原因、国际经验比较及其对策建议。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特征的生产组织方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实行违背资源禀赋结构的“赶超”战略,唯一解决办法是发展中小金融结构,提高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市场的竞争度。不少学者将信息成本引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提供了主流研究框架,研究银行信贷配置、金融成长周期、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企业规模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李志赟,2002;张捷,2002;杨丰来、黄永航,2006;鲁丹、肖华荣,2008)。张捷(2002)认为,银行的决策过程受其自身规模的影响,决策的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之间存在最优权衡,并以此分析大银行和小银行在进行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决策时的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林毅夫等(2009)认为,非正规金融机构拥有中小企业的“软信息”优势,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主张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理论依据。 虽然现有研究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融资的相关研究均有所积累,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仍需在如下三个方面加以拓展:一是“转型升级”的研究需要从政策概念向理论研究转变;二是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的专门研究;三是重视对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独特融资需求关注不足。 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及其风险 1.要素禀赋结构变动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转换 按照中国统计部门的惯例,只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才有连续的统计数据,而为数众多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尚游离于统计监测范围之外,因此,难以利用翔实的统计资料刻画它们的特征②。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处于工业初中期发展阶段的国家和产业,企业规模与劳动密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数量众多的规模以下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程度要比规模以上企业更高。201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型工业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9.2%。由于广大中小企业具有鲜明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该比值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工业仍然具有鲜明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如图1所示,2003-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资产从29.3万元/人快速增长至69.2万元/人,反映了中国要素结构逐渐由劳动相对丰裕向资本相对丰裕转变的特征。同期,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人均资产从23.1万元/人增加至56.1万元/人,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但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人均资产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资产的81.1%,表明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更高。这一判断得到了中小型工业企业和就业行业分布特征的进一步印证。2010年,全国超过60%的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集中于十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且在劳动密集度高的12个工业行业中,超过90%的就业岗位由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③。 上述统计数据精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企业特征,即按照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一方面,在此发展阶段,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型与大型企业有显著差异,融资需求也会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实行“赶超”战略,中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金融结构,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上中小企业自身难以克服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中国长期存在(林毅夫、李永军,2001)。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则尤为严重(罗仲伟、贺俊,2013)。 经过30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在劳动要素方面,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正趋紧峰值④,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拐点”,人口抚养比不再降低也表明“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蔡昉,2010,2011;蔡昉、都阳,2011),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难以为继。在资本方面,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速了资本积累,外国投资大量流入,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等,都使得中国资本禀赋不断积累。中国逐渐从劳动力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落后经济体演变为劳动力相对稀缺、资本相对丰裕的中等收入国家⑤。 图1 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企业与中小企业平均劳动资本比(万元/人) 资料来源:《中国中小企业年鉴》 中国要素结构的变动,导致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工资上涨的压力。根据课题组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集聚区的实地调研情况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线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已达4500元,技能工人的月工资达7000元,高于同期当地城市平均月薪⑦,且最近几年保持双位数的增速。为了减少员工离职,企业通常还需要发放额外工资,设立奖金激励员工在节假日后回厂复工⑧。企业的用工成本除了支付员工货币工资外,还需支付与工资成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因此,企业的实际用工成本高于货币工资。随着中国用工制度的规范化和社保网络的健全,企业支付的员工福利随着货币工资的增长而上升,实际用工综合成本快速上涨⑨。而在产品市场方面,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通常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价格的接收者,难以将要素成本转嫁给下游市场,利润空间“薄如刀刃”。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迫切性。 2.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学含义 研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仍需要将之嵌入于产业转型的背景之下,以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为依据。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经典模型之一便是“雁行形态理论”(Akamatsu,1962;Okita,1985;Kojima,2000)。该理论最初被用来表述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形态,后来常用于研究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动态演进⑩。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均表明,经济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成功的经济发展要求在每个发展阶段上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一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积累和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资源禀赋结构也将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林毅夫,2012;林毅夫等,1999)。当要素禀赋结构变化使得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动时,要素将转移至生产效率相对更高的部门,这一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结构红利”,在微观上则表现为企业的转型。因此,本文将转型升级定义为产业或者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或者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动时企业做出的动态调整。 从企业实践看,转型升级通常有如下几种方式:外销转内销,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空间上的产业转移,产品升级换代或创新,生产设备升级推动工艺创新,打造企业自主品牌等。无论企业采取哪种或者哪几种方式进行转型升级,其本质都是相通的。 对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而言,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为了应对劳动和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变化,逐步提高资本—劳动比率,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工资率上涨对企业利润空间的挤压。对此,可用企业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表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假设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是竞争性的,那么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为。其中,w和r分别表示工资率和利率,和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当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时,表现为劳动力成本w上涨,此时减少劳动投入和(或)增加资本投入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需要增加资金投入进行资本深化。然而,当经济发展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之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自然发生(蔡昉,2013),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倾向于恶化。如果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不足以满足这种投资需要,则需要进行外部融资。在要素相对边际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的上涨将导致利率的上涨,表现为融资成本增加;如果金融供给结构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融资难的问题随之而生。 按照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金融结构安排应该服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在特定发展阶段,特定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特征有独特的融资需求,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金融结构与之相适应(林毅夫等,2009;Lin等,2009;龚强等,2014)。依此理论,在研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必须结合其风险特征及相应转型融资需求特征,提高融资需求结构与金融供给结构之间的匹配度,才能有效解决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3.最优金融结构视角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分析 当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群体普遍面临着转型压力时,所引致的融资也可以称之为转型融资,特指用于满足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所需的资本投入。按照上述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逻辑,本文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视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那么在此阶段也应该存在一个最优金融结构,能够根据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的风险特性,为其提供转型所需的金融服务。因此,在讨论转型融资之前,有必要更细致地研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风险及转型融资的特点。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认为,给定宏观经济环境,企业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风险,即技术创新风险、产品风险和企业家风险(Lin等,2014)。依此逻辑,本文讨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面临的风险。 第一,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技术创新风险随之而生。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工业技术水平与全球技术前沿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大,企业可发挥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引进相对成熟的技术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当后发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技术前沿之间的差距缩小时,引进技术的难度日益增加,后发企业的技术战略可能从技术引进策略逐渐转变为自主研发策略(Acemoglu等,2006),技术创新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全球工业技术更新周期日趋缩短,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愈来愈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产品技术的升级和工艺技术的升级,前者要求加大R&D投资,后者需要加大投资用于生产设施的更新和改造,两者都包含着较大的风险。 第二,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产品的转型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每种形式都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产品转型的第一种典型方式是产品改进。例如,对产品的品质、功能、性能和界面进行调整。即便产品的技术创新获得成功,但是,新产品能否成功实现商业化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第二种典型方式在一些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一些企业在转型以前,产品主要用于外贸出口,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偏好为导向,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市场需求减少,加之内需发展战略的推行,促使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企业所面临的产品风险包括国内外市场上消费者偏好、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方面不一致所造成的风险(11)。类似地,传统上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时,也可能遇到上述的风险。上述两种产品转型都是产业内升级,而第三种典型方式更为“激进”,即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投资于资本、技术更为密集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间的升级(12)。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浙江宁波某文具、办公用品企业进入新材料领域,某著名服装企业已完全退出服装制造投资锂电池业务,山东威海某鱼竿生产商进入碳纤维产业,四川某生猪屠宰企业兼并生产医疗设备企业,等等。以这种方式转型的企业不仅面临更大的产品风险,而且产品风险和技术创新风险相互叠加。伴随着产品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同时进行着空间上的产业转移,在新的投资地经营还面临着地方政府的政策风险、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的风险等。 第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对于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在企业转型之前,由于技术创新风险和产品风险均相对较低,企业家创业和经营的风险也相对较低。但是,转型过程中,技术创新风险和产品风险逐渐增加,要求企业家在更为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Knight,1921;Schumpeter,1912)。特别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中小企业家群体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代际传承问题加剧了企业家风险(黄阳华、贺俊,2010)。为了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战略、组织行为及人员结构的调整都伴随着管理风险。 上述三类风险都基于给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适用于一般性的情景。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实体经济经营环境不理想,虚拟经济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出现了资本从实体部门流向虚拟经济的势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一些企业缺乏契约精神,又进一步放大了企业间的债务风险,引发相互拖欠货款的债务连锁反应。从中长期看,中小企业负担过重,产能过剩的问题长期存在,国家倡导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政策落实困难,限制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除了外部环境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也有一定的问题,较多中小企业难以适应上述经营环境的转变,经营不善、投资不当、扩张过快、过分依赖民间借贷的问题突出(罗仲伟等,2014)。外贸相关行业集中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的窘境。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使得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经营难(黄阳华、贺俊,2014)。 综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除了面临着常规经营风险,还面临着内生的转型风险,转型融资的需求特征根植于企业转型的风险特征。这也就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融资需求既有常规融资的特点,又有应对转型风险的融资需求。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结构之间的匹配度,是纾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问题的关键。 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供需矛盾突出 1.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需求的新特征 如前文所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融资时资金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中小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以补偿资金提供方面临的风险(林毅夫、林永军,2001)。中国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结构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那么,对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而言,它们在转型过程中,常规融资所遇到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是否会在转型融资中延续?中国金融制度安排在满足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常规融资时存在局限性,这种制度性障碍是否会继续阻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融资?解答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以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融资的案例来剖析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纺织产业集群具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特征,在自然、自发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产品特点突出,以少数规模以上骨干企业为引导、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和家庭织户为主体的“小规模、大群体”特色纺织产业集群,高阳也由此成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试点地区。但随着国内外传统低端纺织业竞争日益激烈,低端市场日趋饱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结构性、组织性矛盾和周期性、阶段性矛盾交织、叠加,高阳纺织产业集群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低成本同质化竞争战略难以为继,市场开拓能力弱及网络建设滞后,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要素制约进一步加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装备驱动型制造业,纺织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和装备水平,工艺装备的快速升级换代已经成为这些行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伴随着科技发展,纺织工艺和装备的技术进步加快,装备的升级换代周期大大缩短。例如,在针织等子行业,这一周期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15~20年缩短为目前的5~8年。以等量替换的方式大规模淘汰现有有梭织机,使家纺织机无梭化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13),推动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和家庭织户的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跨越一个大台阶。另一个重点改造、升级的领域是印染。淘汰小漂染,巩固建设染整集中区所取得的成果,按高标准、高要求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染整工艺。如果高阳纺织产业集群要实现转型升级,那么融资需求无疑会成倍增加,现行的资金供给结构将远远无法予以满足。 如果按照五年均摊计的4万台织机“存量”替换改造,年度平均所需资金约为34.6亿元(如表1所示)。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研发强度,达到年销售额5%的研发费用,以2013年纺织产业总产值280亿元计,年设计研发费用为14亿元。两项合计48.6亿元。也就是说,高阳纺织产业集群要实现转型升级,则在目前维持原有生产水平的资金供给基础上,需要另外增加至少48.6亿元的资金,这里还不包括家纺产业链中其他生产环节装备与工艺升级换代和产业配套所需的投资。实施转型升级两年后,虽然两个综合平台基本建成,产业集群信息化改造升级完成,但综合平台仍需要维持并不断提升,织机替换改造还要继续三年,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还要继续两年,设计研发费用也需要逐年递增,资金需求仍处于高位。 通过高阳这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融资具有“长、大、稳、综”四大特征。类似的情况在全国俯拾即是。 第一,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沿着产业链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环节垂直转型升级,或者向劳动力、土地成本更低的地区产业转移,均要求企业对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等进行改造和升级,增加研发投资,建立自主品牌,开拓营销渠道,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这些新增投资常常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因此,外部融资的周期相对更长,融资额度也相对更大。 第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新设备、新工艺流程、新建厂房等,通常具有专用性资产的特点,一旦中途资金断裂,则前期投入将变成沉没成本。因此,按照新产权理论(Grossman & Hart,1986),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更为稳定的融资,以避免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事前的投资激励水平。 第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落实在具体的运营实践上具有不同的形式,例如,横向转型需要大额启动资金支持;制造型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需要长期贷款周转;出口型企业随着贸易额扩大,需要银行提供贸易融资、跨境结算、汇率避险等服务。不同的转型升级方式对融资的需求也各具特色,使得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也更为综合,显著不同于以应付流动资金不足的常规融资。 通过考察分析可知,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呈现出与常规经营阶段显著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转型升级路径对融资的额度、期限、条件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面临的风险越大,那么转型融资的风险也相应越高。因此,相比中小企业常态融资需求具有的“短、小、频、急”的典型特点,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具有“长、大、稳、综”的特征。 2.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的供求分析 为了了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向福建省三明市、河南省偃师市等地共发放150份企业调查问卷,回收1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9.3%。受访企业平均年龄12.5岁,最年轻的企业创立于2011年,最早的创立于1958年;受访企业主要分布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通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和专用设备等行业。企业员工人数主要集中于20~300人。 (1)企业融资需求是多重需求的叠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着数额不等的资金缺口,仅约20%的中小企业表示不存在资金缺口,表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用途后发现,企业自有资金的用途和融资需求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表明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用于补充自有资金的不足(14)。企业的融资用途除了维持正常生产外,更侧重于对生产线升级、技术改造、自主研发和新产品开发,这几类融资需求占比合计接近总需求的一半,而用于归还拖欠货款等与转型关系不甚密切的资金用途需求相对较少(如图2所示),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常规融资需求与转型融资需求的叠加。这一结果也体现了上文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特征的分析,即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产品的升级,或进行自主研发,以提高企业的资本劳动比,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图2 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和融资资金主要用途对比 资料来源:课题组问卷调查 (2)银行仍然是中小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来源。问卷调查显示,银行仍然是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最为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在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中,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各占一半(分别为47.1%和52.9%),中小企业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自有资金经营。而在外部融资的各种来源中,银行贷款是最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通过银行进行外部融资,银行贷款的重要性显著高于民间借贷和地方信用社、农信社等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在各种融资渠道中,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低于民间借贷、城乡信用社贷款、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进一步对比不同类型的银行融资成本后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均高于中、工、农、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若以融资成本计,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外部融资渠道。然而,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具有债权融资的特点,对企业自身规模和自有资金要求更高,风险管控也更为审慎,即便银行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并非都能达到银行设定的门槛。这也得到问卷调查结果的印证:近六成的受访中小企业认为在进行融资时,需要做好的工作是做大企业规模和维持盈利。而抵押品、企业信用信息和企业财务信息等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转型融资需求与间接融资方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如前文所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的周期更长、规模更大,对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和成长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不仅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常规融资需求,也难以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有效融资服务。此外,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还具有综合性,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金融产品的多样性等均提出了新要求,否则会影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其他隐性成本等)和融资的可得性。 上述发现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直接融资渠道功能相对较弱的现实。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风险高于常规经营风险,风险分散能力更强的直接融资方式更符合转型融资的特点,在中小企业转型融资服务中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风险投资基金等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机制,并且关注点也多在高新技术行业。而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股权融资市场由于成本高、门槛限制、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等因素,难以解决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开放程度则更低,且支持力度非常有限,难以有效纾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融资困难。 本文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的供求矛盾也得到案例研究发现的支持。调查表明,高阳全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传统大型商业银行,资金使用的行业特色十分明显。2013年用于工商业的贷款余额为66亿元,其中约80%用于纺织业企业,为52亿元,其中又有约50%用于中小企业,即26亿元,主要用于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从资金供给方面,融资品种近两年有不少创新,如仓单抵押、票据抵押、联保户融资、农贷通、速贷通等。目前,全县共有三家小贷公司,贷款余额2亿元,较为活跃,但规模有限。高阳地区民间借贷历来十分活跃,是满足小微企业流动资金等短期融资要求的重要渠道,经多方访谈,估计私人间资金拆借至少在10亿元以上规模。可见,传统的地区性金融供给服务难以满足产业集群转型融资的需求,在促进民间融资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了民间融资风险。公共服务体系的缺失放大了融资难的问题。 (3)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而非融资贵。在受访中小企业看来,影响其获得贷款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资金成本高企,而是交易成本过高。约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实际支付的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3倍,约三分之一的实际贷款利率超过基准利率的1.4倍。同时,约80%的受访企业表示能够承受的贷款利率水平为基准利率的1~1.3倍,剩余20%的受访企业能够承受的贷款利率水平为1.4~2.0倍于基准利率。因此,仅就银行贷款而言,多数中小企业能够承受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 那么,限制中小企业享受银行贷款融资服务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认为,手续复杂、审批时间过长是制约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首要原因,远高于贷款成本、资产质押、信用等级、担保方、贷款附加成本和产业政策限制等其他因素。对此现象,已有大量的文献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进行了解释。有论者提出,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如中小银行、小贷公司等),利用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地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发展关系型贷款,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科层更少,经营效率更高的优势,克服大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劣势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但是,相比于大银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根据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地方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灵活度甚至不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存有能力不足的问题(15)。 (4)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加强。第一,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软硬基础设施不足,增加了企业融资的压力,放大了融资风险。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产业组织方式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基础设施。例如,皮革加工、纺织产业、制药集群需要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塑料制品产业集群需要油气管道的供应,采掘业产业集群需要尾矿处理设施,服装、鞋、帽、玩具等出口产品生产企业依靠港口的建设,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产业依赖于专业物流园区的支持。在“软”基础设施方面,常见的基础设施例如共性技术、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专业市场等。基础设施的缺失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推高它们的融资需求。随着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既有的基础设施可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换言之,基础设施也需要随着产业升级而升级。当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之间形成协同效应,那么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成本,纾解其融资压力。但是,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在中小企业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成本不一致的情况下,要求公共部门(如政府)或者其他主体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 第二,中国尚未设立成体系的政策支持体系和专项基金,用于克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难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纾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增加贷款规模和建立财政补贴机制,财政支持担保机构建设等。但现有的政策措施大多根植行政体系,指导思想上较多依赖直接的行政手段,缺乏长效机制,既有的政策扶持措施对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不开放(罗仲伟等,2012)。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融资政策(16) 第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还通常需要综合服务的支持。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并不拥有转型过程中所需的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培训信息和法律信息。如果在一个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健全的经营环境中,中小企业借助或者购买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或者分散转型风险,相应的转型融资风险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克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对其融资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小企业服务主体、服务平台、服务产品、服务机制和服务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构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服务体系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需要。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通过分析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社会经济背景,剖析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含义和转型融资的四大特征,认为当前中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是常规融资和转型融资的叠加,不仅具有制度性和结构性特征,还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性。本研究还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的供求结构,发现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仍然是中小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来源,但并不符合转型融资的需求特征。同时,当前限制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并非融资财务成本高企,而在于获取融资的交易成本过高。此外,助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成本和转型风险居高不下,也放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根据前述理论分析,本文围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 加快建设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推动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发展,强化信用识别机制,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其融资效率、减少其融资成本,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整体而言,有必要建议国务院尽快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促进、协调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银行、公共基础设施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各类机构,加快建立中国企业信用体系,让分散在银行、政府机构等的信息通过信用体系集中起来为企业融资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信用记录数据库,鼓励、支持各类资本投资经营征信机构发展,加速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建立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互通、传导机制。 2.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融资期限长、融资额大的直接融资更符合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的需求特征。从股权市场来看,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当降低创业板等市场的上市融资门槛,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规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措施,都有助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从债权市场看,加快发展公司债、私募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面向中小企业的开放,有利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特别地,基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发展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创新型直接债务融资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融资开辟了一条路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通过推荐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有利于引导资金的流向,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3.加强中小金融机构能力建设 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在为信息相对不透明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更容易开展关系型贷款。但是,区域性中小银行需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提高贷款的灵活度,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才能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效率高、放款快的特点,因而对于中小企业解决短期资金周转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小贷公司存在借款成本高、期限短的问题,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转型融资的贡献有限。需要在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身份的前提下,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并积极探索建立小贷行业协会、引入外部投资者和第三方评级机构、建立小贷保证保险制度、发展小贷同业拆借和再融资中心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小贷公司的业务范围。 4.加快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 本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信贷对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融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尤为重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涉及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包括供应链金融、融资抵质押机制创新、商业银行信贷技术和产品创新等形式。首先,供应链金融在业务管理中通过协调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能够较好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融资的交易成本。其次,阻碍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满足银行要求的合格抵押品,因此,创新抵质押机制,如引入专利权、商标、经营权等的质押,以及存货、机器设备、宅基地、矿业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传统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扩容,解决创新类抵押品在权属关系、估值和流动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鼓励银行在传统交易型贷款技术上进行创新,包括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信贷产品(如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设备购置贷款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出中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积极发展关系型借贷模式,建立快速审批机制,降低中小企业缺少实物抵押而受到的融资约束。 5.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为了促进担保机制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政策性引导、市场化运作类型,并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在继续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针对中国担保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担保体系的制度环境建设,构建有效的行业监管体系;合理选择政府扶持方式,探索多渠道的风险补偿机制,公平对待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担保机构;积极发挥民间资本作用,规范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发展;促进金融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强化银行与担保的合作;推动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实现银企共赢。 6.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作用 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探索中,融资租赁行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融资租赁对于企业的技术改造等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该方式可以延长资金还款期限,降低资金支付压力。中小企业只需支付少量的租金,就可以获得设备等资产的使用权,这既解决了它们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又可满足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对于资金实力不太雄厚、研发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融资租赁业务可以加快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融资风险等目的。所以,融资租赁灵活的操纵模式、独特的风险评估体系、稳定的合作预期等都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7.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面向弱势中小企业群体的金融业务是一种“弱势金融”,这种金融往往具有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效益的“两高一低”特点。解决这种市场失灵则需要投入政府的公共资源,建立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选择。基于国外经验,可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通过信用担保、补助金、优惠贷款等形式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对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给予融资支持,并提供政策性贷款支持。 8.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不同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具有两方面特征:一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掌握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的充分信息;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通常与技术需求、市场信息需求、法律需求等结合在一起。这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如何将金融供给与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对接”起来,成为缓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一个尤为突出的现象是,沿海地区一些以产业集群形态存在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难问题解决得相对较好,不仅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更加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更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更加完善的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例如,一些组织灵活的地方协会和商会对于促进银企对接,甚至融资模式创新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议在省、市两级建立综合性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立协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整合财政、税收、科技、银行等各条线的涉及企业的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让企业充分了解各项优惠政策。在区、县建立主要依托协会或商会的专门性(行业性)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例如,搭建银企网络信息平台,实行贷款信息公开,企业信息共享等。省市服务机构以引导金融服务资源的集中为核心,区县服务机构以组织落实金融和企业对接为工作重心,通过互联网或实体的“金融超市”等形式,提升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对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服务和转化能力。 ①在中国知网中,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共有415000余条文献检索结果,其中,期刊文献多达223500余条,CSSCI索引文献28000余条。 ②按照中国的统计口径,2010年之前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起,中国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口径进行了调整,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本文有关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均来自各期《中国中小企业年鉴》。 ③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于2011年调整企业划型标准,提高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标准,统计意义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即便中国科技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认定,但数量相对于中小企业总数而言相对较少。 ④劳动年龄人口是指年龄处于15~64岁的人口。 ⑤据本研究所掌握的文献,尚未发现已有研究测算过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现有文献通常测算劳动、资本、土地等单要素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或者控制变量,识别要素禀赋丰裕程度对其他变量的关系。 ⑥2013年5月,课题组对广东省深圳市的电子产业集群,东莞市虎门镇的纺织产业集群和童装产业集群,厚街镇的家具产业集群,广州市狮岭镇的皮革皮具产业集群,番禺区的服装产业集群进行了密集调研。通过实地企业走访和企业家、行业组织座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和皮具等行业的企业)转型升级的情况。本部分的资料均来自于课题组的调研记录。 ⑦根据某知名招聘网站发布的《2013春季职场才情报告》,2013年春季深圳市和广州市的平均月薪分别为6787元和4917元。 ⑧春节假期后,企业通常面临着20%员工不再返厂复工的问题,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一到春节人力资源部就头疼”。 ⑨根据有些研究的估算,如果企业严格执行相关的用工政策,企业除了支付工人工资外,所承担的保险和福利费用一般为工资的30%~40%。按此水平估算,如果工人平均工资为4500元/月,企业实际的用工成本约为6000元/月。 ⑩雁行形态理论(又称为“雁阵理论”、“雁行模型”)自提出后,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衍生出两大理论变种:一是被用于研究特定一国的经济发展型态;二是被用于研究多个国家之间序贯出现的经济发展型态。赤松要最先提出的雁行型态是一国模型,用来表述追赶型国家的产业演进,又被进一步细分为一国一种产品模型和一国多种产品模型。 (11)对外贸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向国内市场所遇到的转型问题的归纳,来自于课题组2013年5月对广东广州狮岭皮具产业集群的调研。 (12)这种转型方式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例如,二战时丰田公司的产品线从纺织业转向卡车,三星公司从生产服装转向生产电子产品,LG从生产日用品转向投资收音机等。 (13)其中,简易剑杆织机占35%,中高档剑杆织机占40%,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占15%,最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织造设备达到5%左右。 (14)本文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用途和企业融资需求的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别。 (15)建议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结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二是根据美、日、德等国的发展经验。但中国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放开较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由传统的信用社转变而来,服务能力较弱。地方性金融机构较为普遍地采取以跨区经营做大规模的策略,并不像先行地区的中小机构那样,扎根本地金融市场,发展关系型借贷,服务本土中小企业。 (16)例如,2012年国家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针对工业转型升级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并根据每个环节的特点,创新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是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的支持范围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工业领域自主创新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产业,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数字视听、测试仪器和专用设备、电子基础产品等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领域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加大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大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并不在支持范围。标签:劳动密集型论文; 企业转型升级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融资论文; 林毅夫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