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兼论江泽民同志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_科技论文

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兼论江泽民同志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_科技论文

我国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指导纲领——试论江泽民同志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纲领论文,科技发展论文,试论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紧紧围绕我国跨世纪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对如何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入阐述,为我国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和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战略观和方法论。江泽民同志的论述,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我国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指导纲领。本文拟从十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高度重视科技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坚持将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对此,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都非常重视科技发展对促进社会变革的巨大绩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则凭借自己长期从事科技领导工作的实践,较全面地阐述了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综合国力。1991年,江泽民同志到四川考察。在考察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下决心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论述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关系到我国的前途与命运。由此可见,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泽民同志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对科技进步在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发展科技,才能事半功倍。”

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我党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江泽民同志认为:“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他要求我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战略,作为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来说,更应重视科技进步的研究。因为只有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才算真正抓住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向论——“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江泽民同志结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刻总结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他多次强调指出“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科学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泽民同志深刻认识到,要想解决科技发展的方向问题,首先必须深刻分析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989年,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建设要解决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也只有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具有广阔的前景。”而“经济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江泽民同志不但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还进一步阐明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主要任务与途径。一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农业。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工业。江泽民同志认为:“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继续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他还对如何通过世界先进技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要求。三是必须面向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江泽民认为:“要依靠我国科技力量,大力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巨大动力,并且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科技发展的根本方针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88年,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1年,江泽民同志继承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提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科技理论。这一理论是我党在新时期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方针和重要决策,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它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已经引起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它包含以下重要内容:①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继续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这就为加快我国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与途径指明了方向。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是科技进步与国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江泽民同志认为,要“集中群众经验和创造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广科技成果和普及科学知识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与此同时,江泽民同志还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寄托着很大希望,希望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针对这一发展趋势,江泽民适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一信息化发展战略,是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党中央推出的又一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对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扬弃与变革,也是对我国现代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决策和部署,对于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必须要立足中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在信息化方面也相对贫困。”这就意味着,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面临双重使命,即既要推进工业化进程,又要努力实施信息化战略。如何辩证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断昭示我们,工业化与信息化并非是现代化建设中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相互关联的发展经济的两条途径。总的原则是优先发展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而不是取代工业化,在完成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

五、科学技术的内在本质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倘若离开创新,人类历史就会终结。江泽民同志深深知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更应该重视和推进科技创新。

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那以后,江泽民同志在不少场合多次强调这一思想,仅《论科学技术》一书中就有几十处。认真阅读和研究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论述,从中可以发现,关于创新问题,在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中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它由下列一些重要观点组成:

一是创新内容。在江泽民同志看来,创新应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正如他所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其他创新还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等。二是创新动因。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一再强调科技创新,这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考虑的。”只有创新、创新、再创新,我国才能“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三是创新原则。中国的创新应坚持以下两条原则: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②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相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关键技术,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创新意义。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是他长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问题进行思索的结晶。实践证明,“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只有全社会都树立了创新意识,才能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五是创新主体。在创新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创新主体,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活动的关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将企业推向了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鼓励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六是创新关键。“创新关键在人才”。在江泽民同志的关心下,近几年来,我国的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已成为加快我国创新进程的中坚力量。七是创新目标。纵观江泽民同志有关创新思想的论述,我们发现,江泽民同志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改革者的气魄,为我国创新体系的启动和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面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的客观形势,江泽民同志将创新的目标定位于“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三个“创新”,从不同层次揭示了在创新中我们应明确的目标与方向。

六、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论——“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其构成的诸要素中,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科技人员,一旦与生产力相结合,便可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1989年,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已经有一支近千万人的科技大军,他们同其他知识分子一道,构成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精英”。1995年,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指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1997年,他再次强调:“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智力支撑。”与党的历代领导人相比,江泽民同志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阐述是前所未有的。

如前所述,作为新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科技人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1990年5月,江泽民同志从战略的高度对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提出了下述五个方面的要求:①“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②“努力掌握、推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③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④依法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⑤参与决策的研究、论证与咨询工作。加快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技人员只有积极通过应用型的基础研究及咨询来参与国家及社会事务的管理,“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才无愧为科技发展的“人才”关键。

七、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论——“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面对中国国情实际,江泽民同志认为,在中国搞现代化,应该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第一位。他在党的十四大与十五大报告和其它一系列有关讲话中,曾一再强调科技发展的“教育”基础:实现国家现代化,经济要发展,科技是关键;科技要进步,教育是基础。

江泽民同志有关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的科学论断包含如下思想:①知识分子肩负着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是科技与教育的主体。②知识分子的主体作用是以教育为依托的。③科技进步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④教育的发展在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要不断提高人才的质量,就必须着眼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也是21世纪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八、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论——“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的智慧、能力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标志之一”

江泽民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研究工作。纵观江泽民同志这一方面的重要论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可体现在如下三点:①“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的智慧、能力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标志之一。”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把基础研究定位于“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②“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回顾人类科学研究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基础研究成果的生动体现。③“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推进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把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成果储备,作为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断,不但指明了基础研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基础研究对于科技发展的“动力”作用乃至对于21世纪中国的重要意义。

揭示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要尽快将基础研究搞上去,必须重视以下三个环节: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意在告诫我们,只要集中我们有限的人力、物力,就一定会在一些可能的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②江泽民同志认为,应注意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三者并举,并合理配置;应“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③要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九、科学技术的发展精髓论——“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在新时期最根本的思想路线。我们强调坚持科学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本质上与我们党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科学统一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的这一命题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之“精髓”所在,成为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的科学指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与种种伪科学、反科学以及愚昧落后、迷信思想进行坚决斗争。对此,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像‘水变油’、‘永动机’这类违反科学常识的笑话,星相占卦、烧香拜佛这类的迷信活动,在我们的少数同志中竟然还颇有市场。连基本的科学精神都没有,怎么谈得上推动科技进步呢?”他还要求我们对于那些“迷信活动以及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法加以处理”。

坚持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科学精神,并将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技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而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才是实现这一使命、实践江泽民科技理论、推进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决定性因素。

十、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保证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成为新形势下领导经济工作和科技工作的内行”

江泽民同志关于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的有关论述,包含如下重要思想:

(一)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人的素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要从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二)领导干部在科技普及中要起带头作用。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不仅体现在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领导上,还应体现在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拥有和科学精神的塑造上。唯有如此,才能高层建筑瓴,审时度势,综观全局,洞悉未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学知识,自觉用科学思想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做领导经济、科技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内行,同时要切实抓好科普工作。”

(三)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管理科学。科学知识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组成。领导干部除了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还应认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其中,尤其应该认真学习与熟练掌握管理科学知识。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知识浩如烟海,我们的中、高级干部不可能都成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专家,但完全可以做到知识面相对广一些、深一些,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领导者。”领导干部的必备专长应该是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科学的领导方法。因为现代领导的重要使命,就是用领导者的理念科学化来推动社会生活的科学化,用领导者的领导方法与技巧的科学化来实现决策的形成、实施、控制等全过程的科学化。因此,要做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就必须学习管理科学。各级领导只有不断汲取与消化古今中外有益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领导方式的现代化。

标签:;  ;  ;  ;  ;  ;  ;  ;  ;  ;  ;  ;  ;  ;  

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兼论江泽民同志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