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科学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里常见的事物,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小学课堂正从“课本加粉笔”向多媒体教学发展,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精彩。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图形、文字、声音、视频有机地融为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够给学生提供虚拟的真实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本人从事小学科学课教学多年,一直探索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合在科学课教学之中,为教学服务。现在结合我的一些体会,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得枯燥乏味。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多媒体引入科学课堂,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融于一体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拨起的现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们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情绪激动,一节枯燥的课变成了形象生动的课。
二、化抽象为具体,助力概念学习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三、化静态为动态,还原事物本质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直观性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是启发学生形象思维的根本动力。作为人们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样重要。形象思维基本上以表象、知觉为主,而且在认知过程中还会带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合理应用电教媒体,不仅能够将不易掌握的知识和不易发现的现象变成具体的画面,还能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内容,方便学生进行记忆。
比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植物的一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还可以对肥料在其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其中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化复杂为简单,拓展学生视野
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教授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与内在,他们很难真正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将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等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进而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为学生出示古代人们放孔明灯的情景,并为学生介绍孔明灯的由来:“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了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后脱险。”这样充满趣味故事的教学环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求知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总之,将多媒体应用到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科学知识,运用多媒体巧妙地设计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的奥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文作者:吕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小学论文; 多媒体论文; 教师论文; 形象思维论文; 课堂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