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_西部大开发论文

再论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_西部大开发论文

再论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现状分析与开发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分析论文,西部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自然和人文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无论分析空间经济和规划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有必要进行经济区划。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两分法”,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80年代中期,政府采纳学者的建议,改取“三分法”,即按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10个省(市、自治区)(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7个五年计划》,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西部地区从前工业化社会步入了工业化社会。1999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1.2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已超过1985年全国GDP的总额。在改革开放近20年的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西部所有省(市、区)GDP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6%;但和发展速度更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相较,则相形见绌。

1.产出规模小,城乡居民收入低

西部10省(市、区)人口占全国的23%,而GDP仅占全国总量的近14%。1999年,西部10省(市、区)人均GDP为425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65%,东部地带的41%。

与人均GDP同样,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亦呈现由东至西逐步递减的态势。1999年,西部10省(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058元和1583元,仅分别相当于同类指标全国平均值的86%和72%。(注:见《中国统计摘要》(2000年))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1990年不变价格)的农村小康生活标准值衡量,除新疆大体接近外,西部其它9省(市、区)都还有不小的距离,有的省(区)迄今还不到标准值的一半。

2.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按增加值计算,1999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GDP的份额为22.71%,比全国平均值高5.77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则分别比全国平均值低4.42个百分点和1.35个百分点。

如对社会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间配置分析,问题更显突出。1999年,西部10省(市、区)滞留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高达63.61%,比全国平均值高10.02个百分点。(注:见《中国统计摘要》(2000年))

就工业结构分析,西部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高,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带有明显的资源型结构。按工业总产值计算,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占36.5%,比全国平均值高7.6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10.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人口比重大,使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1997年统计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城市化率为23.47%,比东部低7个多百分点。根据上述指标,参照H·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和世界银行有关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将汇率法低估、购买力平价高估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大体可以认为,西部地区从总体上讲尚未走出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而西藏、贵州和甘肃等省(区)还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3.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由于历史基础差、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低等多方面的原因,使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全国平均值。西部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值低31%,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西部比全国平均值低19%,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西部比全国平均值低34%。

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水平低,加上受传统体制束缚较深,非国有、非公有的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注:陈栋生:《制度创新是加快中西部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6期。),使内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在国内居于后列。90年代中期,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有关部门,采用多要素综合评分法,对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竞争力排序,内陆地区无一省(市、区)进入前10名,位居中位数(第15位)之前的只有湖北和四川两省,其余省(区)均在中位数之后。(注:陈栋生:《中西部地区工业体制改革》,《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8)》。)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沉重的人口压力,在西部10省(市、区)还导致过垦过牧,如西部10省(市、区)的耕地中,坡度25度以上的陡坡地就达6600多万亩,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西北、内蒙古牧区草原的过牧超载,加重了风蚀,使沙尘暴频率呈与年俱增之势。上述灾害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自然生产力,使部分地区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之中。

4.对外开放的水平较低,吸引外资的规模有限

西部地区与沿海港口相距较远,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加之改革开放初期采取由沿海到内陆逐步推进的开放政策,形成优惠政策的梯度差异,使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极大的落差。如1998年,西部地区的出口依存度(地区出口额和地区GDP的比值)仅为4%,比全国平均值和沿海地区分别低14个和24个百分点。截止1998年,西部地区累计利用外资不足90亿美元,仅占全国同期利用外资总量的3.28%。(注:见《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国平均值为15%左右,沿海的广东和福建两省超过40%,而西部地区仅为3%左右。(注:崔民选:《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国投资》1999年第6期。)

总之,在发展起点不同的基础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受自然条件、区位地缘、基础设施水平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特征,以及社会人文背景的影响,特别是国家资源配置方式和宏观政策取向的转变,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按GDP计算,西部地区的GDP在全国总量中的份额由1978年的16.7%,下降到1999年的13.84%。(注:见《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按工业总产值计算,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总量中的份额,由1952年的9.61%一度上升到1978年的13.24%,随后又下降到1999年的9.63%。(注:见《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如果说,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中期,为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西部地区相对滞后,是大国经济起飞时不得不支付的改革成本,那么,到90年中后期,西部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不仅在社会方面有可能导致负面效应,亦将制约国家经济进一步快速健康地发展。在世纪之交,当中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国力显著增强,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之时,调整区域政策,掀开第二篇“大局”,扭转西部与沿海地区发展的严重失衡,就既有必要,亦有可能。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启动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重大意义

1999年是新中国建立五十周年,在这一年6月的两次重要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明确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同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要决策”,“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开发西部,在近期,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长期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需要。

依托国内需求,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立足点。西部10省(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13%,购买力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目前,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14%;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8%。许多最起码的需求,受支付能力的限制,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扩大内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提高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加快西部市场的发育。

西部地区幅员广袤,占中国陆地面积的57%,是中国水能、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稀有与稀土金属资源的主要蕴藏地,和众多农畜土特产品的主产地,更是石油战略后备资源的所在,同时,拥有庞大的资产存量和可观的科技人才资源,为了实现更为宏伟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要求把西部上述资源更充分有效地纳入到国民经济的周转中来。

中国地貌西高东低,由西而东呈三大阶梯,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西部地区,西北和内蒙古沙漠戈壁广布。只有加快西部发展,使居于高山深谷与沙漠者,尽快放下斧头,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走出,中下游地区的安全、防止华北与东北平原的荒漠化,才有保证。科学地开发西部,偿还多年累积的环境生态欠帐,是维护生存之舟、建设山川秀美的华夏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80%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各民族能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与利益,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和边境地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保证边防巩固、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经济基础。

西部大开发,通过区际间的投入产出关联,必然为东部、中部地区的企业,提供新的商机;为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20年来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提供新的用武之地。如果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上,主要是近期效应;开发西部则具有中长期效应。通过近、中、长期的政策组合,必将有力地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五个战略重点

为组织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任副组长,中央20多个部(委、行、局)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西部地区开发办)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单设机构。

2000年元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会议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开发的五个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在这次“大开发”中,决心对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采取“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的方针。

中国铁道部门初步规划在未来的20年在西部新建1万公里铁路,这个规划的实现,将形成包头——柳州、兰州——重庆、兰州——昆明几条南北铁路大通道;东西走向上将形成西安——合肥——南京、中卫——太原、包头——哈密和沿长江的铁路大通道。

西部公路建设。中国交通部门规划在未来10年新(改)建公路35万公里(其中含15000公里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既解决西部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便捷联系,亦重视提高公路的通达深度,使有条件的乡(村)全部通公路(注:截至1999年底,中国西部地区还有451个乡(镇)、41530个行政村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72个连队不通公路。),届时,西部公路设施状况将明显改善;到2020年建成西部地区公路骨架网络;到21世纪中叶完成西部地区现代化公路运输网络建设(注:吴邦国:《在西部大开发交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00年7月23日)。

中国陆上4大油气田(川渝、陕甘宁、柴达木和新疆),在今后将进一步开发,并将“西气东输”;青海柴达木涩北到西宁、兰州的输气管2000年已经开工,新疆塔北油田和川渝油田“西气东输”的管线工程方案也在积极草拟论证之中。

民用航空方面。到2018年,中国将形成基本覆盖全国的辐射式航线网络的规划中,西部地区除提高现有以乌鲁木齐、昆明和成都为中心的辐射式航线网,增加这三个国际航空港进出国内外的航班外,西部地区的西安、咸阳机场和中部地区的武汉与哈尔滨机场亦将逐步发展成辐射式航线网的中心;与此同时,西部和一些位置偏远、地面交通不便地区的支线航线将受到特别重视。当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短程客货运输机——“新舟60”试飞成功转入批量生产的同时,西部地区一批支线机场正在紧张地新建或扩建中(四川的广元、绵阳、攀枝花、泸州、九寨沟;云南的思茅和临沧;贵州的铜仁;新疆的阿勒泰、库车;甘肃的敦煌、中川;青海的格尔木等)。

西部是我国水能和煤炭资源的富集地区,可开发水电资源和煤炭资源的保存量分别占全国的72%和39%,开发西部能源实施“西电东送”,使西部潜在的资源优势在向产业优势转化中,与促进东部发展有机结合;未来10年西部新开工的水电站、火电站的总装机将分别达到4000多万和3700多千瓦;并将建成北、中、南三个“西电东送”的大通道,将黄河上、中游和陕(西)内(蒙)宁(夏)、长江上游干支流和滇、黔、桂三省水火电站的电能分别输往华北与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东省。

除交通运输和电源、电网外,西部地区的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和水资源的开发与节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等开发亦都在积极规划中。

2.狠抓环境生态治理和建设

西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西北与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仅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危及到中下游地区。所以生态环境整治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起成为这次大开发的主要切入点。初期将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长江、黄河等河流上游和天然林禁伐,使过去的伐木工转变为护林、育林者;二是在西北、内蒙古等干旱风沙区建设生态公益林,防治荒漠化;三是采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式,实现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000年,在西部地区已选择174个县、515万亩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

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市场导向和比较优势相结合的原则,西部各省(市、区)将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在大开发中,加强农业,推进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培育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加工制造业,有步骤地提高加工深度,同时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逐步形成地区优势产业群体。

据笔者多年在西部地区的现场调查和比较优势的分析,西部具有较好投资前景的产业有下述一些:

①西部特有农畜瓜果、山货土特产、中药材的加工业;

②依托西部丰裕能源和矿产资源基础上的磷肥、钾肥、钾盐、磷酸盐工业、新型合金材料、功能材料与非金属新材料工业;

③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大城市高科技人才为依托,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型医药工业;

④以四川、陕西等省机电设备制造业和庞大存量为依托,通过重组与技术改造,发展支线飞机、节水灌溉、污水处理与循环使用设施制备,太阳能、风能和沼气制备设施的生产等。

4.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为了更多地将科技新成果运用于西部大开发,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等主管部门提出了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科技示范项目建设的规划,以及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引入与交流计划。教育方面,除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外,将着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与各地区优势产业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加快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步伐,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

5.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完成西部大开发上述各项任务的根本动力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束缚西部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股份制改造,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根据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多层次性更突出的区情,更加重视发展各种类型的非公制经济。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将进入新阶段,西部大开发将与大开放相伴而行。政府将逐步扩大外资进入领域,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对设在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和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

西部地区凡属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企业,可以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外资参与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在服务贸易领域,将外商投资于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的试点,先扩大到西部地区的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

三、政策评价和前景展望

(一)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西部大开发意义重大,难度亦很大。这既有来自自然条件与环境生态方面的压力、也有源于社会人文环境带来的种种隐性障碍,还有来自国内市场和市场竞争态势变化带来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压力等等。对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困难方面作出全面如实的估量,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期望一蹴而就,下定几代人持之以恒奋斗的决心,充分尊重下述区域经济成长规律的要求,才能完成西部大开发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1.统筹规划、科学论证

西部地区除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等局部地区以外,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内蒙古沙漠戈壁,环境生态基础脆弱。在大开发中要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从总体规划到重大项目、重大举措,都既要核算其直接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其可能引发的环境生态效应,以全面可信的科学评估作为决策与规划的依据,才可能避免事与愿违的后果。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起点低、基础差,内部差异亦很大,大开发不可能全线推进,而应量力而行、循序推进。从工作环节看,首先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力争未来的5至10年,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与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从空间布局看,首先从现有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突破,然后通过以点带面、联点成带,逐步展开,以避免欲速不达、遍地开花不结果的后果。

3.政策投入和市场机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但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历史基础等众多原因,西部地区的市场主体与东部并非处于同等的起跑线。中央政府的政策投入与资金投入必须适当,才能使西部市场主体处于与东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使西部的投资环境改善,以便让投资者获得与东部相近、甚至是更高的投资回报。

有效地将中央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投入、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着力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培育、提高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亦是决定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西部大开发前景展望

美国西部开发见大眉目,从独立战争胜利算起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中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的复杂程度远超过美国,大开发以世纪为度决不为过。从可预见的未来看,在下世纪前半叶,西部大开发将分三个阶段有序展开:

①第一阶段(2000-2010年)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投入,使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环境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社会公共产品享用水平向全国平均水平趋近。

②第二阶段(2011-2030年)

在前一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和制度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发展的“加速期”。西部各省(市、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走势和科技发展的方向,从本地区区情出发,构建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特色经济,在不同领域(行业、产品)的国内外大市场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就,城市化率超过50%,部分地区率先完成工业化,大多数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③第三阶段(2031-2050年)

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其它地区亦都搭上了现代化的班车。

在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西部地区将以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和生态良性循环的新姿,屹立于世。

标签:;  ;  ;  ;  ;  ;  ;  ;  ;  ;  ;  

再论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