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必须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发展观论文,坚持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4808(2006)05-0037-03
德育管理是我国当前德育实践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在近期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实践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德育方式呆板、德育课效果不佳、德育体制过于陈旧等。尽管有的观点比较偏激,但他们的批评仍然令人深思。就德育实践而言,当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大方面:一是德育的组织管理;二是德育的方法、艺术、技能。事实上,德育低效的问题已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局部,而带有全局性。这就必须从德育的宏观管理上找原因。目前,德育在宏观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德育目标过于笼统、空泛和划一;上级管理德育主要靠文件,学校管理德育基本靠经验,德育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在德育管理体制上,多头管理导致责任不清;德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德育工作者存在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上的缺陷,少数教师师德水准不高;德育过程的整体衔接不力,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德育的发展观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一、全面理解科学的德育发展观
科学的德育发展观派生于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体现和运用。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发展的哲学。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二是促进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三是保持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五是坚持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德育发展观是关于德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它规定了德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德育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德育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科学的德育发展观要求德育及德育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工作和德育对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概括地说,科学德育发展观具有3个基本内涵:第一,以人为本。人是推动德育发展的主体,发展要靠人,德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人。德育强调以人为本,这既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又来自现代德育实践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德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都是科学德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第三,统筹德育管理的各个要素,即统筹德育与智育及其他各育,统筹德育教学与德育实践,统筹专职德育人员与兼职德育人员,统筹教书育人与服务于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统筹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等的诸多因素,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进而提高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管理
科学的德育发展观把德育及管理看作是全面、系统、协调的过程。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就必须将之贯穿于德育管理理念、德育管理目标、德育管理内容、德育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
1 突出德育管理的人文性
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① 也就是说,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先进社会形态的重要目标和根本标志。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曾经经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误区,我国社会的发展也走过忽视人民群众需求的弯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也必然是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就要求德育管理增强德育的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一方面,要强调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不断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德育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心,德育是首位,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德育及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要把德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联系起来,使德育真正成为人的德育;要以现代人的精神培育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要强调对德育工作者管理的人文性。以人为本是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本质,是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德育工作者潜能智慧的信任,最广泛地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德育工作者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德育管理的人文性还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上。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也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2 把握德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必须正确把握德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先后于2004年2月、2004年10月相继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两个重要文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已初步形成,新一轮重视德育工作的热潮已经掀起,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机遇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就是要把握大机遇,开阔大视野,筹划大思路,推动大发展。要认真分析德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潜心研究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中蕴含的新挑战,发挥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开创德育发展的新局面。
3 科学地确定德育目标
提出切实而明确的目标是德育管理的首要任务。科学地确定德育目标既是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德育科学发展的前提。目标引导行为,不切实际的目标必然导致行动的混乱。目标过高无法实现,目标过低则没有意义;目标笼统、空泛让人无所适从,目标划一、不分对象、万人一律则起不到指引作用。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目标区别不大,都是培养“建设者”“接班人”或“四有”新人。这从宏观上看,当然是对的。但就某一个学校而言,这个定位就不够具体,目标的激励作用也难以发挥。德育目标如果缺乏针对性,就会形同虚设。德育目标的定位关系到德育的诚信和德育的整体效果。德育目标的制订必须根据国家的宏观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年段的学生实际,在尊重个性、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真正体现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要求。
4 着力提高德育质量
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要求德育管理抓住根本,力求实效,在提高德育质量上下功夫。德育的发展不仅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规定。德育的质量和效果是德育发展的决定性标志。德育队伍的扩大、德育课教学量的增加、德育条件的改善,固然反映了德育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工作状况的改善,但德育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保证德育质量,实现育人目标。德育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条件的改善,更取决于质量的提高。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条件的改善就毫无意义。德育的生命力、德育的社会地位最终由其内涵决定,外延的扩张必须为内涵的提升服务,德育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内涵的发展上。这就要求:1)以提高德育质量、改善德育效果为中心,调整德育发展战略,优化德育格局,提高德育管理水平,营造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德育环境;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德育教学水平、德育工作艺术;3)开展德育科学研究,以德育科研带动德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5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科学筹划、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使影响德育效果的因素更加繁多和复杂。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一切德育资源,直接关系到德育的质量和效果。这要求德育管理必须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从德育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社会多方支持和参与、学校积极努力的德育系统的作用。具体要做到5个统筹:一是统筹德育与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关系,在师资配备、课时分配、课后活动的安排上做到科学合理、相互衔接;二是统筹德育教学与德育实践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统筹专职德育人员与兼职德育人员的关系,合理确定专兼职人员比例和分工,明确责任,有机配合;四是统筹教书育人与服务于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关系,形成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五是统筹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不断提高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6 不断推进德育管理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正确处理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德育环境随时变化,德育对象各不相同,德育工作者的认同度差异很大,保守的思维、陈旧的观念、狭隘的视野根本不能适应德育创新的要求。为此,必须从传统的德育思维中解放出来,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客观实际,用敏锐的眼光和现代化的理念重新审视德育的目标、思路、方法和手段,重新审视德育的体制和机制,重新审视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在审视中寻找德育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开阔视野,开阔思路。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观念,努力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着力营造更具效力的德育管理环境,着力拓展更加广阔的德育发展空间;自觉地用科学的德育发展观来指导德育管理,因时制宜,善于创新,把科学的德育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德育工作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德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德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转化为德育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
注释:
①转引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宣言——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思想》,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②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sina.com.cn.200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