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定义和图形描述_情报搜集论文

情报定义及图示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示论文,情报论文,定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提出了新的情报概念,用图示对这一情报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情报产生的机理入手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情报的分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情报定义情报源情报类型

情报定义是情报学的首要问题。定义不清,就很难区分情报学与其他学科(诸如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之间的差别。而定义不同于圈地运动,它必须对所描述的对象有一个深刻的解释,符合客观,有丰富的内涵。情报定义也应如此。它既要对以往所有情报活动、情报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又要对未发生而可能发生的情报活动、情报现象有一个圆满的答复。本文从认识论入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认为情报是人类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的某种反映,从而界定出情报概念与定义。

自本世纪40年代末香农(C·E·Shannon)的《信息论》和维纳(N·Wiener)的《控制论》产生以来,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学科迅速地发展起来,但作为情报学基础理论之一的情报定义,至今没能圆满地解决。80年代以来,情报学界对情报的定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从情报不可定义到可以定义之争,以及情报的属概念之争,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各种定义多达上百种。“研究情报概念的每一新的角度,又揭露出这一极其复杂而又具有多方面的概念的新问题,迫使人们从新的方面来看待它。将这些研究结果概括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情报’的概念看起来是属于象空间、时间、运动和能量等这类的一般哲学概念之列。〔1〕”由于许多定义所共同强调的是知识、 传递和效用,而忽略了情报是人们对客观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的某种反映,因而不能令人完全接受。这些反映除知识外,还有信息和事实,并且凭借这些反映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

笔者认为,情报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情报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之一,产生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反映的范围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传播的内容是一定时期的这三种范围中的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信息、知识和事实。这些信息、知识和事实反过来又对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本身起着积极的作用。简单地说:情报就是人们搜集到的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信息、知识或事实。

这一定义是基于以下逻辑思维而产生的,即情报属于人的认识范畴,而人认识客观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信息、知识、事实(排除哲学上的客观事实)。而信息、知识和事实中被人们搜集到的有特定使用价值的部分,就是情报。如附图所示。

附图 信息、知识、事实、情报之关系图

下面就这一定义进行具体说明。

1 情报的产生

情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信息交流而产生,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相联系的,并且随着语言文字以及现代化信息交流手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起初,战争为情报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交往增多,情报也就扩大到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情报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2 情报的产生(反映)范围和内容

情报的产生(反映)范围有三个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情报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也包括思维)的一种无形的工具,其内容是广泛的、包罗万象的,但归纳起来,可以抽象为三个属概念:信息、知识、事实。其中信息包含着知识和事实,也可以反过来认为,知识和信息为事实的外延。但本文所用的信息、知识均为以下逻辑关系(逻辑非),即:

知识=知识[总体]-事实

信息=信息[总体]-知识[总体]

而情报就是信息、知识和事实中被人们搜集到的有特定使用价值的部分,如附图所示。

3 情报流和情报源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时刻运动着的,是在运动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对这三个方面的反映所产生的信息、知识和事实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情报所传递的则是这些连续过程中一定阶段、一定时期有特定使用价值的那些部分的内容。情报的系统、连续传播就形成情报流。

由于情报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情报流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用追溯的办法去寻源,为此情报源也就具有相对性。比如情报用户可从情报中心数据库索取情报,就把数据库看作情报源,其实这种情报源只是一种相对情报源。真正总的情报源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另外也包括人的思维。

4 情报定义图示的说明

附图显示的三环结构,将事实作为内涵,中环为知识,外环为信息,而情报和三者呈交叉关系,分别是三者之中的一部分。对事实、知识、信息、情报分别可以作如下理解:

a.事实: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即事物本身;表示客观发生的事情、事件;表示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即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或本质。它是事物在认识主体上的反映。可见事实有时可以理解为事物本身,即客观存在;有时可以理解为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主观认识。

b.知识: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2]”或者说, 知识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了解和掌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思维本质的认识,或观念化了的信息。它是一种发展中的观念,是一种相对真理。

c.信息:“所谓信息,就是预告人们事先尚不知道的事物的信号或消息,或者通过信号为人们提供、传达、预告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消息。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世界上几乎任何事物都能发出信息,凡属人的五官所能感知的现象,都可能成为信息。[3]” 也可以这样理解,信息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所感觉到的最初的、表面的、肤浅的认识,以及根据某些表象,对某种事物更深层次的矛盾性和与该事物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的预测和结论。还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信息就是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信息、知识和事实的一部分(指主观认识部分)都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反映,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信息和知识、知识和事实(主观认识部分)都呈现一种交融的关系。人类知识的获得是由于主观认识的不断升华,而主观认识则是来自实践(以事实为依据)。信息的获得则是由个别人的知识(智力)结构而定的,因此信息又是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扩大和普遍提高而逐渐发展的。

d.情报:就是信息、知识和事实中被人们搜集到的有特定使用价值的部分。所谓有特定使用价值就是指某些信息、知识或事实对现实当事人(情报搜集者)的特殊目的有关或有用。所谓特殊目的,即不是一般目的,譬如战争双方的特殊目的就是有效地消灭或控制对方。这种目的一般具有隐蔽性,了解、知情者仅限制在情报搜集者个人或少数人的范围之内,秘而不宣。情报人员所搜集的信息、知识或事实,要么是特殊目的的对象,要么与实现特殊目的有关、有用。可见“有特定使用价值”是根据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等不同情况来确定的,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定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随时随地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而根据个人特定的目的和动机去搜集与之有关的事实、知识、信息,就叫搜集情报。反过来说,这些事实、知识和信息由于和当事人(情报搜集者)实现自己的特定目的有关、有用,因而当事人就认为它具有特定使用价值。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目的一般有两种情况,即定目的和随机目的。即定目的,即在行动之前目的已经明确;随机目的则是情报人员或其他具有情报意识的人,根据周围所发生的情况随时产生的目的。由随机情况产生随机目的而搜集到的情报就叫随机情报[4~5]。

前面附图中S代表情报源(Source),R 代表情报接受者(Reciver)。为什么采用图中这种形式的层次结构呢?这是因为客观发展变化着的世界是最根本的情报源,而事实可以说是人们所感知的客观发展变化着的一切事物最恰当的代名词。人们对事实的初步的、表面的认识就构成了最外环的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进一步的认识则构成了中间环的知识。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了解,它逐步地接近事物的内涵,成为一种相对真理,并符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而信息、知识和事实(排除哲学上的客观事实)均属于人们的认识部分,情报是三者之一部分,因此情报也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所以对情报我们也可以这样界定:情报的内容是客观的,情报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这就道出了情报的客观性和情报的主观性。情报的客观性说明情报的内容、载体、发展变化是客观的;情报的主观性说明,情报的产生与情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情报意识)有关,情报的选取与情报接受者个人的目的性、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及综合能力有关。个人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判断能力高,则可以迅速接近情报源,从万象纷呈的客观现实中,高屋建瓴地搜集到有价值的情报;个人素质差、综合能力弱、判断能力低,就很难搜集到有价值的情报,甚至出现失误。

根据情报的主观性,下列几种情况是不难解释的:a.情报的是与否。同一载体,同一情报内容,由于反映接受者不同,有的人认为是情报,有的人则认为不是情报。b.对同一情报价值的大小看法不同。同一情报内容,由于反映人员不同,对该情报价值的大小认识不一致,对该情报的重要性看法不尽相同。c.情报的真与假。同一情报内容,由于反映者不同,对情报的真与假、正确与错误的认识不同。d.情报的异同。同一载体,同一事件,相同的内容,由于反映者不同,反映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报。

5 情报的种类

根据附图所示,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情报的基本内容是信息、知识和事实,因此情报的种类按内容来分,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信息(性)情报、知识(性)情报、事实(性)情报。分别举例如下表:

附表 情报种类举例

6 几种情报及载体的说明

6.1 信息性情报 包括综合性分析类情报、动向预测类情报等。

a.综合性分析类情报:是根据从不同角度搜集到的情况,加以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找出事物的“庐山真面目”,获得从单一角度所得不到的认识,或对同一载体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如日本情报人员根据一幅石油工人的照片分析得出了“中国需要大规模的石油化工设备”的预测情报(信息性情报)。

b.动向预测类情报:是根据矛盾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智力,以预告矛盾下一步的发展动向。获得此类信息,对解决矛盾、采取措施有重要作用,对领导机关的决策起举足轻重的参谋作用,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6.2 关于数据和数据情报

一般数据构不成情报,仅和语言、文字一样,是人们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一种载体。如电报的密码、计算机的传输数据等。如果此类数据内容具有情报价值,象科研数据,则列为知识性情报;气象数据为信息性情报。

6.3 关于实物情报

实物仅是作为一种情报载体,当这种载体被情报人员反映认识以后,认为该实物有情报价值,才予以搜集的。这种情报应属于事实性情报。

6.4 通讯情报

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性情报、知识性情报、事实性情报有时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往往是一种情报具备多方面的内容。譬如通讯情报,在举例中列为事实性情报,因为通讯情报可以反映某人的思维事实,也可以反映出具体交谈内容、联系目的、通讯形式(如电报、电话、信函)等客观事实。但有时通讯情报也可以列入信息性情报或知识性情报之中,如通过通讯的媒介可以了解通讯者在某学科、某领域造诣的深浅程度及某种动向性信息等;也可以通过通讯媒介,得到某种知识性情报,如科学家正在进行中的科研情报。所以通讯情报在前面表格举例中列为事实性情报,但有时也可以是信息性情报或知识性情报,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5]。

标签:;  ;  

信息的定义和图形描述_情报搜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