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成果评价_新华书店论文

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成果评价_新华书店论文

对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成就的估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成就论文,我国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发行格局、经营管理模式、购销形式、图书发行总量、经营范围及发行队伍素质等方面,估价了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成就。

〔关键词〕 图书发行 体制改革 估价

1 引言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图书发行工作走上了改革的旅程。经过10多年的改革,我国图书发行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旧的发行格局被打破,初步建立起了“一主三多一少”的新的发行格局;新华书店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运行机制;自办发行、集个体发行等社会渠道认真敬业,灵活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华书店主渠道网点的不足;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发行市场,图书发行工作正在由以总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

2 成就估价

经过10多年的改革,我国图书发行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了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旧的发行格局,初步建立起了以国有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发行渠道并行的新的发行格局。

8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的图书发行任务几乎全部由新华书店承担。这种由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既不利于发行系统内部的竞争,也不利于出版社优选发行渠道。这种旧的格局,在计划经济时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开始了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在充分发挥新华书店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各种社会发行网点的建设,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图书发行工作。特别是在原国家出版局的《关于发展集、个体书店和加强管理的原则规定》颁发之后,我国集、个体图书发行网点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出版社也逐步参与图书发行活力,不少出版社逐步开展起自办发行业务。出版社自办发行机构和集、个体书店的介入,给我国图书发行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这样,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旧的发行格局就被打破。虽然出版社自办发行与集、个体书店等发行渠道在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手段及其管理等诸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们的介入,毕竟使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迈出了带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第一步。至此,我国图书发行工作开始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逐步向市场经济靠拢,新的发行格局初步建立起来。

(二)新华书店改变了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经营者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为搞好新华书店主渠道起到了促进作用。

新华书店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经历了以1987年为分水岭的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探索试点,后一个阶段为普遍推广。由于受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早在1981年,新华书店就着手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试图采取某种新的经营管理方式来打破当时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少数书店试行起责、权、利三者相结合的经营责任制。1982年,新华书店总店强调各省级书店都要选择部分书店进行试点;1983年,总店在锦州召开了“全国新华书店经营责任制经验交流会”。1987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召开了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在新华书店系统实行经营责任制的问题,并决定在全国各个书店全面推行。就在中宣部召开的这次会议之后,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一种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的经营管理方式在全国各个书店得到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以责任制为核心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把责、权、利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经过承包的方式,国家将对书店的要求作为经济责任指标自上而下落实到企业,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承包基数一旦确定后,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就确立了。对企业来说,上交了国家的,留下全是自己的;相反,完不成任务,就要承担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约束机制,为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创造了条件,较好地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例如,1988年云南省店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按照“上缴税利递增包干,超收全留,欠收自补”的经营原则,政府以契约形式赋予书店自主经营的一切权力。省店又根据类比原则,对地、县书店实行分级承包,赋予各个基层书店以充分经营的自主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的1988~1989年较1986~1987年,销售金额增长了49%,实现利润增长了160%,上缴国家利税增长了76%。

(三)突破了原有单一的购销形式,局部试行经销、寄销、发样订货、看样订货等多种购销形式。

50年代初期,由于实行企业化分工所形成的征订包销制度,长期以来一直“统领”着我国出版发行系统,几乎成了我国出版发行系统唯一的购销形式。在历史上,这种单一的购销形式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大量发行政治理论学习用书、课本和通俗读物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购销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出版发行工作的需要,必须及时进行改革。

从1987年起,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新华书店总店就开始推广寄销、经销、初版分配试销、重版征订包销、发样订货、看样订货等多种购销形式。但遗憾的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并未得到广大出版社的积极响应,其效果不十分理想。尽管如此,在购销形式改革的方向上毕竟是明确了。即改革原有单一的购销形式,建立起寄销、经销、包销、看样订货、发样订货等多种形式并行的购销形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购销形式的改革也是有收效的。

(四)广大图书发行工作者奋力开拓,我国的图书发行总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近些年来,由于旧的图书发行格局被打破,新的发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整个发行领域较为混乱。例如,在集、个体书店、书商和出版社自办发行介入发行领域之后,“党政工青妇”又纷纷插足于图书发行领域,这在相当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图书发行秩序,给发行主渠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此外,发行费用的上涨使得发行企业增产不增收,陷入了比较困难的境地。还有,放开图书定价后,书价的上涨又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读者的需求,从而给发行工作带来了更为不利的影响。

面对上述不利因素,广大图书发行工作者奋力开拓,积极工作,使我国的图书发行总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改革之初的1983年,全国年销售图书56.4亿册,20.8亿元;到1990年,销售60.22亿册,76.70亿元;到1993年,销售达65.91亿册,125.39亿元。由此可见,在改革的10多年中,我国发行图书的总量始终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五)新华书店逐步转变观念,拓宽经营范围,在“一业为主”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起了“多种经营”,这对增强发行企业的经济实力、稳定职工队伍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华书店经营图书是理所当然,几十年来,“新华人”一直是这样做的。然而,从8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新华书店原有的经营阵地部分被挤占,经济实力下降,自我发展能力受到制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华书店在以经营图书为主业的基础上,又逐渐开展起了多种经营活动。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新华书店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同其它任何企业一样,不应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作为独立经营的企业实体,它就有根据市场变化选择和调整经营战略、决定经营策略的自由。在工商部门的监督之下,它有选择经营范围、经营品种、经营对象等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华书店搞多种经营原本就无可厚非;而且,有些书店在多种经营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通过多种经营所积累的资金来发展主业。如大庆市新华书店,在没有挤占门市部一寸营业门面、没有动用一名门市职工的条件下,搞好了多种经营,10年间曾先后两次给书店投入了190万元的资金,为书店主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果单从多种经营解决了书店富余人员、利用了书店困置设备的角度来说,新华书店搞多种经营也是无可厚非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多种经营的开展是十几年来新华书店改革的又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六)壮大了发行队伍,提高了队伍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改革10多年来,我国图书发行队伍得到了壮大,特别是各种社会渠道的发展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从事图书发行活动。这不仅壮大了图书发行队伍,而且提高了队伍的素质。就主渠道新华书店而言,为提高本系统人员的业务素质,就曾一次投资数百万元支持武汉大学建立起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使之成为我国图书发行专门人才的培训基地。10多年来,该专业为出版发行系统培养了各级专门人才近3000名,为整个主渠道人才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这也是改革的一项重大成就。

(收稿日期:1995-02-28)

标签:;  

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成果评价_新华书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