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现[1]2013年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叁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黄晓波[2]2004年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具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具体研究剖析一个具的经济,对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健全,解决当前的“叁农”问题,制定和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具体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宜黄县域经济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含义,闸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对宜黄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比较的方法,主要对宜黄县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农民人均收入五项综合经济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考察了宜黄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分析了宜黄县域经济中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城市化等重要行业情况。结合实际,全面分析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宜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主要有:观念落后,思想僵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严重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和教育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同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借鉴全国、中部地区、江两省的叁个经济强县的发展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欠发达地区促进其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全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加强县政府对经济职能机构的建设:不断创新,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既系统地闸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又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宜黄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进行了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刘阳[3]2013年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生活方式由农村转向城镇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进入到城镇当中。伴随这个过程城镇和农村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农村空心化、城市病、户籍制度导致的城镇落户难、农村土地难以流转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县域内城镇具有门槛低、发展潜力大、吸收半径短等优势,逐渐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承载地,县域城镇化也成为解决“叁农”问题的关键。近些年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对县域城镇化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东部沿海等发达的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研究相对较少,其研究结果和经验总结并不完全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城镇化。本文以贵州省绥阳县域为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对绥阳县域城镇化的现状分析以及以“叁农视角”对城镇化的调查访谈,探索和建立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机制,提出其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二章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整理了城镇化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城镇化化路径的经验和启示。第叁章分别从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县域城镇体系特征和生活水平城镇化特征四个方面对绥阳县域城镇化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县域城镇化中面临的主要现状问题。第四章主要从叁农视角对绥阳县域居民进行城镇化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第五章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调查,构建绥阳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第六章依据动力机制系统探索城镇化的实现路径;第七章对整篇论文的主要论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
余建勇[4]2008年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研究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着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含义,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落后因素进行了分析,认真研究和探讨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并以湖南省会同县为例,对会同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差距、发展阶段特征、优势及制约因素、战略思路及战略重点、政策措施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既系统地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又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会同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进行了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文玉生[5]2011年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既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兴衰,是城市经济的摇篮,市场经济的温床;关系到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制约着地方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跨越式发展是落后地区赶超先进行列的重要方式,是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县域工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就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大跨越、大突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面临外部和内部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立足实际,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真正实现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这对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探讨山东省东明县工业跨越式发展为重点,力求对推进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有所贡献。本论文以“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为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跨越式发展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找出了阻碍县域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入分析了其成因,并从国内外部分国家和县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认为欠发达地区县域应充分利用现有区位、环境、资源、人力等优势,立足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定位,抓好区域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集群效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努力推动县域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所研究课题普遍性、针对性、现实性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希望能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的跨越发展有所裨益。
徐丽华[6]2007年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条件分析与政策取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地区差距日趋拉大,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也十分突出。特色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差距的一个新思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它的发展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低度化的经济发展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它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论文运用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基本原理,首先对欠发达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条件进行分析,然后构建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政策体系,并对昆明市北部五县区进行实证研究,把欠发达地区特色经济的理论运用于实践。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特色经济的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得到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并辨别了一组与特色经济论题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特色经济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特色经济的内涵、影响因素、特色经济与产业结构、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叁部分,欠发达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几个方面分析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和劣势。第四部分,构建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政策体系。首先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政治等方面明确提出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标。最后从特色环境的营造、特色产业的培育、特色市场的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人才的培养几个方面构建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政策体系。第五部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昆明市北部五县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条件,然后以特色产业的特征为依据,构建识别特色产业的指标体系,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出昆明市北部五县区的特色产业,最后提出昆明市北部五县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及发展路径。第六部分,结论部分。对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简要概括。
袁宗建[7]2007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城市经济实力大增,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现代化进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占人口2/3以上的广大县域和农村。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县域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周边涌现出了大量的经济强县(市),但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山区及老区,县域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这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拉大了地区差别,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布局,不利于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十分紧迫。在我国地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引资、融资困难等不利因素。但是,中央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良好政策和东部发达省份内部的帮扶,使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东部地区的资本和产业转移,也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只要欠发达地区能充分发挥地域辽阔,农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等优势,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加强资本运作,加快城市化进程,实施工业强县、民营经济兴县战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行集约化经营,努力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能逐步赶上全国的发展步伐。
王正兴[8]2007年在《发展盐城县域经济研究》文中提出县级区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行政地域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要推动盐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盐城县域经济,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定适合县域发展的政策。本文以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为出发点,围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原则,通过对县域经济特征及县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经济学中相关经济发展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从盐城市域经济的角度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以盐城县域经济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为出发点,以全市的10县(市)区为研究范围,采取与周边城市小康社会资料对比研究、调查统计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盐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通过对盐城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主导县域经济发展各种因素研究,提出盐城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解决“叁农”入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以发展壮大县域支柱产业为抓手,强势发展盐城县域经济;叁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盐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四是以大力发展“叁大经济”为突破口,促进盐城县域经济全面升级;五是以积极改善县域环境,为盐城县域经济创造现实条件。通过盐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盐城县域经济将会飞跃发展,2010年小康社会也一定能实现。
余鹏远[9]2011年在《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和乡村的不均衡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政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党的十六大为此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要求把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协调推进。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重点。欠发达地区无疑是城乡统筹的重点和难点。面对各种问题和障碍,作为城市和乡村发展均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如何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受地区资源、环境、经济、文化、人口、制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基础差,政府支持不足等原因,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有着其特殊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叁方面:一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二是小城镇建设、城市化水平偏低;叁是推动改革的资源和手段欠缺。丽水市作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与其他欠发达地区相同的困难,也有许多自身独有的困难。丽水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过高,劳动力素质不高;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未消除,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总体上表现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动力不足,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该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为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推动城乡统筹的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立足制度创新,强化农村社会保障。本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基础研究,介绍相关概念与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现有评价方法研究及模型评价,并分析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特殊性;第叁部分是丽水市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分析,主要从基础设施、经济、人口、制度四个方面来介绍;第四部分是丽水市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设计丽水市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应模型,用于上述四方面对城乡统筹影响程度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第五部分是丽水市城乡统筹发展对策研究,从基础设施、经济、人口、制度四方面,试图提出可操作的针对性强的城乡统筹发展对策措施;最后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袁泉[10]2007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本项研究以淮安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淮安的发展路径。淮安是苏北的中心城市,经济状况在苏北具有代表性,探索淮安的发展路径,实际上就是研究类似于苏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淮安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加快淮安发展进程,尽快缩小与苏南、苏中的发展差距。本文从淮安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开始:对省域范围(整个江苏省)、区际范围(苏南、苏中、苏北)、区域范围(苏北)和淮安自身四个层次分析淮安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行分析,说明目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对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笔者从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宝贵的旅游资源、淮安的经济和城市化潜力、人力资源优势、淮安“洼地”优势和淮安市区位和交通优势五个方面分析了淮安的比较优势因素。根据前叁章的研究,笔者提出了本文的结论:淮安市的工业化战略、园区发展战略。为了实现淮安经济的跳跃式发展,笔者又提出对淮安进行财政补贴和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来加速淮安的发展。促进资本布局调整和帮助淮安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都对淮安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取决于投资的增长速度,无论是走内涵发展道路,还是外延发展道路,都需要投入,要想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就要有超常规的投入。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因此,招商引资是淮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
[2].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的研究[D]. 黄晓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研究[D]. 刘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4].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余建勇. 湖南农业大学. 2008
[5]. 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D]. 文玉生.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6]. 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条件分析与政策取向[D]. 徐丽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7].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袁宗建.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8]. 发展盐城县域经济研究[D]. 王正兴.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9].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余鹏远.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10].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D]. 袁泉.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县域经济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经济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