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与优化论文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与优化论文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与优化

黄 昕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摘 要] 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各学段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前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中暴露出培养理念不清、模式固化、实践性不强、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等多方面问题。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应从发展核心素养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注重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围绕核心素养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备核心素养的法治人才。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法学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 实践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各学段的教育都要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核心素养相较于一般素养,其核心表现在于“关键”与“必备”,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素养。根据《意见》中提出的理念,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可见,核心素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责任担当。各学段培养核心素养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从德性教育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具备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得到良好发展。

学生自主思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教师巡视观察,展示有代表性的解答(不完整的也可以),展示的时候让学生本人自己先讲思路的依据,然后其他同学点评和补充,需要的时候教师进行追问.解题后抽象概括出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特征.

正是由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更好地表明了教育的本质、学习的价值,发展核心素养成了各学段教育的基本理念。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无疑也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备核心素养的专业法治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反思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晰核心素养体系在法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具备核心素养的法治人才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是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

法学作为人文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法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规范社会交往中人们的行为,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解决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建设法治社会。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培养宪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2]的要求。这一要求表明德法兼修已成为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法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品德法治理念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还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在不断实践中掌握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法律纠纷等职业技能素养,最终应用于实际生活,服务法治社会建设,传承法治文明。因此,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法治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必不可少。

1.法治人才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与社会责任意识

核心素养体系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责任担当,要求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这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法律是道德底线,是人性的低保,法治人才肩负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平正义的重任。法治人才作为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有着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使命,更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与社会责任意识,若缺乏相应的道德修养与责任担当,空有法律知识技能,有可能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关注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尤为重要。

2.法治人才需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虽已逐步形成,但“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并不清晰,片面地将“以学生为中心”诠释为满足学生需求,追求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考试通过率,追求法律职业技能培训。一味满足学生需求的法学教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法治人才的要求,逐渐偏离了法学本科教育的本质,培养法治专业人才转变成了培养标准化、统一化、批量化的法律工匠。因此,过分迎合学生的要求,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与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学生终身发展。

3.法治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强调实践创新精神,是人的自主发展的内在要求。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法治人才不仅仅是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更是法治社会发展的“工程师”。法治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法律认知能力,更需要具备分析和阐明抽象概念的能力,分析事实、认定法律问题和就法律问题构建有效和中肯的论证能力[3],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善于思考、不断实践、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可以逐步形成法律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够发现、分析法律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行评价;不断实践可以巩固所学,将思考落到实处,验证、实现思考的价值。通过不断实践,可以逐步掌握草拟法律文书、口头或书面论证的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职业技能素养;可以培养语言表达,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可以适应社会,对社会现象有一定敏感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敢于创新则可以开阔视野,在践行现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革新,推进法治进程。因此,法治人才的培养中,需要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即从全面发展出发,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法治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法治人才需要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形成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信仰,“德法兼修”就成了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法律职业伦理是明确法律人在法律职业中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环节。但纵观法学本科教育,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并未得到重视。有学者对我国60所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基地高校进行调研,数据表明“明确阐明法律职业伦理要求”的仅占39.02%,大多数高校对法律职业伦理的目标认识不足[5],忽视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也无法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树立法治观念,自主形成伦理观念,导致学生空有专业知识技能,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由图10分析可知,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金的浸出率增加。当超过一定的浸出时间,金的浸出曲线趋于平缓,说明反应已充分进行,考虑到试验成本,最佳浸出时间为2 h,此时金的浸出率为99.16%。

二、基于发展核心素养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反思

全国各类高校中有600余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统计,法学专业连续三年均属于就业“红牌”专业,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4]。法学本科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主要问题之一。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尚不清晰

核心素养关注人的未来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有利于应对未来发展中的各种变化,是实现终身发展的决定因素。作为法治社会建设者的法治人才需要具备对现行法律的认知、适用能力,明白法律的基础政策以及相应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法律规范无法穷尽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就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不断革新、不断完善。这就要求法治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将无法跟上法治社会的进程,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忽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由此可见,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些素养的培育是发展各项职业素养的基础,是培育正确的义利观、健全的人格、敢于担当等法治人才的前提。法学本科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增强其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法律职业技能素养。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新时代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培养德法兼修人才的内在要求,是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标准》中已将“法律职业伦理”作为法律基础核心课程的十门课程之一。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除了开设专门课程,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法律职业伦理道德观念、学习职业规范以外,还需要在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实践活动中予以体现。本科阶段仍然是学生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在系统学习法律的过程中融入法律职业伦理观念的培养,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公正司法、依法行政、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的法治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尊重权利,具有社会服务精神与法治责任意识。一方面,在理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阐明相应法理、分析案例时,注重法律的价值,强调法律职业规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形成法律信仰;另一方面,在实践环节中也需要增设公益劳动、法治宣传、公益法律服务等环节,让学生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预计需要热负荷约25MW,按供暖负荷50W/m2计算,可供暖约50万m2。在本项目系统中,选配30台污水换热器和2台热泵机组.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法学本科培养出的仍然是考试型人才,学生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中基本不懂如何发现法律问题,更谈不上妥当解决问题。当遇到某个法律问题时,学生只能凭借记忆搜寻对应的法律知识,生搬硬套,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没有掌握分析案例的结构、思路,也不能从整体上深入理解分析,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学生总体来说缺乏对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入理解,更不能把立足这些角度的思考通过适当的切入点运用到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中[6]。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主思考,归根结底是陈旧的培养模式导致的。陈旧的培养模式忽视了逻辑思维、职业技能素养的形成,忽视了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

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实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整体实践学时不得低于10周。各高校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均设置了实践环节,包括专业(毕业)实习、观摩庭审、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等,相应课时比例也达到了规定要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置发挥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学生通过相应的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对司法实务部门的实际操作流程有所了解,可以简单地了解律师诉讼及非诉业务流程,将理论知识予以应用。但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完整的,缺乏系统化的构建。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结合法治人才的需求,实践能力不仅仅包括对法律实务操作的熟识,更包含对法治社会现状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法律事实的识别、法律专业沟通、法律文献检索等能力。而仅靠几门课程、有限的学时想要达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是不现实的,也无法达到发展核心素养,符合终身发展需求的内在要求。

4.缺乏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

1.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将“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各学校法学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转变为素养的培育,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有学者曾表述过,“法学院的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能够在无须课堂教授的情况下也能依靠自身的通过法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迅速理解和运用新法律”[3]。法学本科教育应当从发展核心素养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让学生能够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法治人才。

2.树立法治责任意识,注重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影响终身发展能力的形成

今年5月22日,北京市政府召开了“全面提升首都餐饮业品质工作部署会议”。会上,副市长殷勇对“北京市深入推进阳光餐饮工程 全面提升首都餐饮业品质”做了部署动员,北京市餐饮业品质提升工作正式启动。

3.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从发展核心素养出发,要求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明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注重法律伦理教育,树立法治责任意识。在具体课程体系设置中也需要结合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予以优化。

随着培养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脱离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法治人才的培养不是要教学生“学什么”,而是要教学生“怎么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例,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状、司法实践相联系,以问题为导向,教会学生学习如何检索法律法规,检索案例,引导学生发现法律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评价,掌握分析案例的结构、思路,形成法律逻辑思维。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另外,人是一种复杂动物,既需要制度的约束,更不能缺少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要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考核制度除了要摒弃形式主义的部分,要轻形式上的“痕迹主义”,要注重实效、更接地气、更科学有效之外,还应当考虑在调动基层干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

责任心极强的嘉庆皇帝非常焦急。他坚持厉行惩贪,对贪官发现一个,撤换一个,绝不手软。从嘉庆七年到嘉庆十年,大大小小的贪官,又查出了几十个。可是腐败的势头,仍然没有丝毫减弱。各地基层政府的财政亏空仍然越来越多。

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集中实践环节为主、课内实践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深入校企合作,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践资源,鼓励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逐步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以及法律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从感知到理解到熟识再到应用最后到创新的实践体系。

(2) TBM施工时,通过调整型钢拱架的间距、增加钢筋排和钢板,来增加支护强度,并采用超前喷混对岩面进行封闭。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根据年级设置不同的集中实践环节,比如针对新生设置观摩庭审课程,让学生了解、感知法律;在基础课程教授完毕后,设置模拟法庭、合同洽谈、法律文书等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加相关实务操作技能;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可设置法律援助、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课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设置部分实践学时,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案例模拟对抗等形式,更有效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深入与实务部门的合作,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模式,合理利用实践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质量。“走出去”,院校可以与当地法律实务部门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将学生派往实务部门实习实践,长期合作有利于了解学生实习动态,保证实习实践效果,也有利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灵活安排实习。“引进来”,院校可以将实务部门引入校园,引入“双师型”人才,邀请法官、律师等实务人才进入大学校园开设课程或讲座,可以将真实庭审引入校园,借助实践资源收集授课素材、案例等。此外,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校外如法律辩论、法律演讲、模拟法庭、模拟仲裁等学科竞赛,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开阔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对于故障码“B116854 转向角传感器,无基本设置主动/静态”,说明需要对转向角传感器进行基本设置,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3)增设选修课组,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法治人才有必要具备社会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其他领域基础知识,特别是经济、社会领域的基本知识。在此方面,可以与其他院系合作,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的方式,增设促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相关课程,如社交礼仪、演讲口才等课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设拓展知识的其他领域基础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其更好地服务社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法学本科教育仅是法治人才成长的起点,发展核心素养即是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发展。因此,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通过跟踪学生的发展动态,建立学生专业培养档案,跟踪考察,了解学生在毕业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动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并进行总结,为本科人才培养积累经验。

试验地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刘家塬村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试验地海拔670米,地势平整,土壤肥力均匀,灌溉条件方便,交通便利,前茬休闲,属中高产土地。9月下旬结合整地人工均匀撒施毒饵(辛硫磷拌麦麸)15公斤/亩,用于防治地下害虫。随机耕每亩机施尿素、磷酸二铵各20公斤做底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3-30)[2019-06-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17)[2019-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9/s6550/201810/t20181017_351892.html.

[3]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律教育[J].清华法学,2006(3):110-140.

[4]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EB/OL].(2019-06-13)[2019-06-20].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613/c1053-31134703.html.

[5]刘坤轮.“学训一体”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政法论坛,2019(2):30-37.

[6]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2):285-318.

[收稿日期] 2019-07-21

[作者简介] 黄 昕,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9)05-0062-04

(责任编辑 师 语)

标签:;  ;  ;  ;  ;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与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