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口加工区与大陆保税区功能转型比较_自由贸易区论文

台湾出口加工区与大陆保税区功能转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加工区论文,台湾论文,保税区论文,大陆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自由贸易区类型及功能设定

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分类,包括贸易型、出口加工型以及贸工混合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类型

比较优势

功能定位管理体制 典型地区

自由港

靠近世界主要航道 转口贸易 企业经营自由、货物流动自由、人员进出自

由、货币兑换自由和投资自由 新加坡、香港特区

枢纽港

靠近主要市场 货物集散大进大出 极高效率报关、通关、查验的海关监管体制 汉堡、不来梅、鹿特丹

出口加工区

廉价劳动力资源出口加工 政府支持型 韩国、台湾地区

边境自由区

靠近美国 出口加工 政府支持型 马魁拉多拉

内地自由区

丰富的自然资源进口替代 高度自治为特色的一元化管理体制,高效便

捷的行政效率马瑙斯自由贸易区

1.新加坡、吉布提等国家和香港特区市场容量狭小,但具有扼世界主要航道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因此它们选择转口贸易为主要的自由贸易形式,同时也就选择了自由港作为目标模式。

2.汉堡、不莱梅、鹿特丹等港口城市背枕欧盟的巨大市场,作为连接欧盟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枢纽,它们定位于货物集散、大进大出的物流分拨功能。

3.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和台湾地区,抓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产业调整的机遇,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它们的自由贸易区表现为出口加工区,辅之以国际贸易、储运服务功能。

4.墨西哥北部边境根据自己靠近美国的有利条件,设立了马魁拉多拉边境自由工业区,把主要功能定位为对美出口加工基地,吸引来自国内和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企业,其产品约有80%出口到美国和其它地方。

5.巴西亚马逊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1957年起,巴政府开始建设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其功能主要是开发资源、实现进口替代、加速地区工业化、振兴民族经济这样的全局性战略目标[1]。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多样性是由各国各地区情况的多样性决定的。一般来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以出口加工型为多;在沿海港口及交通要冲的国家和地区则以转口港居多;对于大国来说,既可以发展多功能自由贸易区,又可以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模式。就各国实践效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设定是根据区位条件和进出口贸易的流量以及建区的目的而确定的,并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和拓展,这个过程一般称之为“转型”。

二、中国大陆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演变

中国大陆保税区的功能划分,按“天津会议”的设定,包括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实际上,它是根据其时其地环境状况的改变而不断地演变的,某些不合时宜的功能将会弱化,新功能则会不断得到开发。总的来说,我国保税区功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保税区成立(1987)至天津会议(1994)之前。这个阶段我国大陆已经成立了15个保税区,从总体上看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没有统一的功能定位。深圳沙头角保税区确定的初始功能为“充分利用沙头角区紧靠口岸的优越条件,抓住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利时机,进一步发展对外加工装配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深圳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深府[1987]493号);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则定位为:“主要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港口、仓储、出口加工以及金融服务等业务”(《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办法》第3条)。在实际操作中,截止到1994年底,经批准进入各保税区的外商投资项目中,国际贸易占80%,除沙头角保税区以外,出口加工功能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阶段保税区功能以国际贸易为主。

2.功能拓展阶段:天津会议至1998年珠海保税区建成。在这个阶段关于我国大陆保税区功能定位问题有了一个统一的、权威的界定,保税区建设全面启动。1994年6月,“天津会议”明确提出了保税区的三大功能——出口加工、国际贸易和保税仓储,并鲜明地提出首先充分发挥其出口加工功能,以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尤其是1997年区外企业进口设备不免关税,使保税区赢得了出口加工大发展的良好时机,出口加工功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个阶段保税区功能开发呈现国际贸易和出口加工并举的局面。

3.多元化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针对亚洲金融风波造成的出口需求下降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顺利推进,保税区的功能开发呈多元化发展,先后出现了物流分拨与高科技加工等全新功能。至1999年底,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完成出口力工工业产值129.82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占43.2%,并形成了信息产业群,英特尔、夏普、罗克韦尔、IBM、朗讯、飞利浦等跨国公司的总投资已逾5亿美元。区内已有仓储项目330多个,分拨企业50多家,仓储面积74万多平方米,商品分拨销售74.5亿元,分拨范围不仅局限于国内,也伸展到了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分拨中心的形成已渐成气候。广东的保税区也已形成了以计算机、电子产品、玩具、黄金珠宝加工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群,其中沙头角保税区自1994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1999年工业产值达12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85%以上。厦门保税区的物流业也呈现跳跃式发展,2002年仓储面积10万平方米,仓储物流进出口额达10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的65%[2]。

根据自由贸易区功能开发的规律,我国大陆保税区的功能不会平衡发展,各保税区根据自己的特点有侧重地开发部分或全部功能。从实践看,各保税区的功能开发确实存在差异,如表2(见上页)。

表2 保税区类型功能功划分(2002)

保税区名称工业产值(亿元) 贸易总额(亿美元) 工贸比 功能分类

厦门 6 15.150.05 贸易型专业

天津港

22.5

23.450.12 保税区(<0.2)

福州 1.1 1.070.13

广州19.519.790.25

大连36.37

13.5 0.34

外高桥 341.28 119.320.36

深圳 392

113.820.43 综合型保税区

珠海 10 2.8 0.45 (0.2 ~1.0)

宁波26.2 6.160.53

青岛28.7 4.490.8

张家港 79.66

10.060.99

汕头 17 1.931.10

加工型专业

海口12.8 0.0917.78 保税区(>1.0)

合计993.12 321.63

0.39

2001年合计 723.31 199.73

0.45

资料来源: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汇总资料

资料表明,我国大陆保税区的工业和贸易规模绝对量都在大幅增长,国际贸易与出口加工功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我国大陆保税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自由贸易区的某一种特定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等原因,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型”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表中可见,贸易与加工两项功能的开发不同步,工贸比重有显著下降,从2001年的0.45下降为2002年的0.39;同时加工型保税区的数量由4个减为两个,这说明保税区“转型”的基本趋势是从出口加工功能为主体转向包括贸易、加工、物流、服务业为一体的多元化功能开发方向转型。

三、台湾出口加工区转型的目标模式

1.台湾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情况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经济背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半期,台湾农业和进口代替工业迅速发展,但由于岛内市场限制,台湾当局逐步转向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目标的出口加工区。台湾在6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这种类型的出口加工区,还因为50年代末期,美国对台湾提供经济“援助”的主要方式已从赠款转向贷款,1964年美国停止向台湾提供经济“援助”,台湾面临外汇危机;6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地区的劳动力过剩,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队伍,成为台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障碍和威胁[3]。

台湾于1965年设立高雄出口加工区,其目的在于:吸引外国资本投资;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出口加工区还面临着岛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竞争日趋激烈、岛内经济失衡、需求不足、投资环境恶化的发展困境,面临着衰退的危机。1987—1989年间,台湾出口加工区厂商从254家降至239家。9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提出了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强化台湾在亚太经济中的地位,规划将出口加工区转型为支持转运中心的制造中心。

(1)台湾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的背景(见图1)

图1 台湾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的背景

(2)出口加工区的转型与升级

对于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方向在岛内形成四种方案:①稍加改进,维持现有形态。②改为特定的示范工业区。③转型为科学工业园区。④转型为自由贸易区[4]。在1995年以前,台湾当局基本上是按照第三种方案分两步操作实施。随后,在规划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中,将出口加工区定位为支持转运中心的制造中心,即利用出口加工区现有制造业的基础,在发展制造中心的同时,提供进出口货品仓储、转运及进行提高附加值作业的场所,作为转运中心的腹地,提高其中转运中心功能。台湾当局决定设置仓储转运专区,推动出口加工区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科技产业制造研究中心及仓储发货服务业的转运中心,并朝自由贸易区(经贸营运特区)方向发展。

(3)出口加工区转型的功能调整与管理体制的创新

第一、目标调整。调整后的新目标已不局限于工业制造业,除继续促进产业投资外,扩大及发展仓储、转运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而成为国际市场的中继站,这也是出口加工区今后的经营目标。如图2所示:

图2 出口加工区整体目标的调整

亚太营运中心是从原来出口加工中心基础上拓展出来的,其功能涵盖制造中心、海运转运中心、航空转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媒体中心六大部分。台湾“仓储转运关联产业”指标增长8倍,表明这种转型的本质就在于由单一的出口加工功能扩展为出口加工、仓储转运关联产业和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其中“仓储转运关联产业”得到了重点开发。

表3 转型后出口加工区的具体目标

项目 1995 2000 2005

土地面积 三区192公顷

三区683公顷

三区683公顷

产值(亿美元)

70225

837.5

综合性制造业 0175

437.5

仓储转运关联产业 0 50400

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比例 87∶1390∶10 92∶8

每公顷土地产值(美元) 4800万 1亿

2亿

每员工产值(万美元) 12.7

2026

技术及管理人员占受雇员工比例 283235

研发经费占营业额比例 4.885 6

第二、功能调整。出口加工区除拥有制造贸易咨询服务业,引用综合型高附加值制造业外,并将研究发展及技术服务业纳入,以加快产业升级。此外,增加仓储、运输、金融、拆装组合、验证、标签、包装等整合性加工功能,预期转型后的出口加工区不仅可以提高区内产品附加值,而且可以带动临近地区的发展。如图3所示:

图3 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架构

第三、管理(营运)模式创新。为了配合亚太营运计划,把出口加工区转型和升级为亚太营运中心的制造中心,台湾高雄出口加工区也对其管理营运模式加以调整,进行体制上的创新,分别从整体营运模式、事业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入手,调整管理目标,调整和创新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的功能开发的要求,见图4。

图4 整体营运模式

四、台湾经验对大陆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启示

台湾的出口加工区与大陆保税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两者的建立拥有共同的基础,如缺乏资本、资源、技术等要素,拥有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大军,都抓住了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历史机遇等;两者都以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了出口加工功能,并且在发展后期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劳动力成本上涨,竞争加剧,产业空洞化等;两者的功能开发目标都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开发符合当代全球经济融合大趋势的新功能。因此台湾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对大陆保税区物流功能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5 监管模式

国际物流是从保税仓储这个初始功能上,结合了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与信息化的趋势而成长起来的。2002年12月,吴仪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指出:“保持保税区的管理体制大框架不变,发展不好的要撤销,管理得好的新发展只用于物流方面,加工贸易方面则批到出口加工区。”由于保税区不对国外货物征收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于卖主来讲,可以一次储存多次分拨;对于买主来讲,可以一次定购多次提货,这样就把原来由生产国或输出地储存的货品搬到保税区代理仓储,大大缩短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距离,加快了流动资金周转,极大地提高了贸易的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融“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被称为支撑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就以上数据对比来看,台湾出口加工区与大陆保税区的物流产业都出现了比加工功能更快的增长速度。

从政策层面上来看,保税区在发展物流产业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1)便利的海关服务,保税区内设有专门海关机构;(2)货物进出自由,保税区与境外地区之间货物可自由往来,不受贸易壁垒的限制;(3)货物存储不受期限限制;(4)大陆保税区的货物仓储成本比香港、新加坡等周边地区低廉得多[6]。这些优势在中国入世第一年明显的表现在汽车贸易上,2002年1月1日中国政府大幅度削减汽车关税,总体下降了30个百分点,随即进口汽车纷至沓来,但由于配额只增至80亿美元,所以绝大多数汽车不能马上进入国内市场。资料显示,2002年1-7月份保税区囤积的进口车总数平均为1.2万辆,12月达1.5万辆,连创历史新高。可见进口车主要以保税的形式暂时存放在各保税区中,如获得配额便逐批小量次地进入国内市场,否则即以过境贸易形式再转往香港、中亚寻找新的市场。这表明保税区已成功扮演了亚洲汽车贸易临时集散中心的角色。可见,利用保税区的特殊条件及货物运作体制,逐步把原来的保税仓储功能开发为集货物存储、展示、集散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是继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之后保税区演变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大陆保税区已经具备在原来功能的基础上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向多个功能中心转型的条件。转型后的保税区功能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就整体而言,我国大陆保税区不可能成为欧洲式的货物集散中心,或者纯粹的出口加工中心,更不可能发展成香港、科隆那样的纯粹的贸易中转站。其功能开发的基本方向是:突出现代物流,优化出口加工,发展一般贸易,发展为“金字塔”型的功能体系。如图6:

图6 中国大陆保税区转型的功能定位

其二,就单个保税区而言,已经走出了以天津会议为导向的全国统一功能开发模式,转向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功能开发,逐渐形成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或国际贸易型、出口加工型和物流配送型及其它类型的专业自由贸易区。按照这一方案,未来中国大陆自由贸易区的功能目标模式将会是一个综合型与专业型保税区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体系,如图7所示。

图7 中国大陆未来自由贸易区功能转型目标模式

标签:;  ;  ;  

台湾出口加工区与大陆保税区功能转型比较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