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认识和把握人的客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问题_本质与现象论文

论全面认识和把握人的客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问题_本质与现象论文

论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对象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化,首先必须既注重实践的结果,又注重实践的过程。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出人的对象化,但由于不懂或脱离社会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人的对象化。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对象化。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 人在生产中“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才产生了人的对象化。人通过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 实践活动的结果作为人的作品,体现着人的需要和目的,凝聚着人的智慧、力量和劳动,现实地复现着人自身,因而,它就是人的对象化。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理想变为现实的活动和过程,是表现和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也是人的对象化过程。人的对象化,实质是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外化、观念的物化,赋予对象以人的特性,从而使对象能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把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看成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3]这是对人的对象化的最好注释。

人在实践中实现的自身对象化集中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结果即人的作品上,因而人们首先注重从实践结果来理解人的对象化,是正确的;然而,局限于实践的结果而忽视实践的过程,是对人的对象化的一种片面理解。

首先,实践结果是实践过程的总结与结晶,结果依赖于过程,并以静的属性表现着动的过程;没有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就没有人在实践结果上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谈到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关系时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4] 劳动作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运用、支出和发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的对象化的生动体现。“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劳动者纺纱,产品就是纺成品。”[5]他强调:“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6]可见,人在实践中体现的对象化,表现在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在活动结果上,既以动的形式表现,也以静的形式表现,且后者是前者的总结。

其次,人在实践过程中以动的形式表现出的自身对象化又有自身特点。

马克思说:“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7]然而, 劳动及其一切实践活动从来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劳动的实现,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运用、支出和发挥,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条件,并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在社会实践中,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和品质不只表现在处理主体和客体、人与物的关系中,而且也在伴随着实践活动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即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鲜明地表现出来;人的对象化既体现在实践的对象上,即人的作品上,又表现在实践过程中伴随的社会交往和形成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人的对象化的特殊形态时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8]因此, 我们不能忽视或无视同劳动产品密切相关而又有自身特定内容的实践过程中的人的对象化。

再次,实践以一定的工具为中介;不同工具的使用,是人的不同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因而也体现着不同的人的对象化。

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工具是人制造的,是劳动的产物,是智力的物化,是人的作品,也是人体即四肢和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的延伸,也是人的对象化。人正是靠工具的革新、创造和发明,不断加深和扩大着改造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使人类文明飞跃发展。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9]可见, 实践过程中以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使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与确证,是人的对象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另一个生动体现,而且同实践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是密切联系着的。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劳动资料已由最初的简单的工具发展到由生产工具、动力与能源和自动化控制、信息传递等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在实践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重要,对实践结果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因而,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劳动资料的掌握与运用而表现出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有着更为鲜明而突出的地位。

最后,人的需要体现在实践的结果上,也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中。

投身实践本身是人的内在需要: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力量;人需要通过实践来表现自己与确证自己;人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超越自己,发展自己;人需要通过实践实现自己,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可见,实践不只是创造了人化的自然,满足着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且它具有人获得自己,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和实现自己的功能,满足着人的自身的需要。在未来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指出,只有以发展人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即“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类实践,也才有自由王国。忽视或无视这一点,就会把劳动、实践“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变成“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10]满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化,必须既注重客体的人化,又注意人的自然的人化,注意主体自身的对象化。

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首要和直接的目的,是改造客体,使客体主体化,赋予客体以主体的特性,以满足人的需要。然而,实践是既改造客体又改造主体具有双重改造功能的感性活动,它在使自然人化过程中,既使身外的自然人化,也使自身人化。马克思说:“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1]“身外的自然”的人化和“自身的自然”的人化,是由人的劳动而引起的“自然人化”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实践的结果,是人的对象化:一体现在客体上,二体现在主体自身。只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无疑是忽视或否认了实践对主体自身的作用。

首先,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自身自然的人化,才能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与飞跃,获得人的规定性。从人类的起源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过程,是获得人规定性的过程,也是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从人的成长过程看,每个人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与活动中,获得人的规定性,实现着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印度狼孩表明,人来到世上,如果脱离了社会,没有后天的社会生活,没有自身自然的人化,那就不能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飞跃,不能获得人的规定性,人就不成其为人。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12]可见,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自身对象化,既使客体、身外的自然人化,又使主体自身自然人化。“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13]对象是人生产出来的,是人的作品,是人的对象化,主体也是人生产出来的,人也是人的作品,是自身的对象化。

其次,人在实践中改造着客体的同时不断地改造着主体自身,也即是主体不断地被自身对象化。马克思指出,生产不仅造成人的发展的客观条件和手段,“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4]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也是自身被改造的过程,自身被对象化的过程。人在实践中改造自己存在着自觉程度的差别:一是在自觉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不自觉地改造了自己,人只是把改造自然和社会作为预期的目的,而自身被改造只是意外的收获与副产品;二是为了自觉地改造自己而投身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去,人把改造自己作为预期的目的,而把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作为改造自己的途径与手段;三是自觉地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同时自觉地改造自己。尽管自觉程度不同,但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的自我改造,都是自身的对象化。

再次,人在以自身为改造对象的自我斗争中,双重地(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体现着自身的对象化。

人必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自觉地改造自己;人对自身的改造又决不能局限于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科学实验,除此之外,人还在自我斗争中有效地实现着自我改造。人通过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自觉地改造自然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又通过诸如生活实践、医疗活动、体育活动、教育、艺术活动等自我斗争,自觉地改造自身,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因此,人既在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各种能动的自由和自觉的力量,而且也在同自身的关系中表现出自身的本质力量。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战胜自己,把握自己,是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一个重要体现。人通过实践,改造着自然和社会,也塑造着自身;人的需要、目的、观念和智慧、力量和劳动,既凝聚和体现在被改造的自然物和社会上,又凝聚和体现在自身。人也是人的作品,人的对象化,这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

可见,人的对象化作为一个关系范畴,不仅涉及到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也涉及到人与自身的关系。我们必须如实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三者对象性关系中,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在实践中实现的自身的对象化。

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化,必须既看到对象化在物质上,又看到对象化在精神中;把人的对象化仅仅局限于实践活动的感性的物质成果上,是一种片面性。

马克思指出,人不仅在他们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而且还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自己。“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5]

首先,感觉和思维,是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特殊方式。“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16]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17]人没有特定的本质力量,就不能建立特定的对象性关系,并占有对象。现实的任何一种对象性关系的建立,都是以人的本质力量包括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劳动能力为条件的,因而,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18]人占有对象,是人的现实性的实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实现,也是在对象中肯定自己。你看到了高空的飞机,这正是对你良好视力的肯定。“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9]人通过思维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其成果是科学;人通过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其成果是艺术,不同的感觉和思维肯定着人的不同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独特形式。

其次,人在物质上的对象化依赖于自身的精神上的对象化,前者是后者的物化与体现。

人的物质生活需要靠自己生产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然而,人的物质生产本身依赖于人的精神生产,因为人对对象的改造与利用要以人对对象和自身的认识为条件:人只有既认识了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又科学地把握了自身的需要和规律,才能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即生产出既满足自身需要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物质产品。可见,人在实践活动的物质成果上的对象化要以人在意识关系中的对象化为前提,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物化和体现。人首先是在感觉和思维中,或者说通过感觉和思维在对象世界中确证自己和肯定自己,然后,才可能通过实践在他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确证和表现自己。人通过思维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愈多,即愈多地认识和占有对象,人就能生产出更丰富的物质产品,人在物质产品上的对象化程度愈高。

再次,人的精神产品还满足着人的精神需要,他又是人的精神需求的对象化。

人的精神需求、物质生活同自身的物质需求、物质生活是相互联系着的,然而又有各自特定的内容,二者不能互相代替。正如人类物质文明依赖于精神文明但又不能以精神文明代替物质文明一样,精神文明依赖于物质文明但又不能以物质文明代替精神文明。人需要物质食粮又需要精神食粮。一个人成长、发展包括他的富有与幸福,不是单以他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为尺度的。人要发展自身的肉体,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发展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而健康的精神生活,因而,靠自身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创造出一个人化的自然界,一个凝聚着人的智慧、力量和劳动,体现着人的需要、意志、激情、欲望的对象世界:它是色彩斑烂的物质世界,又是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一切精神产品,是客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它既是自然、社会和人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不同程度的反映,又是人的智慧、力量和情感的体现,凝聚着人的劳动,并反映着人的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表现自己的需要。

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必须既看到同化,又看到异化;只看到实践的积极、肯定方面和正面效应,而无视或忽视它的消极、否定方面和负面效应,也是一种片面性。

实践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而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具有鲜明社会历史性和辩证性,因而人的对象化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辩证性。它表现在实践及其人的对象化是发展的,而且对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实践的积极方面和正面效应,是对人自身的肯定,即是同化;实践的消极方面和负面效应,则是对人自身的否定,即是异化。实践对人而言,具有肯定自身和否定自身的二重意义。

首先,在私有制社会里,异化现象是个普遍现象。马克思在他的《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的异化即人的对象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作了精辟的分析。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劳动的结果,不是占有对象而是丧失对象且被对象奴役,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反而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二是劳动自身的异化:劳动原是人获得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和满足自己的活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而它却变成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活动,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从而把“第一需要”变成了“谋生手段”和沉重的负担。三是人的异化即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是人区别动物的类本质和类生活,而异化劳动是“一种不自由的活动”[20],从而使人失去自己的类本质和类生活,而且把它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把人从人类中异化出去。四是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幸福的关系变成了“他人就是地狱”,“人对人是狼”的互相敌对、根本冲突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私有制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无产阶级革命正是为了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21]也即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2]

其次,异化不会随着私有制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只是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罢了。因为,造成异化的原因,有社会根源,也有认识根源。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3]如果把对对象的占有变成丧失是一种异化,那这种情况也是异化的表现,是由于人们违背客观规律而造成的。即使在未来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人作了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仍然还有不自由的一面。主体同客体、主观同客观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在人面前始终存在一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因而,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在实现自身对象化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异化的一面,只是异化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

再次,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可以在实践及其发展中不断得到解决。正象人类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一样,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也是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承认异化,正是为了科学地分析产生异化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解决异化。“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24]因而,只有通过实践及其发展来解决异化。

注释:

[1][2][3][4][6][7][8][10][12][15][16][17][18][19][20] [21][22][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97、127、91、 93、91、93、94、126、169、125、126、124、125、93、120、123、99页。

[5][9][11]《资本论》,第1卷,第205、204、20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4页。

[2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8页。

标签:;  ;  

论全面认识和把握人的客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问题_本质与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