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经济周期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周期影响商业银行的机制
(一)银行放贷行为具有顺周期性
在经济周期中,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部分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刺激变化引起的(关涛,2006)。在经济上行期,银行增加信贷供给,由于对融资项目预期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以及其他收入补偿能力的过于乐观,使得一些风险较大、收益相对较小的项目也能获得融资,这些贷款往往会造成经济衰退时期的风险暴露和贷款损失的增加(孙天琦,2008)。
银行风险偏好的增加同样也反映在贷款价格的变化上。在经济高涨时期,银行通过降低贷款价格来维持或增加市场份额,导致银行在经济上升时期放宽了贷款条件,贷款风险溢价减少和抵押评估不严格使客户平均质量下降,导致经济衰退时期的信贷紧缩(Herring 1999,Carey 2000)。此外,经济衰退会给银行带来降低贷款标准的刺激,短视的银行管理者会制定出一些信用政策以满足需求方的条件(Rajan,1994)。当银行的索取权受损时,银行就会有更大的投机冲动,这种效应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变得更加强烈,银行的风险程度将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出现。于是,这种风险刺激因素将会导致放贷周期和银行风险之间出现关联性波动(Hellmannetal,2000)。
(二)经济周期从四个方面影响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违约和未来违约可能性的增加,导致金融交易的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可能性减小,包括违约风险、敞口风险、追偿风险和信用质量迁移风险四个主要方面(李悦,2006)。
1.违约率一般与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多数研究均表明违约率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即在经济下行阶段,违约率会增加(Merton 1974),Fridson,Garman and Wu(1997),Campell and Cochrane(1999),Gersbach and Lipponer(2000))。而最具投机风险的一组违约概率对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动最敏感,即对于低质量的企业,违约率的相关系数最高(Crouhy,Galai,2000)。实证数据表明,美国GDP增长降低1个百分点,不良资产率一般上升0.3个百分点,而亚洲国家GDP减速1%,不良资产率上升0.7%(Mark,2001)。
2.经济衰退将增加企业违约敞开。当经济衰退时,企业预期资金供应趋紧、资金成本上升,企业会增加信用敞口,特别是贷款承诺,其受经济周期的影响非常明显。在经济衰退期,信用趋紧,企业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支用贷款承诺的可能性和比例都会增加。Asarnow and Marker(1995)实证研究表明,当企业违约时,贷款承诺的支用率显著增大,且对违约前具有较好信用质量的企业影响尤其大。
3.经济下滑导致违约损失扩大。当经济衰退时,债务人和担保人的违约概率都会上升,从而增加追偿风险。经济衰退也会导致资产交易市场的供过于求,从而增加追偿风险。Frye(2000)的研究表明,在经济衰退期的回收率大约要低于经济扩张时的1/3。Til Schuermann(2003)的研究发现商业周期对回收率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Altman and Kishore(1996)发现回收率是随时间变化的。
表1 商业周期与回收率%
均值
标准差 下四分点
中位值 上四分点 样本数 衰退期
27.8525.67
8.00 20.00
40.00 322
扩张期 43.10
27.1121.00 38.56 63.00
1300全部
40.07 27.50
17.2534.50 61.37 1622
资料来源:穆迪,1970~2002年第2季度报告。
4.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信用质量迁移。Nickelletal(2000)研究考察了宏观经济对信用等级转移的影响,他将经济状况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形:峰位、正常及谷底,研究发现高等级债券有较高的等级稳定性,同时不易于降级;等级下降的百分比在经济周期谷底要高于峰位;与投资级债券相比,投机级债券的违约概率对经济周期更为敏感。
(三)资本、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
Lea Zicchino(2005)表示,如果对银行的资本要求不随借款者的风险状况调整,在受到正面的宏观经济冲击时,为了满足增加的信贷需求,银行资本必须增加;但是当资产风险权重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银行资本就不需要增加来支持扩张其信贷供给。麦克唐纳(2007)指出,对于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来说,贷款损失拨备及核销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透明度是导致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贷款损失拨备计提不足是导致银行破产和财务损失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与资本要求相比,对拨备要求进行估算效率更高。J.A.Bikker and P.A.J.Metzemaker(2002)、Luclaeven Giovanni and Majnoni(2003)等人的相关实证分析也表明,银行出于“利润平滑”或“风险评估能力”等原因可能在经济上升阶段推迟或减少拨备的提取,从而使得风险拨备不足以覆盖经济衰退时期的信贷损失。Michele Cavallo and Giovanni Majnoni(2002)通过对G-10国家和非G-10国家的实证研究也发现,G-10国家贷款损失拨备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当银行盈利能力较高时,将会增加拨备的提取。
(四)银行的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在经济高涨期,银行收益通常会增加;而在经济萧条期,银行的收益会下跌。这主要是由于:(1)在经济高涨期,工商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偿付能力高;(2)银行对客户的经济前景乐观,客户信用评级高,从而提取较少的贷款损失拨备(从长期看甚至可能低于合理水平),银行的利润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从而导致较高的利润分配;(3)投资旺盛,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贷款利率水平较高,银行利息收入增加;(4)各种交易活跃,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相反,在经济萧条期,客户财务状况恶化,偿付能力下降,银行将面临贷款损失的突然增加,资本受到侵蚀,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并引发严格的信贷评审和信贷紧缩活动。美国1995年以来的数据显示,贷款与经济增长基本呈同周期变化,相关系数为0.57,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利息收入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非利息收入增长率下降1.65个百分点。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银行业的资本收益率下降2.4个百分点。图1反映了经济周期对银行业影响的基本机制。
图1 经济周期影响银行业的基本机制
二、国际银行业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经验
任何银行的经营都会受经济周期波动风险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银行业在应对经济周期下行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保证财务的稳健性、调整业务结构以及采取积极的组合风险管理。
(一)确保财务的稳健性
1.加强流动性管理。银行作为存款类金融机构,高负债经营使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衰退引发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动摇,挤兑造成破产的银行百年来数不胜数。花旗银行是少有的自1812年以来还能生存下来的银行,现款战略(ready money)是其抵御经济波动的保障性工具。1932年花旗银行管理层采用一切手段重建银行的流动能力,发放短期贷款,保持住流动性,并逐步增加现金储备,加强对海外分行运作的监控管理。1932年底现金储备达到其存款总额的1/3,1932年底现金和票据占国内净存款的比率上升到60%。通过加强流动性管理,花旗银行平稳度过了大萧条时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强化资本充足率管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香港、新加坡较好地经受了冲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经营稳健,资本充足率都在15%以上,远高于国际清算银行所定的8%的最低基准。1999年底,所有香港本地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高达18.8%,即使到2005年末,平均资本充足率仍然在15%左右。
3.优化拨备机制。美国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资产质量恶化、盈利率低下,直到1990年底其利润仍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其中部分原因是银行贷款业务中最重要的项目不动产贷款资产质量低下。但自1992年开始,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开始增加,并于1993年第1季度创下历史纪录,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商业银行采用了有效的处理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足损失准备金,使银行不良资产实际价值减少,相应损失被利润冲减。
(二)调整业务结构
1.增加非利息收入。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尽量降低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资产组合理论可以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非利息收入同传统业务收入并非完全相关,收入组合就会更加稳定。ECB(2000)的报告显示在欧盟银行市场上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之间保持着负相关,这意味着可以带来巨大的潜在分散化收益。我国台湾地区2001年开始施行《金融控股公司法》,2002年后“金控”,银行的产出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同期非“金控”,银行。2002、2003年非“金控”银行产出增长分别是负1.7%和7.1%,而“金控”银行的产出增长率分别是13.2%和13.1%。
2.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与批发业务相比,零售银行业务具有服务对象分散、单笔业务金额有限、业务规模庞大的特点。同样的经营规模,零售业务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实现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零售业务的客户众多,在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时,业务的收益与经济波动关联度较低,收益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可以保持持续增长,成为银行利润的“稳定器”。
3.优化业务的地域结构。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周期不同步,通过多元化的地域业务组合,避免单一市场的经济周期波动造成重大损失,在一些国家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另一些国家经济可能增长强劲,问题国家的损失可能由其他国家获得的高收益来弥补。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以来的衰退,国内盈利空间小,因此三菱日联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弥补国内市场盈利能力的不足。2007年,三菱日联76.9%的资产在日本,却只贡献了62.5%的营业收入,而在美国和欧洲的资产分别只有10.32%和6.8%,却创造了20.32%和9.22%的收入(见图2)。
资料来源:三菱日联2007年年报。
图2 日本三菱日联2007年业务收入区域分布图
4.适当的兼并重组。对于有实力的银行而言,经济周期的谷底或危机时期是收购良机。汇丰银行的历史就是一部并购史(见表2),它较好地把握住了1950年以来的几次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并购机会,壮大自己,推进全球化。
(三)实行积极的组合风险管理
银行贷款企业所属行业状况大多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制造业、房地产业等信贷资产占比大的行业更是属于标准的周期行业。不少西方银行采用银团贷款、信用保险、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品等风险转移手段与工具,有效地对冲了行业信用风险,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近年来,法国农业信贷集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汽车等周期性行业信用风险,美洲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等也都通过综合利用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降低行业信用集中度,积极管理行业信用风险。
三、关于我国银行业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建议
(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存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利息收入在其总收入中超过80%,充足的存款对公司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贷款提供充足的保证,而且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向个人或企业提供更多种类、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吸引客户的资金流向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负债业务,特别是核心的负债业务,扩大资金来源,保证成本较低的存款的稳定性和增长性,促进对公和同业存款的持续增加;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大力发展成本相对较低的活期存款业务,尤其是成本更低的零售存款方面;通过加快贷款周转速度、盘活存量贷款的方式来增加贷款的总量,以此扩大银行的利润来源;逐步增大债券类资产的比重,适度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水平;利用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平台进行资产管理,有效调整资产结构并提高资产收益率。
(二)根据经济周期走向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信贷结构
2008~2010年宏观经济放缓的趋势已经确定,周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已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借鉴“投资时钟”的思想,将信贷的行业配置与经济周期轮动相联系,着重加强对经济周期波动敏感行业的信贷结构调整,努力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经济周期波动中风险可控、质量稳定、经营稳健。同时,考虑到政府出台的密集刺激内需政策,短期内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经济下行的趋势,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均会对行业共同起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增加了行业短期和长期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对行业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叠加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有贷款投放结构,确定公司的行业信贷政策。
(三)利用国内消费转型趋势加大零售业务发展
1.加快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与企业贷款相比,个人贷款的质量长期好于其他贷款类别,2007年,美国银行业个人贷款不良率为2.77%,其中住房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06%,均好于全部贷款6.17%的水平。一是提高住房个人贷款比重,目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比重为18.3%,而美国在1990年就达到了20.5%,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54.0%,在城市化加速、金融深化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居民住房消费需求还有巨大的空间;二是扩大消费信贷的多元化产品,减税、给特定人群加薪、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完善社保和医疗等以刺激居民消费为目的的措施将对日常消费品行业有一定的支持,从而确保了其较为稳定的盈利来源,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与相关生产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比如组建汽车金融公司,与大型商场、酒店、航空公司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等,拓展消费贷款的多元化产品。
2.把握老年化趋势,大力发展“倒按揭”业务。随着人口寿命的增加及老年人数量的增加,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达到4.2亿人,占到全部人口的25%以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人口寿命普遍延长,高龄老人增多,预计这一比例将高达35%之多。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以房养老的“倒按揭”业务。“倒按揭”的兴起,不仅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既帮助老人解决养老问题,减轻了政府负担,而且可以为银行提供多种收益方式,它为解决美国的老龄化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居民自有房产比例高,80岁以上高龄人口正在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中国自身环境和特点,借鉴国外成熟的业务模式,开发出类似的“倒按揭”业务,必将给银行自身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调整中间业务结构,弥补资本市场不利影响
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银行开展的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关联度较低的业务可以有效应对资本市场的波动,从整个中间业务收入分布来看,一般银行代理基金销售、代理投连险销售以及结构性理财产品销售收入在其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比都比较高,我国商业银行自2006年以来上述业务占比就比较低,随着资本市场低迷及受国内经济下滑影响,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银行理财、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等业务将成为中间业务的重点,应及时对现有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保持中间业务较快发展速度,避免大起大落。200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大力发展融资顾问业务,成效突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继续加大资产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代理保险产品,积极开发、代理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如信托及银行理财产品,在满足了客户对资金的需求的同时,迎合现阶段投资者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心理,使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多元化。
(五)建立基于核心业务领域的多元化业务体系
1.通过多元化经营满足客户综合需求。通过多元化业务能够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同时,通过其紧密、高效和多元的运作,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更能满足客户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并通过其完全一体化的服务,为客户“量身订制”金融产品组合,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减少客户往返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时间成本及信息搜集成本,客户只要认准一个强势金融品牌,便可实现价值最大化。
2.在核心业务基础上开展多元化。面对次贷危机,花旗、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纷纷对经营战略实施了重大调整,放弃对资本市场工具的迷信和高度依赖,摒弃高杠杆、高风险、高回报经营模式,回归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基础,服务实体经济。我国商业银行应吸取欧美商业银行的经验教训,在核心业务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突出核心业务的地位。
(六)调整信贷地区投向,实现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的有机结合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增长后劲逐渐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从2007年以来我国各个地区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出口增速的差异可以显著看到这点。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一定程度上微调以东部地区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适时地扩大对各个地区的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开拓信贷新投向,从而保持行业信贷平稳较快的增长。加大对华东地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入,重点关注华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和滨海新区建设,有选择地拓展中西部市场。
美洲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我国商业银行要完善综合营销体系,充分发挥整体联动优势,以实体银行的信誉、信用和基本功能为平台,延伸电子银行业务。发挥个人、公司、机构客户群体优势,深度开发客户资源,构建客户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多种产品交叉销售,提高产品的综合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对公和对私业务、传统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
(七)采取更加审慎的风险政策,加强风险预警和管理力度
1.采取更保守的拨备、资产质量分类方法。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应采取更保守的拨备、资产质量分类方法,通过“时点”评级方法对产品定价及资本配置,通过“完整周期”评级方法计算资本计提,加大拨备的计提水平;调整关注类贷款定义和损失类信贷资产预判标准,执行更为严格、审慎的资产质量管理标准;增加对部分信贷资产分类结果认定的局限性规定;加强贷款质量的监测分析工作,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地区、企业的贷款质量变化情况,落实退出政策、监测到户;在经济周期性调整中,要密切关注抵、质押资产价格变动。
2.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评定缓冲资本的充足性。我国的商业银行放贷具有较为明显的顺周期性,随着经济进一步下滑,较为密集的宏观政策出台后,为了进一步评估经济周期下行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通过定量分析测试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系统抗击冲击的能力,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3.信用风险计量应全面考虑经济周期因素。在经济下行周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隐性风险越来越复杂,要对已经预见的隐性风险贷款积极主动地进行压缩和退出,要对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等发展趋势进行超前研究,及时做出预测和预警,增强退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在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根据信用等级和财务指标的变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保证及时科学地退出。
标签:银行论文; 经济周期论文; 经济衰退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中国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下行论文; 违约概率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金融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