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人民现代化_现代化理论论文

体育与人民现代化_现代化理论论文

体育与人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3)01-0001-05

1 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化研究、发展研究就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并正在形成新的分支学科或边缘学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在进入现代化浪潮中在理论上的反映[1]。我国早在1933年7月《申报月刊》就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道路。但早期的中国学者没有再进行后继研究,没有形成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阶段目标,正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展开了现代化研究。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根据研究领域进行分类,经典现代化理论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理论等。虽然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1)指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2)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我国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归纳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解释后指出,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的、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转变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次现代化过程”[2]。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知识经济与现代化”一文,1999年出版《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被赋予新的涵义:其一,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即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其二,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其三,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进行的新的现代化。在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已经完成,第二次现代化正如火如荼;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因而面临双重压力。

随着人们对现代化的多角度研究,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首先应该实现人的现代化。早期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和滕尼斯(F.Tonnies)等人深入探讨了人的观念状况及其变化;韦伯用“理性”描述新教徒的特点,滕尼斯用“选择意志”概括了社会人的心理特征;后来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3](Parsons.T.)曾以“五对变项”分析了一个人的现代化程度;到了19世纪50年代“经典现代化理论”创立以后,各学科的学者对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关注和研究。斯梅尔瑟(Neil J Smelser)、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布莱克(Cyril Black)等人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为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和分析框架;以英克尔斯(Alex lnkeles)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从微观层面入手,以社会中的普通个人为研究对象,将有关现代人格特征的研究进行得最为直接、充分。

英克尔斯等人[4]通过对6个国家的人的现代化特征的比较,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现代化包括各个方面,比如民族、政治体系、经济、城市、学校、医院、服装、行为举止等,都有现代化的问题,而在各方面的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无数的证据说明,如果它的人民继续以20世纪以前的方式生活的话,一个国家就不可能进入20世纪。”一个社会的状况,归根到底决定于人口素质的特点。因此,现代化总体进程中的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受到各科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也是各国制定国家发展政策的核心问题。

2 人的现代化应该是人的全面现代化

2.1 人的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问题

人的现代化问题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时下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我国学者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内蒙古大学吴建平[5]认为:“人的现代化包括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两个方面。”邹吉君等人[6]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是素质现代化,同时离不开职业现代化和组织现代化。”华南师范大学陈向阳[7]提出:“人的全面现代化应该包括:人的素质现代化、职业现代化和组织现代化三个方面。”

(2)人的现代化与人的社会化、人的自觉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南开大学孟宪清[8]在“论人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一文中,论证了“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发展在当代的表现。理解人的现代化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了解我国社会的人的发展状况和特征。”

(3)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南京市委党校周荫祖教授[9],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诠释了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其主要观点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当代就具体化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和根本保证是人的现代化。

(4)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崔志远等人[10]探讨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的属性、对象、基本内容以及研究的着重点等问题,提出“人的现代化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在其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涉及的一切方面,都应该作为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内容。人的现代化问题有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

(5)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条件和实现途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牛昉等人[11],论证了人的现代化的艰难性与深刻性,并在文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要不断对已有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改造和创新,使其真正成为持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人的现代化的任务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与人格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对应,中国的人格现状因其经济、文化、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的不平衡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中国传统人文伦理注重对人的整体把握,注重天人关系、己群关系、人我关系等外部关系和知行关系、物欲关系、义利关系,追求中庸、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的理性和非理性方面缺乏必要的深度分析而带有整体混沌的色彩,难以在新的高度上达成新的综合。”河北师范大学代俊兰[12]提出:“人的现代化的条件主要有三点,物质文明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精神文明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政治文明是人的现代化的后盾。”在这里,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的职业的现代化,要求人知识面的宽广、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要求人的现代化。政治文明说明了组织现代化的必要性,组织现代化的直接意义就在于它导致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间接地提出了人的职业现代化和组织现代化的问题。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对比,笔者认为,人的机体和精神的发展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发展的终极体现。在当前的研究中,往往容易将人的现代化片面理解为人的素质现代化,而忽略了人的具体的、时代的、经济的、社会的属性,从而忽视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转化过程,如果不能说是折本,起码可以说这样认识人的现代化是不全面的。人的现代化研究应该避免单纯对人的素质现代化的研究,要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综合的视角,全面地看待人的现代化问题。

2.2 人的现代化应该是人的全面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作为人的发展的可以预见的目标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经典现代化理论家研究的全部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通过现代人的研究,积极培养现代性人格,最终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13]。因此,经典现代化理论不仅对现代人格进行了现象性的考察与描述,而且对现代人格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分析。

英克尔斯[14]认为,工厂制度对于现代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另外,现代学校的正规教育也是培养现代人的摇篮,说明了组织、制度和学校教育对人的现代人格形成的重要意义。此后,昆克尔提出“行为调适理论”,对英克尔斯的上述理论加以补充,突出了整个社会中的强化机制对于个体人格的影响,使个人的发展获得了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与英克尔斯和昆克尔相比,帕森斯从宏观的角度,建立了功能结构主义的理论模型,以系统论的语言对现代社会行为系统的形成做出解释,以“社会角色期待”理论解释社会制度的强化机制对社会行动系统所产生的价值内化影响。其中帕森斯所指的社会行为系统实际上是一种“集体人格”,是现代个体人格的集中体现,以此来解释社会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等)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帕森斯之后,斯梅尔瑟等人发展了“分化—整合”这一特定概念,用以描述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过程,而社会“分化—整合”带来的职业分化与身份分层,进而造成了个人思想观念与行为取向上的变化。布莱克又从历史角度出发,以较为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变化来解释社会“分化—整合”过程,更具历史感和现实性。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的现代人的理论价值在于,认识到对人的发展来说现代化的进步性就在于通过一系列制度变迁,确立个人主体意识、承认个人主体意识、承认个体经济利益、实现了对人性的一定解放[13]。

从人的本质是“经济人”、“社会人”和“理性人”的有机统一体的角度出发,我国学者陈向阳[7]提出了人的全面现代化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包括人的素质现代化、职业现代化和组织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其理论依据是,人具有4个方面的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现代化首先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精神属性独立于自然属性外,但精神属性又依存于自然属性,以自然属性为物质基础,两者密不可分,构成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从经济属性来看,人的现代化就是实现人的职业的现代化,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职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伴随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从社会属性来看,现代化社会使现代人的社会性典型表现为组织性,现代社会的人几乎无不是组织的人,因此,人的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人的组织现代化。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起点,也是终点,社会的现代化应以包括个人情感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抽去了终极关怀与情感的人,只能是附属于工业生产、进行机械运动的机器,是在工业化的旋涡中被异化了的个人。因此,人的现代化研究不仅要关注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还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现代化应该是包括素质现代化、职业现代化和组织现代化在内的人的全面现代化。

3 体育对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作用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5]我们这里讨论的体育,是内涵较广的体育。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和聚焦点,与家庭、宗教、政治、经济等传统研究领域一样,体育也是社会中最广泛的文化领域之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在人的全面现代化过程中起到对人格要素的不断改造和优化作用。

3.1 体育与人的素质现代化

(1)体育造就现代人的身体基础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加速了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脑力劳动不断增加,体力劳动逐渐下降,人类逐渐由运动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向安静状态的脑力劳动者方面转化,致使整个人口出现以脑力劳动者为典型的“肌肉饥饿”、“运动不足”等现象,文明的发展以人的本能退化为代价。此外,脑力劳动者数量扩大,现代竞争的激烈,使精神紧张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疾病。广州市最近对白领阶层的调查结果表明,9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非常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所以现代体育承担着改善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其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2)体育培养人的竞争观念

现代竞技比赛是在公正精神下体现的高竞争活动。在运动竞赛中,始终贯穿着竞争向上的精神。体育运动经历对培养人的竞争观念影响巨大,它可以使人获得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平等竞争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夫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的恭谦退让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国民性格的发展,淡化竞争、耻谈竞争的社会心理不利于现代人格的形成。因此,现代体育培养人的竞争观念,还有造就新一代民族性格的深远意义。

(3)现代体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个体社会化发展成为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与其道德认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个体道德认识又来自社会传统文明和道德教育的熏陶。现代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对人的社会化起中介转化的作用。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赛原则,本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而那些为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地进行的各种体育规则和裁判方法,更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模拟和缩影。“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原则,创造成绩受奖,违反规则受罚,这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学习过程[16]。”在体育活动的教育和熏陶下,增加了人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因此,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而言,也是一种社会适应性学习的过程。

(4)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现代体育重视参加者自身的内在需要,崇尚发挥人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可以说,体育的参与过程是人的自我完善过程。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的海克尔教授[16]在来华讲学中不止一次地谈到:“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问题,它也包括了人的思维、感官活动,它是人的整体活动,属于人的完整教育。”在竞技比赛和体育运动中,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充分尊重,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因种族、性别、财产和政治见解等不同而受到歧视。

(5)体育培养人的开放性

现代体育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其最大特点就是运动技术和方式追求最佳效用的有序进程。体育运动参与者一般总是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来选择和使用运动技术和方式。同时,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人也必然要不断创造和改造已有的运动技术和方式。因此,体育运动参与者有一个顺应新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以及新的行为方式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心理基础。此外,体育运动的科学化,使新的运动项目和新的运动技术,不断突破传统观念应运而生,也进一步促使人在体育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开放的心理品质。这恰恰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重要的心理品质。

3.2 体育与人的职业现代化

职业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职业现代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现代化。“职业的现代化不仅表现为职业形式的更新和大量新型职业的出现,还包括现代职业精神的产生。不同的现代职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征,但他们拥有共同的现代精神,这就是职业自由、职业平等和职业忠诚的主体精神。具体的说,人们从事何种职业应是自由的、可选择、可转换的;人们应具有均等的择业机会和权利;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独立、自主的,不存在依附关系,这是职业现代化的真谛[7]。”职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尤其是素质现代化的基础。

(1)竞技运动趋向于职业化,是人的价值在体育运动中的商业体现。

 一方面,优秀运动员高超运动技能的价值对人的自身价值有极大的震撼力,因而极富吸引力,构成了职业竞技运动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他们因此获得丰厚的个人收入和回报,这是人的价值在职业竞技运动中的物质体现。另一方面,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追求自身的超越和完善是个人价值在职业竞技运动中的精神体现。职业竞技运动中诸多的价值观,如公平竞争、集体荣誉、自觉参与、超越自我、出色表现、团队精神、时间效率、成功进取、承担有价值的风险等,对形成现代人的职业品质产生了直接影响,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的职业道德基础、工作的基本态度和行为的衡量准则。

(2)体育的职业化是体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与市场接轨的现实产物。

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职业现代化的产生。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水平竞技为主的职业竞技运动和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娱乐体育迅速兴起。职业竞技运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亮点。

职业竞技通过有组织的职业性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体育运动技能表演,从而使投资者在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商品以及不定期转让运动员等方面获得投资回报。现代竞技运动中可以作为产业经营的大多数项目,如足球、橄榄球、拳击、高尔夫球以及部分水上和冰上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源于英国人推崇的“户外运动”[17]。随后,逐渐传播到美国和欧亚一些国家,这在客观上为体育在全世界的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内容上的基础。目前,国际上著名的职业赛事包括:世界杯足球赛、F-1方程式汽车赛及世界拉力锦标赛、欧洲五大足球职业联赛(意甲、西甲、英超、德甲和法甲)、四大网球公开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英国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等。

职业竞技运动发展的另一方面就是,1650年在英国成立了著名的“赛马俱乐部”,开创了现代职业竞技运动的组织形式。随后,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及运行机制,很快就被英国的板球、拳击等其它运动项目效法,并进一步在欧美许多国家流行。美国人在引进英国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了现代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必不可少的“联盟体制”,为现代职业竞技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目前,美国拥有最广泛的、较为成熟的职业竞技体系,传统上有四大职业运动联盟:棒球联盟(MLB)、全国篮球协会(NBA)、全国橄榄球联盟(NFL)和全国冰球联盟(NHF),共119支职业队。近年来又涌现出一批新的职业竞技联盟,如足球联盟(MLS)、美国篮球联盟(ABL)、女子NBA及女子职业垒球协会(WPF),现在全美共有792支职业队[17]。

随着职业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为职业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赛事服务的体育经纪人(公司)、赛事推广代理人等应运而生。体育经纪公司一般负责合同谈判、赛事安排、商业推广、管理财务、为运动员策划退役后的事业、解决争议、法律支持等。代理公司主要负责代理球队经营电视转播权、门票、赞助、特许经营、市场开发、公关调研等。

目前,中国完全实行职业化的项目不多,有职业比赛的项目只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围棋,其中足球最先开始职业化探索。但足球甲A联赛和篮球CBA联赛的市场推广一直在由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运做,中国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竞技的经营理念和手段[18]。199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期正式的体育经纪人培训班。但由于我国职业竞技的发展本身不成熟,观赏性和对抗性较强的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市场基础薄弱,竞技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体育中介机构和体育经纪人行业的发展也仍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国内的竞技体育长期依赖于事业的单位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市场开发手段和市场环境都不健全,还没有为体育的市场化作好准备。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区别情况,促进有条件的福利型、事业型单位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有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的运动,要积极探索职业化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按国际通行做法进行规范的职业化运作[19]”。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发展还有待于体育市场的成熟。

3.3 体育与人的组织现代化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规则有意识的建立起来的专业化社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组织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因为,“组织是现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群体、主要媒介和活动场所,现代社会已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现代人的社会性典型表现为组织性,现代社会的人几乎无不是组织的人[7]。”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组织性增强,家庭的某些社会组织功能弱化以及家族式组织的瓦解。

作为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组织现代化的直接意义就在于它导致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即使人们的社会性从传统家族性转化成现代组织性;社会交往方式、活动场所和社会群体的主要形式等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出现了建立在平等、自由、独立基础上的现代社会关系。与职业现代化一样,组织现代化也不仅仅表现为形式的更新、类型和数量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等外在特征上,更体现为现代组织精神的产生。现代组织精神就是组织的高度专业化、社会化。

中国传统文化重文治、轻武功,使我国古代体育没有形成科学体系。体育组织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影响,地位不高,影响不大,范围不广,多依附其它组织而存在;或在宫廷,或在军队,或在僧寺。从宋朝开始,出现了“弓箭社”、“角抵社”、“英略社”等体育社团。清朝出现了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的各种民间社团组织,都具有浓厚的家族性或类家族性,内容单一,影响较小。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进入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西洋体育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中心的竞技运动以其开展的广泛性、规则的客观性、竞赛制度的公平性、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运动内容的娱乐性和推广手段的成熟性,很快就从学校到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开来。解放后,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组织建设也全面建立。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官办体育正在向相对独立、依法办会、关注行业、各具特色的方向改革与发展。大量体育民间组织如高尔夫协会等自发建立起来。这些组织的独立性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它们按自身的规律自主地发展着,在健身功能基础上,娱乐、交往功能在强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的独立性,使建立在平等、自由、独立、自愿的基础上的现代社会关系,促进了独立人格的形成。而其活动内容,由于有全面具体的竞赛制度保障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使公正、公平的精神形成人的情感内化,从认识到认同,进而从认同升华为信念,有助于人们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自我评价以及对他人的评价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原则。这正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现代观念。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内涵与时俱进、有比较性的动态目标体系。在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内容,既是现代化的起点,又是现代化的归宿。人的现代化应该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体育对人的现代化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终必将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层面上。体育特有的功能对人的现代化起到了独特的中介转化作用。

标签:;  ;  ;  ;  ;  ;  ;  ;  

体育与人民现代化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