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让德育回归生本论文_张祎

尊重生命,让德育回归生本论文_张祎

摘要:生本德育是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价值理想,提升生命质量。因此,我们确立了学生既是德育对象,又是德育主体的德育思想。生本德育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自觉而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益智、自主育德、自主健体,从而获得和谐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生本 德育 学校文化 评价 德育资源

一、确立生本德育理念

我们探讨的生本德育,旨在强调学生在德育中的本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开启学生的道德悟性和诱导学生的道德表现。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尊重”正逐步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生本德育的核心是“尊重生命”。 只有对生命心怀敬畏,我们才能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的德育教育也才有实效。

尊重生命的神圣。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胸襟开阔,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当前,“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之可贵。此外,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轻践生命将会带来什么后果。生命是神圣的,我们任何人都不能亵渎;生命是宝贵的,我们更不能轻贱。

尊重生命的独特。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他们的思想是不可复制的。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会不自觉的把班上的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及变现分类,如:优生、中等生、潜能生等等,这无疑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如同超市里陈列的货品一样,失去了独特的个性。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们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找到通往人生风景的那一扇窗户,让他们怀着自信、揣着梦想前行。我们应该坚信: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最先开放的和最后开放的一样美丽。

珍视童年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童年是不可复制的。学生的童年生活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常常在思考: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什么是他们最难忘、也是最宝贵的?我曾设想过千百种答案,可是没有一种能足以涵盖他们稚嫩而丰富的童年生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令他们久久回味的不是考试中那鲜红的百分,而是那些曾拨动他心弦、教会他成长、浸透了欢笑和泪水的难忘经历。德育就要创造并珍视这一个个难忘的经历。

二、构建生本德育目标

(一)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改进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和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

(三)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德育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为学生生命成长服务。

三、实施生本德育策略

在学校全面实施生本教育的理念下,以“为学生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为核心,我们构建了 “1234”式生本德育策略。

“1”即一条主线: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2”即“两双”德育活动评价原则:

体现“双主”——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

凸显“双百”——学生百分之百参与,教师关注百分之百的学生

“3”即抓好开展生本德育活动的三个层级:

小队活跃起来;中队规范起来;大队自转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即实施“四段式”生本体验教育模式:

 课程渗透(获得认知)——自主体验(亲历实践)——反馈交流(辨疑解惑)——活动拓展(自主发展)

四、收获生本德育成果

(一)重构了学校文化。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实施生本德育,要进一步锤炼和提升学校文化精髓,用博大精深、特征鲜明、富有内涵的学校文化引领师生健康发展。

一是追溯办学历史,挖掘人文资源,重塑崇实精神。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建校初期,学校就提出了 “崇尚求实、以德树人、辨惑求真、名实相符”的办学宗旨,近百年来,代代名师辛勤耕耘,万千学子奋发向上,栉风沐雨,历经沧桑,为湘西北民族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培育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我们从中提炼出“以德树人、德育为先、辨惑求真”的德育理念,以努力践行“实”文化为途径,让学校成为学生辨惑求真之地。

二是建设校园文化,突出育人功能,彰显办学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每一个角落,延伸德育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拓宽德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彰显了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让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集体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教室里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育人特色。

(二)重定了教师角色。

实施生本德育,就要改变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师生关系,树立平等意识,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个位置上,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我们要求教师扮演好“四者”角色:做学生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1.班级管理——“从旁指导”。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始终坚持“从旁指导”的原则,指导学生民主选拔中队干部,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民主意识,引导他们自主管理。

2.行为引导——“平等对话”

我们倡导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平等的德育对话机制,由传统的“独白”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式”德育教育。在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自省、自悟,明确道德规范,自觉修正行为;对于犯错的学生实施“绿色惩罚”,给予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教育处处闪烁人性的关爱。

3.德育活动——“参与合作”

在实施班级德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服务者的功能,根据每周德育教育主题,开展好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和每月一次的主题队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内容、开展活动评价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凸显学生德育主体地位。

4.家庭教育——“指导引领”

科学开展家庭教育是实施生本德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们视家长为学校发展的合作伙伴,要求教师积极帮助家长了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通平台,在网站上开辟了家长信箱、校长信箱,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会。通过个别交流、家庭访问、网络沟通等方式,商讨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三)重构了德育资源。

德育课程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就小学阶段而言,德育课程不仅应该包括品德、班队会省颁德育课程和进行学科渗透,实施生本德育更需要我们立足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开发适合学生年龄和道德认知特点的德育校本课程。”红色课程、四季课程、家长课堂等活动课程使德育课堂走向生活。丰富的活动载体成为实施生本德育的有效途径,让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最终完成其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自我升华。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 磨炼中感悟德育的要求,并受到启迪,最终将外在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健康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提升作用。

论文作者:张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  ;  ;  ;  ;  ;  ;  ;  

尊重生命,让德育回归生本论文_张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