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后拉美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_国际经济论文

论战后拉美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_国际经济论文

论战后拉美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战论文,拉美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战略,也叫对外战略,是指“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的总的认识和谋划。”〔1 〕国际战略思想是在对国际基本问题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拟定国际战略的一整套理论和观点。1492年后拉丁美洲就有了对外交往的历史,19世纪初拉美各独立国家有了各自的外交。但整个19世纪在拉美大陆内有军阀交恶,外有英、法、德、美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渗透和干涉,尚未形成自己的对外战略思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美作为一个整体才逐渐形成了对外战略以及指导这一战略的思想,这就是以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的拉美经委会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拉美各主要国家逐渐形成了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路线,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中站在了发展中国家前列。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拉美国家内部也出现了发展危机,为适应这一形势,拉美各主要国家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曾一度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对外战略,并与战后初期相比,这一调整幅度是很大的,其中以萨利纳斯的“新民族主义”和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最为典型。经过几年实践,拉美主要大国又对这一时期的国际战略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重新选择了以民族主义为特征的对外战略,并日益以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后拉美国际战略思想的确立及实践

由于拉美早在19世纪初便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因此,二战后当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时,拉美早已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此时在拉美大陆形成了代表本民族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即以劳尔·普雷维什为杰出代表的拉美经委会理论,或“发展主义”理论。“发展主义”揭示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及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不利地位,并要求改变这种国际经济格局,它成为拉美对外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这一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拉美国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国际经济旧秩序与拉美所处的不利地位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资本垄断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2〕独立后, 拉美在这样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依附地位,这种地位是造成拉美长期落后的重要外部因素。按照这种国际分工,拉美很早就沦为发达国家原料和能源的供应地,它为世界贸易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而其自身却成为发达国家不等价交换的对象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二战后拉美更成为跨国公司掠夺的场所和发达国家输出高利贷的市场。

30年代大危机之后,尤其是二战后,由于拉美在这种不利的国际分工中蒙受的巨大损失及拉美民族工业的发展,拉美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改变这种国际分工的现代化的民族主义的发展道路。拉美经委会理论成为当时拉美经济民族主义的一面旗帜,也是战后发展中国家探索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先锋。

二、拉美经委会理论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拉美经济委员会成立于1948年,正值冷战时期。在关注美国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的同时,拉美知识分子更关心本大陆经济的发展。拉美经委会以发展中国家及拉美大陆特有的眼光来看待拉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它已不再简单地追随西方现代化理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分析拉美自19世纪未起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西方传统经济学对此一直是忽视的。可以说,“拉美经委会培植了一种经济分析所需要的拉美思想。”〔3〕

拉美经委会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揭示了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是造成拉美落后的主要原因。拉美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外围”部分,它的具体任务就是为中心大国生产食品和原料。这种状况造成了中心—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第二,揭示了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指出贸易比价不利于外围国家,只有利于中心国家。

第三,指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只使中心国家受益,而外围国家由于其依附性的经济结构则很少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好处。

拉美经委会指出,中心—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使外围国家的资本积累能力受到很大挫伤,进口资本货物的能力受到限制,妨碍了它们的工业化发展。因此,外围国家要从各个方面打破中心—外围结构。

普雷维什和拉美经委会的分析为主张经济现代化的拉美国家领导人提供了对外战略指导思想,成为他们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来源。

三、拉美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实践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合理、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上的国际间的经济关系体系。”〔4 〕它是由拉美国家领导人首先倡导并积极推行的。

1972年4月,联合国第3次贸发会议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会上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阿尔瓦雷斯倡议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他指出:“把强国与至今还享受不到文明成果的国家分开的鸿沟对于人类的未来是十分危险的,人类的和平和进步越来越取决于我们能否为了缩小这个鸿沟而采取共同的行动。”〔5 〕他抨击现行的贸易格局,指出现存国际贸易体系使发展中国家以低价出口大宗初级产品,却以很高价格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要求改变这种体制,重新安排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比价。为此他倡议制订《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1974年5月,在墨西哥等国倡议下,联合国大会第6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同年12月12日联大第29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这三个文件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件,是向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讨伐的檄文。

文件提出,各国对其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并行使永久主权;要求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条件;增加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转移,争取发达国家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保护海洋资源和海运权;加强南南合作。

1981年10月,在墨西哥总统何塞·洛佩斯·波蒂略等人倡议下,22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了旨在改善南北关系的会议。作为这次全球最高级会议的“南方”主席,波蒂略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了积极努力。

拉美国家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国际原料出口国组织,以原料为武器向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垄断的国际经济体系发起了挑战。1960年,委内瑞拉和中东产油国组织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在1973年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时,实行石油减产、提价、禁运,首次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一切国际经济活动的局面。另外,拉美国家还推动成立了其他原料出口国组织,如铜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香蕉出口国联盟,可可生产者联盟,国际铝土协会,等等。

另外,拉美国家还积极开展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在外交关系上放弃“意识形态边疆”和西方世界立场,实行对外关系多元化和“第三世界主义”立场。

总之,这一时期拉美对外战略带有强烈的第三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在当时具有反帝、反殖、反霸的历史进步意义,对推动拉美经济、社会变革,改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局势与拉美国际战略思想的变化

一、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美、苏两霸争夺的产物,延续达半个世纪之久。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霸主。与此同时,欧盟、日本、德国、亚太等多极力量崛起,对美国霸权构成严峻挑战和威胁。多极格局的出现必将对各国外交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6 〕冷战后虽然东西两大阵营对抗消除了,但世界和平问题仍未解决,局部战争的危险仍不可遏制。而南北问题更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的核心问题。“过去富裕和贫困的分界线存在于名流和群众之间;20世纪末这条分界线存在于国家之间、种族之间和两个半球之间。”〔7〕可见, 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经济学和政治学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不平衡发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可追溯到500多年前, 哥伦布首航美洲标志着人类从东到西联为一体。但可以说,直到二战后,由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才获得巨大推动力。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二战后从欧洲开始的,冷战结束后,地区经济一体化有了更快发展,一体化合作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萨利纳斯的“新民族主义”和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无疑是拉美国际战略思想变化的巨大外部推动力,但与此同时,由80年代债务危机引起的拉美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拉美国家社会动荡、人民不满,一些国家多次发生军事政变,拉美内部也面临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拉美新一代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较大的领导人对拉美国际边缘化产生了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他们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普遍调整了对外战略。这种调整强调灵活和务实,甚至实行亲西方外交,其中以萨利纳斯的“新民族主义”和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

墨西哥总统卡洛斯·萨利纳斯·德戈塔里1991年11月1 日就其执政3 周年向议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他的新民族主义对外战略思想。萨利纳斯强调,20世纪最后10年墨西哥民族主义表现形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已经很难再用过去的那些语汇予以表述,”〔8 〕当代的和面向21世纪的墨西哥民族主义,除继承历史上宪法中规定的基本原则,即捍卫主权、尊重自由、在全面繁荣的环境中坚定不移地促进公正、发展民主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民族主义表现形式。第一,强调以对话代替对抗,解决争端。他指出,在当今单极形势下,对抗对主权来说是无谓的冒险。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性事务,强调墨西哥的声音应更多地影响国际决定。第三,努力跻身世界经济之列,强调在保卫主权的同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第四,强调对外关系多元化是墨西哥对外政策的基本战略。〔9 〕萨利纳斯的“新民族主义”对外战略思想突出体现在处理美墨关系上,他一改过去历届墨西哥政府领导人与美对抗的态度,转而与美改善关系,有时甚至作出亲美举措,并于1993年与美、加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对待第三世界主义问题上,墨西哥也宣布“同不合潮流的第三世界主义的说教决裂”,〔10〕1994年墨西哥正式退出“77国集团”,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萨利纳斯执政时期,墨西哥对外政策调整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有的学者认为,萨利纳斯任内,墨西哥外交政策已从传统的“革命、民族主义、反美、讲原则……”转变为“后革命、亲美、讲利益、实用主义、现实主义……”〔11〕恐怕不无道理。

阿根廷学者卡洛斯·埃斯库德80年代到9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专著,论述阿根廷的对外战略。1992年他出版了《外围现实主义》一书,他强调“阿根廷在二次大战前50多年中与美国的对抗是一个战略错误,它源于对自己的国家力量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一种不切实际的估计,并受到该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12〕像阿根廷这样依附、脆弱的国家,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应是“能帮助我们吸引投资,有利于我们同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打交道的现实主义”,〔13〕应尽量消除与大国的政治对抗,在制订对外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实际收益,也应考虑可能承担的风险,等等。

埃斯库德的国际战略思想对阿根廷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1991年9月,梅内姆总统正式宣布退出曾于1973年9月加入的不结盟国家运动。梅内姆政府认为,当今只有一个世界,不存在三个世界,由于冷战已经结束,不结盟运动已失去意义。为了同美国改善关系,阿根廷在海湾战争中还派出军舰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谴责前苏联的“8月事变”,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赞成对古巴人权问题进行调查。

21世纪拉美对外战略展望

冷战结束后,拉美奉行新自由主义的领导人一度对冷战后世界形势寄予厚望,他们原以为两极对抗消除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会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更多关注和优惠。但西方大国却利用人权、环境、民主肆意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推行后殖民主义政策,使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近几年,拉美国家对它们所选择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重新调整了对外战略。巴西总统科洛尔在1990年3 月曾强调“宁做富国的排尾,不当穷国的排头”,并宣布放弃1975年以来巴西一直奉行的“第三世界主义”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在1991年7 月举行的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上,科洛尔重新举起“第三世界主义”的旗帜,他严厉批评7国集团,积极推进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还顶住美国压力, 向古巴提供援助,后来的巴西政府还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阿根廷总统梅内姆提出“为了我的阿根廷美洲”的口号,指出只有拉美联合,才能找到在世界经济中的立足点。1996 年,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17大又重新举起了革命民族主义旗帜,调整了其对外政策。此外,为了增加选择余地,拉美国家除重视与美国的关系外,还与欧盟、亚太等世界其他地区发展多边外交关系。拉美国家除积极要求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本地区经济一体化势头也十分强劲。它们对拉美经济一体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它是“拉美国家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造的一种重大战略选择”,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必要手段和机制。”〔14〕

全球化时代并不意味着世界大同的到来。目前,美国等西方大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的全球化路线,这与发展中国家主张的和平、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球化路线是针锋相对的。因此,60年代由拉美国家等倡导的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预见,拉美的未来对外战略选择主要围绕如何能独立自主地整合于全球化浪潮之中,使对外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服务,为此它们的国际斗争策略也将会有所变化,但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不会放松。21世纪的拉美仍将会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1〕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第73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22页。

〔3〕〔美〕托马斯·E.斯基德莫尔,彼得·H.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433页。

〔4〕同〔2〕。

〔5〕李春辉、苏振兴、徐世澄等:《拉丁美洲史稿》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版,第141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105页。

〔7〕〔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译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296页。

〔8〕墨西哥《日报》1991年11月2日,转引自《拉丁美洲译丛》1992年第5期,第29页。

〔9〕王绪苓:《新形势下墨西哥民族主义的内涵》, 载《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第2期,第24~25页。

〔10〕徐世澄:《近年来墨西哥对外战略的调整》,载《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3期,第25页。

〔11〕〔墨西哥〕温贝托·加尔萨:《1989~1994年墨西哥外交政策的变化》,载《国际论坛》1994年第4期,第541页。

〔12〕〔13〕曹琳:《埃斯库德与他的外围现实主义》,载《拉丁美洲研究》1995年第4期,第53页。

〔14〕宋晓平:《梅内姆的拉美经济一体化思想和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载《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4期,第23、19页。

标签:;  ;  ;  ;  

论战后拉美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