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不必每次进步都表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妨试试间歇强化
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正强化,这在行为习惯养成初期是很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孩子每天的行为那么多,父母不可能对孩子的每个好行为都正强化,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正强化物可用。“间歇强化”可以帮助父母解决这个矛盾。
王鲲是个上小学三年级的9岁男孩,长得白白净净,好静不好动,去年从外地转到北京上学。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都不错,就是体育成绩不达标。跳绳、投掷、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四个项目的测验均未合格,尤其是跳绳,他以前没学过,而现在班上同学除他以外,都会跳。他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当他得知学校规定体育成绩不达标就不能当三好学生后,心里更着急了。
王鲲的现状,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发现教育的时机来了。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带他出去踢足球,他娇气地说:“不踢,脚疼。”现在他自己知道着急了,于是,爸爸与王鲲一起商量体育锻炼计划。每天都把上述四个项目练10分钟,合计每天40分钟的锻炼时间,否则不看动画片,也不看故事书。王鲲很有热情,但是爸爸渐渐发现问题了,光有时间限制不行,还要讲锻炼质量。比如跳绳,不能按每天跳10分钟计算,因为如果这样,孩子总是在熬时间。要按每天跳10次计算,连续跳3圈以上才算1次,这样考核立即见效。如此进行了三天之后,爸爸又把标准提高到连续跳5圈以上算1次,王鲲跳绳又见长进,直到最后提高到连续跳10圈。
放寒假了,王鲲仍然坚持训练,待升学第一节体育课,他就出手不凡。老师说:“我相信王鲲在家里肯定每天都练习,才有今天的进步。”听了老师的夸奖,王鲲心里高兴极了。
王鲲从没有跳过绳到学会跳绳,应该说每次行为都应该受到正强化(王鲲爱看动画片),头两天也确实是这样,只要孩子跳了就没多做要求,但是他跳绳进步很慢,一次总是只能跳1圈,跳3圈的都少见。于是,爸爸调整了策略,改为“间歇强化”(也称部分强化),即强化的只是此行为符合标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训练效果则立竿见影。
形式不同,效果不同
间歇强化有四种不同的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1)定时强化,即行为者每经过固定时段后所产生的行为,可得到一次强化。比如您可以对您调皮捣蛋的孩子说:“我每周六下午都要给班主任打电话,看你的表现好不好。”对您写作业爱磨蹭的孩子说:“我每隔10分钟就进来检查一次,看你是不是在玩。”对您贪玩的孩子说:“我每隔一天就要问你学没学新东西。”如果做到了,就给孩子正强化。
当然,定时强化用错了就会产生反作用。比如孩子的学习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每学期一次期末考试,中间还有一次期中考试,开一次家长会。有的父母平时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学习过问较少,等到要考试了,才关闭电视,“开夜车”,这样学习的效果一定好不了,是很糟糕的教育方式。可见,定时强化容易使孩子出现“停顿现象”,不到最后关头不努力,养成“临时抱佛脚”的坏毛病。这就需要父母适当调整,发现定时强化效果不佳后,试试变时强化。
(2)变时强化,即每一次强化物的分配不按固定时段,而是有时出现得快,有时出现得慢,快慢之间没有规律可循。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不定期地监督和检查,甚至到学校访问老师和同学,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停顿现象”,发现了问题也可以及时纠正。孩子在这种情境下,可以养成既稳定又持久的行为倾向,对外在强化物的依赖性减少,自觉水平提高。
(3)定数强化,即个体的行为达到一定的次数方可获得强化物的方式,这种强化可以使行为者在一定的标准之上保持相当高的行为发生率,提高了行为效果。王鲲的爸爸就是把每次都算数的“正强化”改为不是每次都算数的“间歇强化”,最终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下面再举一例:
杨阳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非常贪玩,常常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数学家庭作业。教数学的老师与杨阳的父母共同想办法,纠正孩子贪玩、不爱写作业的毛病。于是他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每天老师给杨阳布置5道数学作业题,爸爸妈妈下班后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如果杨阳按时按量写完了,才能看少儿频道的动画片,否则不能看,过了两周,当杨阳能够不费力气地完成老师每天特别布置的这5道题后,老师把作业题又加到6道、7道、8道……直到杨阳像其他同学一样完成作业。当然,一开始,杨阳的作业有错的,老师和父母没有责备很多,渐渐地,他们才进一步要求杨阳提高准确率。
(4)变数强化,即个体的行为达到一定的次数,或多于此数,或少于此数,均有可能获得强化物的方式。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钓鱼、买彩票或赌博行为都属于这种强化。以效果而言,它在四种方式中,行为发生率最高而且历久不衰。
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在行为习惯养成初期要不断使用正强化,待行为稳固之后,可能会有所懈怠或者遗忘,父母就可以用变数强化的方式随时抽查,帮助孩子温故而知新。一个父亲就是用这种方式训练孩子弹钢琴的。孩子要学的新曲目很多,但他不时地会抽查孩子以前学过的曲目,因而这个孩子经常自觉复习,虽然复习的时间不长,但记忆牢固。
变数强化最刺激行为发生的频率,因而如果是不好的行为被变数强化后,可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某些商家曾利用变数强化使小学生滋生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大名鼎鼎的统一企业在每袋“小浣熊”方便面里赠送一张水浒英雄肖像卡片,此举深受小学生欢迎,为了集齐《水浒传》中108将的人物画卡片,有的孩子不管吃不吃面,都让父母成箱地买,然后将全箱的包装袋拆开,把卡片抽出。有些孩子编造谎话向父母要钱、向同学借钱买面集卡。有的孩子竟到超市偷偷把装有人物卡的方便面打开,取走卡片,在个别校园里,还出现了为争夺卡片而打架,高年级学生抢夺低年级学生卡片的事情,更为奇怪的是,卡片还有身价,有的可以卖到30元一张;甚至一二百元一张。
因为买面的孩子永远无法知道他买多少袋以后才能集齐108将(这就是一个变数强化),而且只要买,就能多一次集齐或与同学交换的机会,所以,他就不断地买,而这些行为对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已经形成了干扰,不少学校和家庭采取积极措施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谨防弄巧成拙
四种间歇强化方式各有特色,父母要根据孩子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仔细加以选择。比如,若想强化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某种特定行为,可用定数强化;若想孩子随时保持某种行为,可用变数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不良习惯的形成是错误使用间歇强化的结果。比如,有的父母不理睬孩子的倔强行为,但是经不住孩子长时间的吵闹而屈服,孩子的不良行为恰恰得到了间歇强化,父母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没招了。
间歇强化对孩子的行为形成影响最大,但是再好的衣服也怕穿错了人,再巧的方法也怕用错了时机或用错对象,所以父母要认真揣摩,谨慎使用。
伟华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挺好,父母很支持他买学习用品。然而,他的文具盒里经常会多出铅笔,钢笔或其他文具。妈妈见了,问他哪里来的,他说:“可能是谁不小心放在我的文具盒里了。”妈妈也就没在意,觉得伟华手里不缺零花钱,不可能拿别人的。后来,伟华书包里多了什么东西,她总是视而不见,根本没放在心上,终于有一天,伟华的妈妈被老师请到学校,告知她,伟华没有得到允许就进了老师的办公室,拿走了老师抽屉里的东西。妈妈知道后紧张起来,但是为了儿子的名誉,她请求老师保密,并让伟华把东西还给老师。后来,伟华再出事,妈妈还这样兜着、捂着,而不采取有效的正面教育。伟华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单位里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多次受到纪律惩罚却仍然没有改掉。
小学生好奇心强,羡慕别人的新鲜物品,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伟华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妈妈发现后却忽略了教育,这对伟华来说就是变数强化。伟华已有很多次偷窃行为,有时得手,有时失手,得手总是多于失手,失手了还有妈妈进行善后处理,这样他既不用负责任,又有频频作案的刺激与频频得手的快感,他的不良行为因而得到了强化,因此,他偷窃行为发生的几率很高,以至于恶习难改。
第一次发现伟华的文具盒里有别人的东西,妈妈不必过分指责孩子的偷窃行为,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但是妈妈应该坚持让伟华物归原主,不知道是谁的就交给老师,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伟华第一次被老师发现之后,妈妈的善后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孩子还小),但应该加强监督,经常帮助孩子检点行为。令人遗憾的是,妈妈没有做到,可见,教育方法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关键看父母怎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