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消化道造影在结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论文_唐勇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 353000)

摘要: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消化道造影在结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观察,于2014年2月到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结肠梗阻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CT组(30例)和结肠镜组(30例),对比检查结果,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组患者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率(96.6%)高于结肠镜组(83.3%),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T组患者的病因诊断结果更为接近术后诊断。两组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消化道造影对结肠梗阻进行诊断,诊断结果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采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消化道造影;低位肠梗阻;应用价值

结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之一,可分为机械性梗阻,动力性梗阻。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肛门无排便、无排气等,严重时会引起四肢发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结肠梗阻的原因与一般小肠梗阻基本相似。主要分为肠外原因(粘连带压迫、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以及肠内原因(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结肠瘤),以及腹部大手术后或肠道炎症引起疾病[1]。临床检查一般采用腹部X线诊断,本病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因此需要在早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本次采用多层螺旋CT消化道造影对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在结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具体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2月到2017年2月,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结肠梗阻手术患者60例,CT组男女比例为17:13,平均年龄(52.3±9.3)岁,结肠镜组男女比例为19:11,平均年龄(53.1±8.9)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以及呕吐。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按照肠梗阻诊疗规范,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具体措施如下: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抑制消化液分泌、恢复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清洁灌肠等基础治疗。CT组患者,采用美国GE公司产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患者口服浓度为76%的100ml泛影葡胺溶液对比剂,从膈顶至耻骨进行逐层扫描,层厚0.5mm。肘前静脉注射100ml碘海醇,采用自动团注跟踪技术增强扫描[2],动脉期横断位增强扫描(延迟扫描20~30s),静脉期横断位增强扫描(延迟扫描50~60s)。结肠镜组:在入院72h内,选择合适时机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检查前先行肠道准备,采用高位低压清洁灌肠。采用奥林巴斯GIF-V70电子结肠镜进行检查,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采用短缩法,循腔进镜,右手旋转镜身不应超过180度,尽量减少气体注入,动作轻柔,遇到阻力时不可强行进镜,进镜到达回盲瓣或病灶区域,记录病变形态、位置、大小并常规送检。

1.3判定标准

1.3.1结肠梗阻X线表现:结肠肠管扩张,内见气液平面,并见结肠袋,肠壁变薄,梗阻远端肠管塌陷。

1.3.2结肠梗阻的CT诊断标准[3]:结肠扩张内径>6.0cm;见到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管径的远侧肠管之间的“移行带”。梗阻部位的判断: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向近侧肠管追踪,直至遇见扩张的肠管即可确定为梗阻部位。肠梗阻病因诊断的标准:“移行带”发现明确病变并能初步判断为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疝、炎症或胆石等,“移行带”未发现明确病变则考虑粘连为梗阻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本篇文章出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处理,P<0.05则表明数据差异有意义。其中计量资料“ ”用t检验。计数资料“[n(%)]”用 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

两组患者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情况,如表1所示,CT组患者的符合率(96.6%)高于结肠镜组(83.3%),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对比诊断结果的符合率

 

3、讨论

结肠梗阻是一种由于生理、病理改变,引起体液、电解质失衡进而引起感染或毒血症。由于肠段对梗阻最初反应为增强蠕动,同时积液积气引起肠腔膨胀。引起患者反射性呕吐,体内水分大量排除,导致电解质失衡,严重时会导致低钾性碱中毒。单纯的机械性肠梗阻会引起患者阵发性的剧烈绞痛,后期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4]。应进行及时处理,否则易危及生命。

多层螺旋CT诊断与传统诊断方法不同,能够进行螺旋状的扫描轨迹前进,实现快速扫描和持续扫描。将配置好的造影剂注入患者体内,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显示所有病灶位置。并且造影剂的使用量较少,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短,节约时间提高诊断效率[5]。多层螺旋CT扫描出的图像分辨率较高,且无断层,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本次经诊断的60例患者CT组患者的符合率(96.6%)高于结肠镜组(83.3%),且CT组患者的病因诊断结果更为接近术后诊断。两组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螺旋CT诊断患者结肠梗阻,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左开华,何林,仇俊华.小肠肠壁增厚的MSCTE征象在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3):370-372.

[2]王刚,李志明,于澜,等.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7,36(15):98-101.

[3]明兵,李振勋,高源流,等.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96-900.

[4]郑丽远,李扬,陈巘,等.双源CT小肠增强造影在90例诊断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5):397-398.

[5]陈肇平,熊诗俊,李清水,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小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2):257-259.

论文作者:唐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多层螺旋CT消化道造影在结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论文_唐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