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行为的动力与约束_原动力论文

论领导行为的动力与约束_原动力论文

论领导行为的原动力与制约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约力论文,原动力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者领导行为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启动激励其运作的动力,离不开对其进行必要制衡的制约力。动力如同驱动领导行为运作的“能源”,制约力如规定领导行为走向的“轨道”,二者的有机结合,则是领导行为有效运作的根本保证。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者领导行为原动力、制约力的涵义及其形成

动力一词,原指使机械作功的各种作用力,喻指为人们、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动力,则是指领导者在从事领导事业的过程中,启动、推进其进行领导活动的力量。而推动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的动力因素是很多的,这里提出原动力的概念,其目的就是要在影响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多种动力中,揭示出驱动领导行为运作的那种根本的恒定的动力之源。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那么启动动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来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动力,是驱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导致行为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就此提出了“需要层次论”。然而,“需要本身不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和意识,以及生理感受,而取决于人的社会性,取决于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劳动人民的客观生活条件。”〔1〕领导者是负有一定社会职责,拥有一定地位和公共权力、 代表一定阶层和集团利益的人。因而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更多地要制约于社会公众的认同和需要。社会需要将提出满足其需要的领导任务,而既定的领导任务又将激发特定的领导主体的领导意识,产生领导责任感、使命感,进而驱动领导行为导向既定的领导目标,以实现领导任务。如前所析,领导意识必然是社会需要的反映,而社会需要在领导意识中的集中体现,就是领导主体满足符合社会需要的领导服务意识。它是驱动领导者领导行为运作的内在的根本动力,集中反映出了领导的本质。毛泽东号召党的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讲“领导就是服务”,其原因就在于此。

制约力,本指事物存在运动过程中相互制衡的力量。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制约力,是指规定领导行为运作及其走向的约束力量。这种约束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硬约束力,一种是软约束力。所谓硬约束力,是指运用制度、法规、纪律、命令等强制性手段和方式而形成的制约力;所谓软约束力,是指通过如道德、社会舆论,教育等形式和手段而产生的制约力。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的活动,都制约于特定的时代条件。领导行为的制约力也是人类领导活动内在的一种必然要求。它源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需要和一定时代的领导价值观念体系,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领导活动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观察是一种社会群体行为,需要有统一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取决于领导主体的个体意识和意志。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领导主体的行为运作具有多向可能性。而且领导主体是作为活生生的领导个体而存在,他既代表一定的公共利益,也代表狭隘的集团和地区利益,也有自我利益的追求。确定的领导地位也提供了领导主体谋取自我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的可能性条件。如果失去对其进行必要的制衡,不但有失去导向符合社会需要和公共利益的可能,还有导致专断独裁危害社会阻碍社会的危险行为。因而领导活动本身必然要求有必须的制衡力量以规范其运作的走向。这种制衡力量通常以社会行为规范的形式而体现出来。从历史的发展角度上看,领导者领导行为虽然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归根结底总是限定于既定的领导环境、领导条件和领导文化的范畴之中,制约于各种领导关系,对于领导活动本身所要求的制约力,人类已越来越从自发地被动接受外在制约而走向自觉进行自我控制。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开了领导主体自觉自我控制的先河,人们开始运用分权和权力互相制衡的手段规定领导行业的运行走向,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规定制约领导行为的方式和手段也日臻完善和科学。

二、领导者领导行为原动力与制约力的特点

(一)原动力的特点

1.不断上升的取向

根据社会学的原理,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扩大的,具有无限丰富的趋势。社会活动就是人们的需要不断更新的过程,原有的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成为行动的动力,社会条件的变化又将诱发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便成为行为的推动力。人类有扩大需要的无限能力。列宁把它概括为“需要上升规律”。〔2〕需要上升规律表明, 需要在质量上越来越高,在数量上越来越多;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得越多,产生新的需要越强烈,具有“饱和积累效果”;一般的需要获得后,高层次的需要便更加强烈;个别需要实现后,整个需要系统以及社会需要的诸方面会不断地调节,使需要的整个系统迅速发展。这种需要上升规律具体体现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需要是领导意识产生的根源,它决定着驱动领导行为的内在原动力—领导服务意识。社会需要的不断上升规律决定,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服务意识也必然是无止境的,具有不断上升的取向。被誉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雷锋曾讲过一句平凡而又富有哲理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2.持久的稳定性

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原动力是一种源源不竭的恒定的动力,具有持久的稳定性。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唯有最高层次的需要,才具有永久性的激励作用。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原动力即领导的服务意识,应该说是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追求,它超越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建构的五个层次需要模式,是超越人类个体满足自我需要之上的社会需要的体现,因而领导服务意识常常集中表现为人们对理想社会实现需要的追求上。这种理想追求一旦树立,就会成为一种持久的动力,驱动人的行为为之而奋斗,“虽九死而不悔”。历史上任何进步的伟大领导者,他们毕生贡献于社会事业的行为,正是在这种崇高追求不断激励下所形成的。

(二)制约力的特点

1.导向性

领导行为的制约力的表现形式,如领导法规、领导制度、领导职业道德等,则受一定的领导价值观支配的,本身含容着一定的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制约力对领导行为的制衡,就以蕴含其中的既定的领导价值为准绳,规定着领导行为运作的走向和范畴。其次,领导行为的制约力服务于确定的领导目标和领导任务。制约力对领导行为的制约和规定,其目的就在于使领导行为运作的趋向与领导目标方向上的一致。第三,领导行为的制约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被领导者即人民群众对领导者要求的一种意向体现。制约力对领导行为的规定和制衡,就是要求领导主体应该按照人民的要求而进行领导活动,对人民负责,代表人民利益,正确行使人民所赋予的公共权力,充分体现领导的服务本质。因而,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制约力,如同规定领导行为运作走向的“轨道”,体现出了鲜明的导向性特点。

2.强化性

领导行为的制约力作为领导行为运作的必然要求,通常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而发生作用的,使其合于一定的标准和行为模式,因而体现出了强化性的特点。这种强化性主要体现在:当领导行为能导向正向性后果时,即领导行为符合公认的领导价值范畴和趋向于既定的领导目标时,制约力就会对领导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肯定激励其行为,以促使这种正向行为的发展;当领导行为带来负向后果时,即领导行为违背人们所认同的领导价值观,背离既定的领导目标的取向,改变领导的本质时,制约力就会对领导行为产生制约作用,否定、调节、控制乃至惩罚其行为,以避免负向领导行为的再现。通过这种强化,使领导行为运作于既定的领导范畴之内,符合人们所认同的领导价值标准。领导行为制约力的强化方式包括硬强化,即运用领导法规、领导制度、行政命令等形式对领导行为进行的强化;软强化,即通过一定的领导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领导文化等形式对领导行为进行的强化;外强化,即由外界来控制领导行为,强化领导行为;内强化,即由领导主体自觉地设置绩效评定标准,进行自我评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其行为。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

(一)科学运用动力原理,充分发挥动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动力不仅是领导行为运作的能源,而且也是一种制约因素。领导科学的动力原理表明,只有科学运用不同类型的动力手段,充分激发领导主体的领导意识,才能使领导主体的领导行为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动力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精神动力。它包括理想、信仰及表扬、荣誉、称号、奖励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人一旦有了精神动力,往往能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二是物质动力。它是在保证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领导者或被领导者进行的物质鼓励,物质动力是根本动力。三是信息动力。它具有超越物质和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具有广泛的内容。在现代社会里,信息交往是进行科学领导的经常性动力。爱好、志趣、好奇心也是来自于信息的动力。运用这三种动力激励领导行为,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否则会产生副作用。精神激励不能超越人们的觉悟程度,物质刺激必须与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信息交流要信息量的适度。因为超越现实的精神激励不但无益于行为的运作,还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单纯的物质刺激会形成被动行为;过多的信息量也有带来决策失误的可能。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动力类型的特点,加以综合、协调,科学地运用,才能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动力的应有功能。

运用动力原理,发挥动力系统的整体效用还必须认识和处理好这样几种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体动力和群体动力的关系,避免个体动力因方向各异而能量抵消,影响群体方向;避免因过份强调群众方向而人为地约束个体方向,使个体能量难以发挥;理想的模式是让在个体走向与群体走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动力和长远动力的关系,合理地使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法则。其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动力与他动力的关系,把外在刺激与自我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领导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加强领导法规和领导文化建设,健全领导行为的制约机制

领导法规建设,一要健全组织法,使领导机关的隶属关系、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员额编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日臻完善;二要健全领导干部法,使领导干部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培训、回避、退休等问题程序化、制度化;三要健全领导监督法,保证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的全部活动在法定的范围内运作,把自上而下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党的领导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领导法规建设必须以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基础,把客观需要与发展可能结合起来,把创制新法与理顺旧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领导行为运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做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

领导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领导者从事领导事业所依据的社会环境,狭义上是指影响规定领导行为运作的领导价值观点、领导思想、领导理论、领导职业道德和领导文化传统等等。既定的领导文化是特定的领导行为的社会基础。领导文化对领导行为的影响虽不象领导法规那么直接和具有强制性,但它却是一种潜在的、影响深远的、渗透性很强的内涵式的制约力。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激发和培养领导主体的服务意识,提高领导者素养。它包括塑造高尚的领导人格、树立高尚的领导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领导道德风范、健全的领导心理品质、高远的领导见识和高超的领导技能等等。与领导法规相比,法规强调外在的强制制约,而领导文化则侧重影响领导主体的素质,以激发领导主体自觉地进行自我控制,这两个方面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三)动力机制与制约机制必须保持平衡状态,协调发展

发挥动力机制的激励功能与制约机制的制衡效用,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加强动力机制要以适度的制衡为条件,加强制约要以保证动力机制的充分发挥为前提,必须保持两种机制的平衡,协调发展。

其一,两种机制的平衡、协调发展,是保证领导行为正确走向的基本条件。只有两种机制的机能保持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领导行为的正确走向,否则,动力机能过大而制约不够,或制约机能运作过大而激励不足,都将导致领导行为运作走向的扭曲。

其二,两种机制的平衡、协调发展,是保持领导行为正常运作状态的根本保证。领导行为运作状态是否正常,与两种机制的功能的发挥是否平衡密切相关。不平衡,动力过大,制约不足,则领导行为容易导向过激行为,如武断,专断,自以为是滥用职权等行为;制约过大,动力不足,则领导行为主动性相对弱化,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唯命是从,处于迟滞状态,就会导致行为的僵化、保守和教条,失去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只有保持两种机制的平衡,才能在克服因不平衡而导致的领导行为的负向状态,保证领导行为既能“从心所欲”,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不愈矩”,即不违反领导原则、领导规律而科学运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6—517页

〔2〕详见《列宁全集》第1卷第85页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4.9.28)

标签:;  ;  

论领导行为的动力与约束_原动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