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选择_政治论文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选择_政治论文

民主政治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政治论文,发展社会主义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空前挫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死亡论一度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甚嚣尘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显著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加紧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扩张,并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实现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建立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体系。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下,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风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强化社会主义的韧性和活力,必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

民主政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时期重新振兴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历史抉择

从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作为一种理念的社会主义至今已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了,但在其间的三百多年里,社会主义却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而流于空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则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到20世纪中期,已经有15个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领土面积总和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总和接近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制度化的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以至全球范围,形成了强大的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直接威胁着国际资本主义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相继发生巨变,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锐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因此而陷入了历史的低谷。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欣喜若狂,声称苏东剧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甚至死亡。社会主义的各种敌对势力试图推波助澜,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宣称,资本主义将在20世纪末不战而胜社会主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认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中,资本主义取得了胜利并将决定21世纪的发展趋势;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断言,共产主义在可以预见的历史时期内将寿终正寝。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宣称,苏东剧变表明了西方确实无疑的胜利和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各种替代方案的彻底失败,它不仅是西方划时代的胜利,而且提示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1]。 “历史的终结”标志着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将作为唯一的政体形式走向全世界,资本主义将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一种社会形态,人类将不再有政治选择和有关政体形式的争论,人类未来面临的挑战将只是经济、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苏东巨变不仅使一系列执政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而且在根本上改变了它们的生存境遇,使有些国家的共产党分裂解体(如苏联共产党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解体、斯洛伐克共产党退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有些国家的共产党更名易帜(原隶属苏共的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纷纷改名为社会党、波兰统一工人党更名为社会民主党、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运动也受到了强烈的影响,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开始泛滥,并在西欧国家的共产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受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欧不少国家的共产党改弦更张,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宣布改名,一些国家的共产党虽未更名,但却力图使其党纲和路线向社会民主党靠拢。受苏东巨变的影响,西欧各社会民主党也纷纷改变自己的纲领和路线,它们不仅放弃了改造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理想,而且为了“不致遭到歪曲、招致毁谤和引起系统的误解”[2],甚至连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也抛弃了,而代之以社会民主主义,表示认同资本主义,宣称奉行第三条道路,从而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雪上加霜。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的巨大挫折,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挑战。苏东剧变后,中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头羊,自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集团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对象。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企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对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深入反思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锐变的惨痛教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重新振兴社会主义事业。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开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口。苏东剧变不是偶然的,而是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严重忽视民主政治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一言堂和个人崇拜盛行、特权腐败严重等,使社会主义事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

苏东巨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仅仅表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是扭曲和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它证明了列宁的如下论断:“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3]。苏东剧变表明, 社会主义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征程,它需要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苏东剧变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它不仅关系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着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韧性和活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力驳斥社会主义失败论和死亡论,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民主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主政治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并对政治权力的运作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消除残蚀社会主义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亲和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我们在这方面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忽视民主政治建设的惨痛教训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4]333 在建国之后的近30年中,我们片面地夸大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天然优越性,似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想,严重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社会主义民主格格不入的现象,“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就是忽视民主政治建设的恶果和代价。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把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视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4]322—323 他在谈到民主对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时强调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768 党的十二大明确地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十三大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目标;十六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而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赋予和落实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不仅有效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提高了决策科学化的水平,而且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营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赋予了新的活力。

2

民主政治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挫败西方国家推行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企图的有效途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空前地强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面临新的国际境遇。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问题,完全挫败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推行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的险恶企图,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方向。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当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世界市场为纽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和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的过程。作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劳务、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世界范围的技术创新,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能够立足自身需要,通过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因为“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6]28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们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操纵世界经济组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国际经济关系的规则系统,利用全球资源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控制世界资源和战略要地,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从而强化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资本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它们试图凭借资本的扩张,不断进行政治和文化扩张,推行和传播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6]93 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社会主义的中国视为最大的威胁,试图借助经济全球化大力贩卖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实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战略,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希望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价值观的全球化,以维护人权为由对我国不断发起人权攻势,借助经济和文化交流极力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西方国家推行其全球化战略的必然逻辑。美国前驻华大使尚幕杰来华上任前曾发表谈话宣称,当美国和中国进行贸易时,美国不仅是向中国推销货物,同时也在向中国推销其价值观,因此,越是紧密地成为贸易伙伴,美国就能越多地把它的文化和价值观带进中国,从而导致中国更多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西方国家利用自己支配的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和对全球信息的控制权,极力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积极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攻击,以期达到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目的。

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挑战,有力地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分化和西化的政治企图,就必须把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放到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中来思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时代性,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免疫力。为此,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和全球化的视角,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认真思考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和面临的新问题,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本方向,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作为主人翁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他们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要实现对以往政治文明的真正超越,就必须继承人类以往政治文明发展积累的优秀成果。我们应该在坚持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学习其它国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积累的有益经验,对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包含的合理因素,也可以在不背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和吸收,并赋予它们以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但是,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6]102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才能赋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内在的活力,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命力,从而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具有质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6]215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不懈探索的历史过程,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缺乏民主传统的大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采取渐进的发展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6]22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以改革的精神和开放的胸怀,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而抓住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机遇,同时化解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保证在与资本主义的政治较量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民主政治是新的国际环境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既要立足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引向深入,从而不断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入手的,这条改革之路是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的,实践证明中国对改革切入点的定位是正确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一元所有制结构向多元所有制结构转型,这种转型必然对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元所有制结构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便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以精简党政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的数次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但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相对滞后的,这种滞后性严重地制约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适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必要的政治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6]239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改变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高度民集权的政治体制,立足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消除政治上层建筑中不合适经济基础需要的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体性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发展,否则,不但会严重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甚至会损害经济体制改革的已有成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5]759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就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战略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伴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主体利益的多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经济民主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确立,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体系,以保证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平等、公开和有序地竞争,并且合理地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和否定特权的经济,它要求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不同经济主体独立、平等的经营权利,以实现经济主体之间的公平交易。这就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对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制定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并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经济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轨道。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法制化的过程,法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服务。惟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和发展,并有效预防和消除腐蚀社会主义经济的诸多丑恶现象,如投机倒把、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贪污贿赂和权钱交易等,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国家和政府为市场制定规则的过程,也是不断规范自身行为,防止权力异化的过程,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逻辑。

经济全球化既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赋予了新的机遇和可能,也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是彼此促进和互为条件的: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获得强劲的驱动力;只有积极推动开放,改革才能获得持续的活力。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这对增强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参与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战略的高度,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需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从而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条件,化解全球化带来的诸多风险和弊端,推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整体发展,并且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为对外开放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面向世界,面向全球化,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活力,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谱写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选择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