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_数学论文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素养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素养是数学学科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将后天习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品质融于身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数学意识、较扎实的基本功,等等.除此之外,我以为还应该包括:数学的理性精神、思考品质、合作情怀和生长姿态.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落实“四基”、关注“四能”,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已成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普遍共识,但现实的课堂状况却不容乐观.下面,笔者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缺失及原因进行剖析,谈谈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操作路径和教学建议,以求得到同行的指点和帮助.

      一、问题提出: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缺失及原因

      (一)现象扫描: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缺失

      1.教学内容“照搬”书本,轻思想渗透

      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教的内容仅仅是书本上的例题,没有拓展知识或者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往往站在教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时,只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要求,针对某些知识点而教知识点;经常关注自己精心预设的所谓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关注教材上的内容学生是否接受,而忽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和数学理性精神的培植.

      2.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轻能力提升

      很多学生感觉数学无趣、复杂、繁琐,“数学太难学了”.这恐怕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对于新知学习,教师往往采用“告诉”或者“灌”的方法,不管是“人灌”还是“机灌”,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机械单一,以教论学,只关注学生学什么,而忽视学生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学数学,学习内容“包装化”(教师创设情境,对所谓的新知识进行包装),学习过程“程式化”(教师呈现例题,分析,提问,解答,归纳方法,模仿练习),学习结果差异化(教师认为的教学难点未必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而学生真正遇到困难时,教师却无暇顾及,进而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学生长期依葫芦画瓢,成为答题的熟练工、操作工,忽视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的提升.

      3.学习方式“整齐划一”,轻品质培养

      审视当下的数学课堂,“整齐划一”的学习方式随处可见.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生马上围坐起来,张着嘴巴,看似讨论热烈.轮到上台展示,也往往会有那么几位“出众”的学生大胆表达着自己的探索与发现.不难看出,课堂上“齐步走”的情况比较多,即便学生有独到的想法与创见,一旦远离了预设或“游离”于教师的视线,教师就会想尽办法将学生拉回自己预设的轨道.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少了感悟和发现,缺少了经历与体验,缺少了一份数学情怀,更缺少了一份质疑与思辨.学生根本无法亲近数学,自然也很难在心中种下一颗爱数学的种子……

      伴随着这些课堂教学现状,数学素养与我们的学生渐行渐远,慢慢就缺失了.

      (二)原因剖析:“看不见”的数学素养哪里去了

      数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隐性功能,“看不见”的数学素养为何缺失呢?我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狭窄的课程资源“禁锢”了学生的数学视野

      小学生的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教学资源.面对单调、碎片化、程式化的课程教学资源,许多教师不精心“加工”,拿来就用,“禁锢”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长此以往,他们怎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2.精心的课堂预设“绑架”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师往往会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有的教师甚至对课堂中的所有细节都作了详尽周到的安排.这样的设计,大多是基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来进行预设的,倘若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加以“课程再造”,在很大程度上会“绑架”学生的数学思考.

      3.高端的媒体手段“遮蔽”了学生的数学情怀

      处于大数据时代,“未来教室”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鲜的名词应运而生.然而,许多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其内涵,却一味地将过多精力耗费在运用高端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上面.于是,数学课沦为一段段的媒体播放、视频欣赏.课堂上“情境化”“生活味”浓了,“数学味”却淡了,学生的数学情怀也就随之消失了.

      二、价值探寻: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价值意义”

      实践表明,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体现在:能主动地、积极地、有兴趣地学习数学,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自觉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美好,用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来指导工作和生活.我以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其不凡的价值意义.

      1.建立学习自信

      当小学生怕学数学,对数学不感兴趣时,很大程度上说明其缺乏学习自信.没有自信,就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好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有趣的数学、简单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2.培植数学情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数学.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帮助学生培植数学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3.浸润数学思想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大程度上会逐渐忘记,唯有数学思想才能长久占据学生的心田.因此,让学生的学习浸润着数学思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来洞察生活、解决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4.丰盈数学人生

      我以为,一个人的理性精神、思考品质、合作情怀、生长姿态,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人生.拥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不仅让学生拥有了数学视野和美好情怀,而且会修正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信念和方式,最终丰盈整个人生.

      三、实践重构:数学素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下面,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分割”一课的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探索.

      1.理性精神

      郑毓信教授在《通过数学教育提升数学素养》一文中指出:应当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养成理性的精神.我深以为然.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安排的“动手做”这一素材,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

      教材首先出示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连接对角线后,出现了一个交点(即中心点).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可以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有多种分法.

      由于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尤其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时候,有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经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画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认识中心点,并通过折一折或者剪下来比一比,验证图形分割后两部分的面积相等.同时,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分割,进行类比、迁移,自主解决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较为复杂的图形的分割问题.

      课堂上,学生动手做一做,经历了分析、归纳、想象、猜想、验证、应用、建立模型的过程,经历了分一分、比一比、想一想、用一用的数学思维过程,厘清了数学知识本质,获得了积极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学生在动手做中学数学,在比较、猜想、验证中初步建立模型思想,逐步完善和发展自己关于“图形”的数学认识……这,就是一种数学的理性精神.

      2.思考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课最大的特色.本课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品质.

      (1)在尝试探究中关注独立思考.在研究平行四边形时,我让学生尝试探究,独立思考如何在一个平行四边形中画一条直线,把它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学生通过连接对角线,找到中心点,进而通过中心点找到了无数条这样的直线.在操作验证时,学生惊喜地发现,以前已经学习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而今天却是图形分割.一正一反,数学真是非常有趣!

      (2)在比较发现中发展数学思考.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分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我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在分割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初步得出这四个图形分割的规律后,再次启发思考:这样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让学生把活动经验自主迁移到研究正三角形、正五边形的过程中.

      (3)在回顾梳理中提升数学思考力.在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第一次梳理图形分割的方法,明确找中心点的重要性,为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分割作好铺垫.全课结束时,再次启迪学生思考: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考力.

      3.合作情怀

      合作情怀是现代学生的基本素养.教学时,我设计了两次有效的合作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情怀.

      (1)小组合作,共享成果.在研究平行四边形分割的基础上,小组合作,选取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任一图形进行研究.教师先出示自学小贴士:

      ①找一找:先找出它们的中心点.

      ②比一比:过中心点任意画一条直线,比一比,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吗?

      ③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画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④说一说:与小组内的同学分享你的发现.

      先鼓励学生猜想思考:能画几条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独立操作后,小组分享,填写好自学研究单.

      

      通过小组学习,学生有了丰富的经历和体验,课堂上的交流汇报不乏精彩之处.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长方形,一开始,我认为有四条直线可以把它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后来,其他同学又画了几条经过中心点的直线,剪下来验证后,觉得应该有无数条直线.

      生2:我们小组研究正六边形,发现经过中心点的直线也有无数条.

      生3:我们小组画好直线后,剪下来比一比,能验证正方形上下、左右两部分的面积相等.

      (2)同桌合作,共享经验.有了关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动手做的活动经验,在探究正三角形、正五边形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自主选择一个图形进行研究.学生在汇报对正五边形进行分割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插曲.

      生1:我先是这样画的(图1),看看不行,找不到中心点,我画的直线不能把图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于是我重新这样画(图2).

      

      生2:我一开始猜想正五边形可能也有无数条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但操作后发现这样的直线只有5条.

      生3:我看了第一位同学的,得到了启发,我继续研究下去,用这样的方法终于找到了中心点(图3).

      

      不难发现,不管是小组合作还是同桌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了,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效地培育了合作情怀.全班展示汇报时,学生对“经过中心点的直线能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样的直线有无数条”达成了共识.同样地,对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图形的分割,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4.生长姿态

      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大致要经历“蒙眬、混沌、积聚、清晰”这一过程,从模糊的、不自觉的、被动的状态,到清晰的、自觉的和主动的发展状态[1].

      从学习过程看,学生一开始对图形分割方法无序地猜测,经过自主探索后,逐渐得出了图形分割成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规律.我以为,学生亲历观察、比较、探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发展和积淀数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保持生长的姿态要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要注意对象的儿童性.比如,知识的呈现由易到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同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时时伴随“思、想、说”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分析、归纳、想象、应用,学生的思维变得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学会数学地思考,增强数学意识.

      其二,要重视形式的多样性.课堂上,学生自由选择图形,先猜想,再验证,充分想象.从已知不断拓展到未知:正八边形、正十边形、正十二边形……教师构建了一个呈螺旋状的知识网络,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变化,有独立学习,有同桌学习,也有小组探索.而从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看,教师引导学生从简单图形的研究到复杂图形的探索,寻找其共性规律,逐渐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素养.

      四、教学畅想: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三点建议

      特级教师王乃涛先生指出,培养数学素养的界点体现在儿童经验与成人经验的选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平衡,教学中更多地需要关注儿童的思维方式、选择权利,教师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经验,提升学习能力.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设计“问题云”

      所谓“问题云”,在这里仅指课堂上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除了教师的精心预设外,更多应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发现以及课堂进程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后即时生成的新问题.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力,带着问题先学,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问题云”中,培养学生多样、开放、多元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意识,这种学习意识会慢慢积淀,变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在于洞察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激励学生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获得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

      2.提炼“话题圈”

      面对“问题云”,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炼出课堂上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把琐碎的问题提炼成有价值的“话题圈”,围绕这些话题,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经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在展示、交流、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成为一个倾听者、对话者、合作者……思维启迪思维,智慧碰撞智慧,学生的灵感火花会燃烧起来.而以问题为载体的数学学习,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获得新的顿悟,课堂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3.构建“共同体”

      用佐藤学的观点来看,教学是相遇和对话.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2].显然,只有构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才能在儿童经验与成人经验间合理选择,教师才能真正体认到生命的在场,把每一位学生的思考与挫折视为精彩的表现加以接纳,与学生主动对话,关注和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研究、思考,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和谐共生.

标签:;  ;  ;  ;  ;  ;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