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1.建筑混凝土技术类型
1.1全面分层浇筑技术
全面分层浇筑技术,就是指在混凝土浇筑时采取分层浇筑方法,当第一层混凝土浇筑结束之后,在凝桩之前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然后依次开展剩余混凝土层面的浇筑工作,直至混凝土浇筑工作结束。这种浇筑技术通常应用于施工面积较小,在施工过程中应从较短边开始,依次向较长边进行浇筑。它能够确保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施工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确保结构的整体使用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第二层浇筑时,必须在第一层浇筑全部混凝土按第一次浇筑顺序进行第二层浇筑,并依次类推。
1.2分段分层浇筑技术
分段分层浇筑技术,一般应用于施工面积较大的工程项目,当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浇筑强度较大,现场所准备的运输设备无法满足混凝土浇筑要求,这时就可以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技术。这种浇筑方法首先从混凝土的底部开始,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距离之后接着开始对第二层进行浇筑。以此类推,浇筑混凝土结构的以上几层。分段分层浇筑技术是由全面分层浇筑技术延伸而来的,适用于厚度较小,但面积较大的混过凝土结构浇筑工作。
1.3余面分层浇筑技术
余面分层浇筑技术,一般适用于结构长度超过厚度3倍的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该种技术进行浇筑工作的时候,只需要浇筑一次混凝土就达到顶部,可能会产生一个坡度大约是1:3的混凝土斜面,而通常是从混凝土的浇筑层下方开始进行混凝土振捣过程,继而向上移动,确保浇筑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2.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2.1材料的选择
(1)水泥;在混凝土材料中最重要的便是水泥,与水混合后的泥浆具有很好的胶结效果。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期必须做好水泥的检测试验,包括相容性试验和原材料试验,并检测其安定性、凝结时间,对材料进行规范分批检测。达不到使用规范要求的水泥,一律禁止使用。
(2)骨料;在选用骨料时,必须验证相关生产标准,对其质量进行试验论证,只用获得专业检测人员的批准后才可以投入使用。在选用砂时要对其进行视比重、有机质含量、含泥量、筛分等检测试验。在选用石子时要对其进行视比重、针片状含量、筛分、含泥量、压碎值等多项检测试验,对直径不同的骨料禁止混合使用。
(3)掺加剂;掺加剂是混凝土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优良性能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因此在混凝土应用中十分普遍。不仅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强度,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其配比量也可以调节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并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强化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市场上各种各样掺加剂,在选用时必须验证是否由正规生产厂生产,检测与骨料、水泥不同配比的相容性试验,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产品。投入使用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掺量,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难凝等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混凝土的振捣方式
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分为三道振捣程序,第一道应当设置在混凝土坡角位置,第二道则应当在混凝土坡中间位置,最后的第三道应当设置在混凝土坡顶位置。三道位置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设置,通过有效的配合方可保证振捣覆盖全部坡面。实践中,经常利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此时应注意振捣棒的振捣时间和插入深度,并将振捣棒有效地插入到下层混凝土之中,其深度通常保持在五十毫米以上,移动间距应当控制在四十厘米范围之内,振捣棒应当快插、慢拔。
2.3降低水泥水化热
在热化过程中,水泥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尤其是断面比较厚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内部很容易积聚热量并不易散失。导热性能较差是混凝土较为明显的特点,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很低,随着混凝土龄期增长,弹性模量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大,以至于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并受此影响。当这种拉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时,很容易导致出现裂纹等问题。采取降低水泥水化热技术,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品种配置混凝土。控制砂石含泥量,细骨料应选用级配较高、粒径较大的,为了改善和易性,减少水热化和水泥用量以及降低水灰比等,往往在混凝土中添加缓凝剂、减水剂、掺和剂等。当建筑工程中面对平面尺寸过大的混凝土施工项目中,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位置设置后浇缝,尽量降低温应力与外应力,从而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热量。
2.4施工缝
因为受到人力或者是技术、设备的直接制约导致混凝土浇筑施工难以实现连续完成,如果间歇时间会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则必须将施工缝预留出来,结合实际的施工技术方案以及设计需求能够将混凝土施工缝认真确定下来,因为新混凝土跟旧混凝土相互之间所存在的结合力相对较差,可谓是混凝土结构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此需将施工缝放置于结构剪力相对较小的部位,为施工操作提供更多便利。
2.5混凝土养护技术
(1)养护时间安排
建筑混凝土养护的最佳时间是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之后的12小时,在此事件内要对其进行洒水养护,同时养护的工具使用喷雾养护的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养护的时间要尽早进行洒水养护,同时在后续浇筑的混凝土过程中要继续进行养护,在进行养护期间内一定要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最后养护的时间不能超过14小时。
(2)过程养护
养护的时间要根据混凝土的硬化程度以及强度的实际需要进行确定。除了开始进行浇筑以及建筑过程中要进行养护,在浇筑完成之后,也要进行混凝土的养护。这样就能使得浇筑混凝土的温度以及其适应的条件得到满足,也能使得浇筑混凝土的表面的温差得到降低,同时也能防止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建筑具体浇筑的内容包括:要及时使用湿润的草帘对浇筑的建筑进行覆盖,然后在建筑上洒水,这样既可以延长养护的时间,也能保持混凝土表面冷却的速度变慢。
3.结语
总之,混凝土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保证混凝土成品质量以及材料质量符合相关规定,混凝土成品、原材料及施工过程等都对混凝土施工技术有着相关规定的要求,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潘彬.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刍议[J].江西建材,2019(04):128+130.
[2]任波远.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8):169-170.
[3]李妍丽,李德锋.论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绿色环保建材,2019(04):164+167.
论文作者:何子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混凝土论文; 技术论文; 时间论文; 建筑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水泥论文; 骨料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