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语文高考卷疑点难点笔谈(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疑点论文,难点论文,语文论文,高考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入声字合理吗?
第1题
易中生(江西上高中学):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注音题中很多年份出现了入声字,今年尤甚,如今年第1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
A.拘泥(nì)标识(zhì)暴殄(tiǎn)天物
B.匹(pǐ)配戏谑(xuè)风光旖(qí)旎
C.参与(yǔ)弹劾(hé)审时度(duó)势
D.倾轧(yà)结束(sù)杞(qǐ)人忧天
在这十二个要求辨音的字中就有:识、匹、谑、劾、轧、束六个入声字。这对广大方言区考生来说是有失公平的。
考试说明要求能够正确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我认为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会认读汉语拼音方案;(2)懂得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3)为汉字注音(应会的难字,多音字等),而入声字对方言区的考生来说,不是不会读,而是读不准。所以不宜把它作为考测重点。
古入声对北方广大的普通话地区的人们来说已不知是一种什么声调了,因为“就北方普通话区域说”,“入声的消失”“大约开始于晚唐,完成于宋末”。到元朝,“入声在当时的北方话中已经完全消失了”。“从元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七百年的时间”,“入声字已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面”。“至于南方各方言地区,直到现在也还保留着入声”。(以上引文见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王力也说:“入声还保存在现代许多方言里(如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湖南方言、山西方言等)。”(见《汉语音韵》)笔者所处之地也属方言区域,入声还是一个独特的音短、塞尾、高平的声调。平时说话大人小孩都是如此,只有在读书时咬文嚼字才可能读出普通话的音来。而对普通话区域的人,特别是北京人来说就根本不是问题了。
入声在广大方言区域中还存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并且还有它存在的土壤,所以要求方言区的学生读入声字如同普通话区的人一样,这是强人所难,作为考试内容是有失公允的,特别是对方言区农村的考生。
张挥(江西南城一中):我觉得这道题忽略了考测落点、部位的鉴别,对很多地区而言,这道本应是难度低的题,对方言区学生却变成高难题,这恐怕不是设计者的初衷。
专家组:本题测试汉字音、形识记能力,所选材料,为高中生应掌握的常用字词,涉及拼写规则;不按声旁读的形声字;多音字;调号等。为照顾不同方言区的考生,只采用误读辨正而不要求拼写。命题合乎《考试说明》要求。
语音识记,应以普通话读音规范方言,其中包括目前在南方仍在使用的入声字。在高考中把小学就应完成的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技能列为一项每年必考内容,正是考虑到推广普通话、实现语音规范化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广大方言区应在正音上下死功夫,逐个比较、识记,掌握所有常用字的正确读音。诸如入声字及把卷舌音读成平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等问题要特别注意。
语音命题,实际已考虑到方言区与普通话区域的平衡,如北京话区域不规范读音的字词常作为检测点,如1994年卷中的“矩”,北京人常读为“jù”,而正音为“jǔ”。再如“匝”这个平舌音zā,京津一带常读为卷舌音zhā,辨识难度并不低于将其读为入声的赣、粤方言区。
从全国抽样评分结果看,语音题历年失分严重,方言区考生唯有强化识记训练,减少语音环境的不利影响,除此似无他路。
错项是否有错
第3题
文非 汝汉(江苏如皋市城南中学)
答案为A,则意味着其余各项的标点均有错误。而我们认为B项的标点是允许的。不妨先引出原句:
B.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慧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当……时”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其后用逗号无误。“与……相比”语意未完,其后当用逗号;其中“海尔-波普”的引号和连接号也是对的。末句二星之间的顿号和最后的句号也准确无误。“清晰”句和“金星”句本身内部没有逗号作停顿,故它们之间的逗号也不错。或许命题者认为“与……相比”只是对“清晰的水星的”注释,应用括号括起来并删去“相比”后面的逗号。这固然可以考虑,但也可认为“与……相比”是统管下面两句的,即既管水星,也管金星、木星(此二星也非“若隐若现”)。如这样理解,原标点并无错误。
李俊杰(江苏泰州中学)判断出B项的错误过难。
其中“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是句首状语,表示时间,其后应该用逗号。“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慧星相比”是状语和谓语,“海尔-波普”是专名,引号、连接号都应该用;“相比”后面的逗号也应该用,因为这个状语和谓语是从“清晰的水星”后面前置出来的,当然应该用逗号来表示停顿。金星和木星是并列的词,之间用顿号也是对的。错误在“太阳旁边”后面的逗号上,因为这里用逗号,会造成前后(即逗号前后)界限不清,易让人误解为和慧星相比的,不仅是水星,还有金星、木星。可改为分号,使前后界限清楚;或改为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即在句首状语这一前提下,主要说明水星伴在太阳旁边,同时附带交代一下“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本项涉及的标点符号不能算多,但由于句子较长,结构上有特殊之处,因而有相当的难度。要求我们的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一道标点符号题像工兵小心翼翼地排雷一样找错误,不是为难人吗?
专家组:本题通过对标点符号运用的把握检测考生语言运用清晰性技能。对题目正误判别的关键,在于“和‘海尔…’慧星相比”的,是否包括金星、木星。选项的标点处理设计,构成了这个问题的模糊不清,形成干扰因素。从原文作者用“神女般若隐若现”来描绘慧星,用“清晰”“亮晶晶”来描绘水星,“相比”的指向是显豁的,只应是这两者,不应理解为还包括金星、木星。
我们同意李俊杰老师对标点符号运用的分析及使原句语意清晰的修改意见,也同意文非、汝汉老师提出的删去“相比”后的逗号,消除前置状语管到下句可能性的修改意见。两种改法都可使句意清晰。
从语意表达的角度检测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是对仅从概念、结构关系角度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突破,这是此题相对的新颖之处,也是难点所在,这对实现语言教学“重运用”有好的导向作用。难度高低对高考的筛选功能并无影响。当然命题也应考虑到各科分值的均衡,避免出现“语文得分最难”的局面。
“不孚众望”辨析
第4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标准答案:B
林馨(北京顺义杨镇一中)题干的界定是“加点的成语”,而“不孚众望”是成语吗?“深孚众望”是成语;遍查辞书(包括《辞海》),在“不”字条无一列入“不孚众望”。由此,可以认为“不孚众望”并非成语;至于以“约定俗成”为由,将来何时能算其为成语,则未可逆料,至少现在它不能算成语。那么,它算什么呢?“孚众望”是“使动用法”的“动宾”结构,是动词短语,“不孚众望”,仍可看成动词短语。
宽泛点说,若将题干中的“成语”改为“词语”,则大致严密了,答案仍是B。如果不改,那么,很可能越是水平高的考生越容易答错。倘有的考生在试纸上写明“‘不孚众望’并非成语,此题有误,不严密”,阅卷者应如何评定其成绩和水平?是评其“水平高”呢,还是说其“无理取闹”?所以此题命题有欠缺。
祝明富(浙江临平中学):本人认为此题设计合理。
A项“一位”和“莘莘学子”矛盾,“莘莘学子”是“众多的学生”的意思。如鲁迅的《点句的难》:“这真是恶作剧,使‘莘莘学子’闹出许多笑语来。”C“趋之若鹜”属于“褒贬不当”。像鸭子争食一样,争先恐后、成群结队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D“万人空巷”与“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语意不合,因为“万人空巷”的意思是:很多人都聚集在一起,使街巷都空了。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过来的盛况。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此时路旁看的,几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几乎有人满之患。”
本题的难点有两处:一是同学们会把正确答案B,认为是错项,因为考生易把“不孚众望、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混淆等同。不孚众望:孚,使人信服;不被大家所信服。如:他不孚众望,故几次都未当选,亦自在意料之中。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不负众望:负,辜负,对不起;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二是错项D往往会误认为是正确答案,这是因为被“精彩的电视剧播出,街巷里确实人少了”而误导。
尽管BD两项有很大的迷惑性,但细心的考生还是能从中发现命题者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或者叫提示信息。发掘这些信息,其实就是应试技巧。比如,不知道成语“不孚众望”的意思,也能解这个题,因为最有希望当选却结果落选,说明“不孚众望”肯定不是“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的意思。另外,“孚”这个字在初中课文《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出现过,“孚”,使人信服。
专家组:语言的承传与变异是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无承传性就无语言的稳定基础,语言就难以长远流传,无变异性语言就没有发展,就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样难以长远流传,只能用辩证的观点对待这组矛盾。任何词典都难以将成语收齐,不宜把生活中已广泛应用而未列入《现代汉语词典》的4字熟语,排除在成语之外。况且命题重在检测对“孚”的理解,无意在术语名词上兜圈子,命题似无不妥。
我们同意祝明富老师对此题的命题角度及干扰因素设计分析,以“孚”为题眼检测有较强烈文化意味的“不孚众望”的理解,设计注重了实用性,对教学也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咨询”能“提供”吗
第5题
余春明(江西湖口二中)本题要求考生在提供的4组动词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组“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其中第③句是这样的:“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咨询,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参考答案”指出,横线上应填“提供”。笔者以为,这个试题不妥。首先,“咨询”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咨”,跟别人商量,询问。咨询,征求意见(多指行政当局向顾问之类的人或特设的机关征求意见)。如咨询机关(备咨询的机关)。从词性的角度看,“咨询”应是动词。而“提供”是“供给”,也是动词,一般同“意见、资料、物资、条件”等名词搭配。“提供咨询”实指“提供询问”,这样一来,不但在含义上使人莫名其妙,而且动词和动词搭配也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动词只能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搭配,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上面试题要么删去“提供”,改为结构是兼语短语的“供人咨询”;要么保留“提供”,在“咨询”后面加上“服务”,使“提供”同“服务”(此为名词)搭配,这样才说得通。
这种错误在语言交际中经常出现。如1997年8月8日《参考消息·听证会无证可听,尴尬人陷尴尬局》一文中:“尽管这个企业巨头是在经济政策问题上向北京和中国共产党提供咨询的委员会的成员,但是他不能证明中国政府与这件事有联系。”就是把“咨询”当作“信息”的误用。正确使用“咨询”,应如“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农数次来到咨询台前咨询,久久不愿离去……”(1997年8月5日《中国教育报·大学生“三下乡”写真》)句中前一个“咨询”是动词,修饰名词“台”,构成名词性短语;后一个也是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使用是正确的。
专家组:我们要掌握字典、词典中常用字、词的基本义项,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这种知识毕竟是静态的“备用性”的语言知识,远不是语言的全部,我们更应掌握生活中在各种语境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实用状况的语言。“咨询”的基本义项是“跟别人商量”、“征求意见”,可以理解为这个词描写的是一个语言双向交流的过程。它既可作为动词,又可作为名词。在家长们请教电话医生的语境中,“家长咨询有关儿童保健方面问题”中的“咨询”是动词,而电话医生“回答咨询”或某单位“提供咨询”的“咨询”,则是名词,是“回复”“提供”的宾语。这种语言现象生活中常见,如“借”“贷”都是动词,合成的“借贷”在“借贷资金”时作动词,在“提供借贷”时作名词。“咨询”应属动名词。
余老师提出的《参考消息》上的例句似无错误,“‘这个巨头’向‘中国共产党’提供咨询”与“‘中国共产党’向‘这个巨头’咨询”,是主体不同的同义表述,问方与答方的关系是清楚的,读者也不会搞混,表达清晰。这种用法已被生活本身接受,如各地电讯局,均开设了“提供咨询”的信息台,咨询的词性特点也可视为已被人们接受。(全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