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_高等学校论文

美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_高等学校论文

美国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高等学校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美国,高等院校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85年,洛克石油公司聘请耶鲁大学化学教授小赛利曼(Benjamin siuiman,Jr)对石油进行研究,发现某些馏出液可以制造高级润滑油,残渣也可以用作照明燃料,这一发现为该公司开辟了广阔的海内外产品市场。二十世纪初,美国一些大公司依赖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力量,相继建立了科学研究实验室,如通用电气公司中心实验室和杜邦化学公司研究实验室。二战期间,企业界和高等学校在政府的撮合下,齐心协力完成了试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通过这次合作,使企业界充分认识了大学在研究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使大学意识到两者合作所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并由此引发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科研的热潮。然而,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的资助逐渐集中在宇航、原子能等“大科学”领域,因为这些领域的科研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大多数企业,就导致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热潮的降温。到了七十年代,一些新情况的出现使得大学与企业这对伙伴又走到了一起。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在科技和经济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七十年代末期,这种领先地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日本的挑战。其次,政府大幅度削减甚至完全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师资培训费、学生的补助金和贷款,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等学校的办学资金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高等学校不得不降低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在尽力确保以往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开始寻找新的资金渠道,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了企业界。第三,企业界在里根政府“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下,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尽管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一流设备,但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却无法与精英荟萃的高等学校相提并论。精明的美国实业界人士意识到大学的科学技术在其工业生产中具备的无可比拟的潜力,于是把目光瞄准了高等学校,乐于以资金吸引高等学校与其合作。第四,教授与企业界成员间的工资差距增加,所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而获取高额报酬。第五,由于职业需求与高校课程的不相适应,使得一些企业及其它非高教组织开始自己设置学分课程和有利于企业及其成员未来发展的课程,一些大学通过提供这样的教育计划与企业建立了联系,从而承担起保证该企业教育具有一定高教水平的责任。上述原因及其它一些因素对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科研承包

大学是企业科研项目的独立承包者,一般都是企业提供资金,大学具体负责研究过程,企业提供给大学的经费由大学随意处置,企业顶多起监督作用,大学是学术性机构,注重研究的理论价值;而企业是赢利性机构,因而,大学往往占有科研成果的专利权,企业则享有专利成果的生产权。

近几年,企业界与高等学校签订了一系列承包合同,在此略举几项为例:

——蒙森托公司向洛克菲勒大学提供400万美元进行植物遗传学研究,向哈佛大学提供230万美元进行癌症研究,向华盛顿大学提供250万美元进行细胞研究;

——塞伦尼斯公司向耶鲁大学提供110万美元进行酶的研究;

——赞罗克斯公司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供700万美元进行内燃机研究;

——E·I·杜邦·德·尼尔莫斯公司分别向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和马里兰大学提供600万左右美元,用于分子遗传研究;

——17家微电子公司向斯坦福大学提供1200万美元,用于建立综合系统研究中心,进行新一代计算机的研究;

——威斯汀豪斯电子公司、计数设备公司偕同其他公司每年向卡内基——梅隆大学提供500万美元用作机器人研究所的科研经费;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偕同其他公司向伦塞勒科技学院提供400万美元用于建立计算机研究中心从事计算机图解计算法研究,数据控制公司也出资帮助珀杜大学建立计算机研究中心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

——原联邦德国霍夫切斯特制药公司与哈佛大学附属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签订合同,在今后十年内向该医院提供7,000万美元,用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与开发。

其中最大的成功者之一是华盛顿大学,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莫桑托公司向该校提供了6,20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生物工艺学方面的研究,华盛顿大学不负众望,已经获得12项专利发明,并且买下了阿拉菲股份公司50%的股票。纽约的伦斯里多科学院从企业得到的科研承包费用几乎占到学校科研和教学经费的三分之一。据统计,1986年—1987年度,高等学校从企业获得的科研承包费用超过20亿美元,比5年前增加86.4%,从而大大缓和了资金匮乏的矛盾。企业界也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利润,每一美元的投资,都获得了4个美元左右的产值,仅生物工艺学行业的公司企业中,有41%的单位从高等学校承包的科研项目至少获得一项“贸易的秘密武器”。

二、合作科研

合作科研是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研究中心,企业向中心提供资金和设备,也适当参与科研项目的攻关,高等学校是科研项目的攻坚力量,从企业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研究中心由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管理。专利权由双方共同享受,但企业有权优先使用最新科研成果。合作科研所选定的科研课题,常常既满足高等学校的知识发展愿望,又迎合企业开发产品的需求,这样,所选的课题往往集中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电脑科学这些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统一的学科领域。这类研究中心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被视为重振美国科学技术优势的希望所在,常常得到政府的大力资助,作为回报,研究中心也要承担国家下达的课题,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阻碍国家工业发展和进步的问题,其中包括智能生产系统、合成材料、电信学、系统研究、微电子器件的自动化生产以及大规模的生物加工。例如,设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微电子和信息系统中心,成立于1979年,旨在提高电气工程及电脑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明尼苏达州的一些高技术公司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助,州政府又拨给500万美元的经费。该中心的管理委员会由9人组成,其中工业界4人、大学5人。中心鼓励师生花一部分时间到提供资助的公司里去工作。斯坦福大学于1981年建立的集成系统中心,能够制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该中心的1300万美元开办费是由惠普公司总经理约翰·扬格为其母校从17家公司筹集到的。中心是一个跨系单位,共有30名教师,每年除完成一定的科技开发任务外,还培养100名硕士和30名博士。17家公司都在中心里派有代表,与大学的师生一道工作。

高等学校通过合作科研不仅可获得可观的报酬,而且促进了高等学校理论科学与工程学之间的横向研究,参加合作科研的教师能够发表更多的研究成果,挣得更多的钱,担任更多的行政职务,还有利于这些杰出人才安心地担任教师工作。更为重要的是,缓解了高校学校购买高精尖科研设备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双方签订合同,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利用最新设备开设有关课程,或者到企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公司对学生给予指导,并根据工作情况给予一定的报酬,目前已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和五万多个企业进行这种合作。东北大学早在1909年就开始与企业联合办学,让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到公司里去实习(集体收入每年大约有6000万美元)。这样,不仅使学生接触到了一些在学校里无法接触到的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而且使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就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帮助企业训练雇员。据调查,美国现在有30%以上的高校有这种尝试,研究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这种比例超过50%。职工在不脱产的条件下学习3—5年,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有些企业还请高等学校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

联合办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广播电视教学。在硅谷,有100多家公司接收并转播斯坦福大学广播的课堂教学实况。学生与教授之间装有双向电话设备,由4个频道转播。听课的学生有几千名,有些还成为在职硕士研究生。斯坦福大学还向广播覆盖范围以外的其他30处地方有偿提供课堂教学录相带,这使该校每年在基本学费之外多得100万美元的净收入。据统计,全美有30所高校不同程度地利用电视教学,44,000名工程师业余接受这种教育。这些电视教学系统是各地方为解决专业人员需求而采取的办法,由工业界和当地政府用人单位负担费用。这类联合办学实际上是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属于成人高等教育范畴。

通过联合办学,高等学校、受聘教师和学生均增加了收入,学生还了解了生产实际,丰富了课堂知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企业则满足了青年工人提高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提高了工人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招聘工作的效率,有97%的企业对联合办学的高等学校学生提出过聘请,有62%的学生接受了聘请,企业从中物色到一批前途无量的人才。据调查,招聘一个职员的差旅、广告等费用平均达到九千多美元,而且聘用后未必双方如愿,但聘请联合办学的学生,不但费用低(平均50美元左右),而且避免了盲目性。

四、建立校办企业,发展科研中心和科学园区

从广义上来说,美国的大学就是一种企业,或者说它越来越像一种企业,因为它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但本文这里所谓“建立校办企业”指的是狭义上的“企业”。关于大学是否应该承担“技术创业者”的责任,美国近年来争论很多。一些大学(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学)决定不开办自己的公司,但包括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内的一些大学却对此采取了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如这两所大学联合创办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其财产价值的35%归大学,30%归一个特别创设的基金会(主要支持这两所学校的基础研究),35%归校外的6家公司。

由于大学科研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大学科研为基础的科研中心和新兴工业中心。在美国东部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有100多所高等院校、780多个企业和研究所、20多个政府研究机构参加的波士顿科学研究中心,拥有科研人员5万多名;在美国西部以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的旧金山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园区是以高校为中心,与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的高技术密集区。它既培养新科技人才,又开发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目前,美国已建立了250所高校和1万多家公司合作的80多个科学园区。与前面提到的研究中心相比,它规模更大,涉及的学科门类更多。

美国的科学园区最著名的是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的硅谷。用了大约30年时间,建成了集中8000多家大小企业的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几乎同时,麻省理工学院附近128号公路两侧的林地也布满了高技术工业园,形成一个以发展微型计算机为中心的高技术区,复苏了由于传统工业的衰退而萧条的该州经济。在南方,由具有远见卓识的州长路德·霍奇斯倡导办起来的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也初具规模,吸引来一些高技术公司,并显示出对振兴该州落后经济的作用。

五、设立技术革新中心,提供咨询服务

“技术革新中心”机构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后来在许多综合性理工学院相继建立。这种机构的任务是把大学里从事科研的力量(包括大学生)组织起来和企业密切合作尽快地把那些刚刚试验成功的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转移到工厂企业变成产品,并使它们成为有相当竞争能力的商品。这种“技术革新中心”对提高企业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咨询是高等学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历史最悠久的形式,也是最普遍和最行之有效的形式。咨询机构主要是为企业发展、生产管理、市场经营充当顾问、献计献策。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经济发展中心”就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咨询机构”,它主要面向马萨诸塞州广大中小企业,为它们的企业发展,生产管理、市场经营、投资机会等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使得该州在1982年仅第一季度就增加了几千万美元投资。再如美国著名的咨询机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最初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由于它的积极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果——“硅谷”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该地成为美国电子工业中心,它的半导体产值约占全美半导体产值40%,目前它的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在国内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在国外伦敦、巴黎、东京、马德里等地也设有分支机构,每年接受60多个国家委托的咨询工作,完成咨询报告1200多个,成为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质的大型咨询机构。

高校也鼓励教师开展咨询,允许教师用一定的工作时间进行咨询服务。据调查,美国大学中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从事各种类型的咨询工作(一般高校允许每位教师每周用一天的时间从事咨询工作),其中工程系教师超过60%,商学系教师超过50%。人们已经注意到,咨询工作往往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更高级合作形式的第一步,高校中由企业资助的研究开发项目的75%是在咨询工作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

问题和潜在冲突

任何合作都没有绝对的好处,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不例外。首先,企业的投资对大学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其次,大学与企业发生关系可能干扰大学的学术自由。第三,财富利益的分享而引起的双方在权益方面的潜在冲突。对高技术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企业期望独享研究成果和专有生产权,以减少新发现的社会扩散和转化为生产;而大学对学术价值的保护又需要保证社会公众具有交流知识和接近研究成果的自由;大学及其教师由于财政压力会以从科学发现的商业化中获取报酬为手段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源。对此,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在题为“大学——企业的科研关系”的年度报告中总结道:这种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对彼此作用的理解的加深。如果大学愈来愈接近成为企业的伙伴,其资源亦将愈来愈得到充分利用。对大学来说,由企业赞助引起的限制并不是独有的现象,联邦政府的科研投资对大学的研究方向同样具有限制作用。由企业强加的限制在性质和程度上都完全不同于联邦政府所强加的限制。大学的基本目的,一是通过高级训练、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基本手段是大学、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一是通过大量的教育和咨询活动及专业成就,促进人们对社会文明和人类生存条件的理解。这是现代大学同时追求的两种责任。对这两种责任的强调,将有利于形成高校、企业和政府合作的有效机制。而大学这种双重作用的实现更有赖于企业和大学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联邦会计总署(GAO)在对联邦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的评估中指出,解决这类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使两者不同的目标、价值观、态度、报酬结构及研究程序一致起来,并且设置一种连续提供财政支持的资源。”该联邦机构提出解决有关问题的6个要素是:

1.大学必须保证使自己部分科研力量和智力资源瞄准企业需要的目标;

2.企业必须保证在利用大学力量的同时注意与大学目标的协调;

3.大学政策和组织的灵活性允许大学在其学术使命不妥协的前提下,对企业的需要有敏感的反应;

4.有一个同时受到大学和企业社会尊重的强有力的领导人;

5.具备能满足双方资源和利益等各种需要的方法、途径;

6.维持资金源。

总之,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对经济发展是必要的,它们之间伙伴关系的形成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相互理解、资助的维持及其冲突的妥善处理,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标签:;  ;  ;  ;  

美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