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管理困境研究
□陈 俊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新兴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农村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其功能与地位日益突出。新兴城镇下农村社区管理的有效运行对于推进当前社会管理的创新改革以及巩固基层政权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新兴城镇化下农村社区管理的困境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笔者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对其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进行了简要地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关于优化新兴城镇化下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笔者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 新兴城镇化;农村社区管理;研究背景;实践依据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贯彻落实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农村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这就要求在发展城镇经济的同时,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他们谋福利、促增长。然而,实际上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寻求发展,造成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流失,让本来经济水平就落后的农村雪上加霜,“空心村”等问题严重,让基层的很多活动项目的实施难度无限增大,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弱化。在过去,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这种情况与城市用地紧张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所以,如果想让我国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就必须重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一条更合理、更科学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为了能够把这个问题妥善解决,就必须在新兴城镇化的要求下,以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成为重要的切入点,使得农村社区管理脱离困境。在2006年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农村社区”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内涵,同时被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为了解决当地农村存在的公共服务缺乏等问题,如果按照政府主导、多方面参与、与基层实际相符合、为农村服务为原则,实行农村社区化服务,那么必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只有找到当前新兴城镇化下农村社区管理的困境有哪些,才能为解决这些困境找到对应措施,才能更好地带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农民占据着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农民问题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只有当涉及农民的问题被妥善解决以后,我国才能更稳定的发展。这里所讲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主要是指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凭借农村社区的自身优势和可用资源,解决农村社会管理中的所有问题,并且保证农村社区经济建设、管理工作、文化文明建设以及完善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等能够有序进行,以提高农村社区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丰富度为目标。第一,研究新兴城镇化农村社区管理是响应政府关注“三农”问题的外在表现,将农村社区管理困境妥善解决是完成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性一步;第二,研究新兴城镇化的农村社区管理问题可以扩大民主自治的影响力,帮助农民形成自主管理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自律的能力,促进农民自我治理意识的觉醒;第三,研究新兴城镇化的农村社区建设问题还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回到农村,为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作出贡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避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新问题的出现,给这些群体提供更好的保护。
针对z=f(x,y)在约束条件φ(x,y)=0下的极值问题,其中f与φ在区域D上连续可微,若(xo,yo)∈int D是上述函数的极值点,且则存在λo,使得(xo,yo,λo)为L(x,y,λ)=f(x,y)+λφ(x,y)的驻点,即L(x,y,λ)=f(x,y)+λφ(x,y)满足方程:
二、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概况。自新型农村社区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华西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最早以前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但是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在全村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完成了转型工作,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新农村,在国内树立了典范。除了华西村以外,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境内的诸城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黄岛区等,都能代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最前沿的情况。
(二)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特点。经过对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前的社区管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英明的领导阶层,二是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任用,三是前沿且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理念,比如华西村的“一分五统”管理理念。所以,这也为其他农村在转型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当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考虑到当前农村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探寻能够优化新兴城镇化下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实行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并且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优化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除此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规范农村社区的主体行为。在对农村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体并不单是政府,其中还包括农民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这就使管理主体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主体都能为优化管理工作做出努力,实现三个主体优势互补。为此,第一,应该转变政府的职能。要让政府体现出引导、引领的作用,而不是支配或者命令,要体现出民主性,创建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并且体现出他们的职能;第二,要加强对农民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优化社会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社区管理工作当中,帮助农民形成互助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第三,要让这些非政府组织在社区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体现。提高组织管理者的意识,让他们充分理解其对于新兴城镇化下农村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价值,让他们走进社区,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四、优化新兴城镇化下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当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乡镇政府的领导作用未能发挥出来,并且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还产生了矛盾。政府本身就有领导的作用,而对于一些农民而言,他们需要有一定的自治权利,所以两者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乡镇政府领导阶层的产生需要广大的农民群体参与其中,但是由于一些领导者把指导、支持以及帮助的关系转变成为实际工作中的领导、命令以及支配的关系,导致科学性、合理性得不到体现,不能让农民心服口服,所以当乡镇政府在开展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不满足农民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供需失衡也是当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虽然政府为农村建设了一些基本设施,但是由于不注重对这些基本设施进行维护,所以这些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农村资源缺乏整合力。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没有发展资源,相反,农村有丰富的发展资源。比如廉价的劳动力、多种多样的农作物等,有些农村甚至有一些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农村资源缺乏整合力,所以很多资源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平均文化水平不高。文化水平的高低有时候可以反应出农民能够拥有或者创造经济水平的高低,由于很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当政府创建、推广、应用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时,他们的响应强度低,对整个流程的热情不高,所以导致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效果表现的不够明显。
由图6可知,第1股水碱度为280 mmol/L,出水平均碱度为60.9 mmol/L;第2股水碱度为450 mmol/L,出水平均碱度为142 mmol/L。经计算可得,第1股水平均单位碱度去除氨氮的量为6.86~8.16 g/mol,第2股水平均单位碱度去除氨氮的量为10.89~11.79 g/mol。可以看出,在本次试验中,同等装置同等操作条件下,原水碱度越高,单位碱度去除氨氮量越高。
(二)当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时代的不断发展就决定无论是哪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都不可能一直可以符合我国农民阶层的需要,所以保持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生命力,让它能够与时俱进、更新换代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从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来讲,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有时候未能及时地完成“管理者”向“服务者”身份过渡。很多农民对自己没有自信心,奴性思想非常严重,自我意识薄弱,参与积极性不高。作为农村家庭中流砥柱的青壮个体离开家园到大城市寻求发展,就使得老人和孩子逐渐成为农民的主体,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他们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农村社区所采用的制度上来讲,农村社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资源整合而实现。目前农村社区制度没有从细节上做出要求,不能清晰、明确地指明各方的责任,也没有做到“授人以渔”,未给农民提供培训等工作。
(二)整合农村发展资源。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核心也应该围绕维护农民的利益来体现。政府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其不仅需要提供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福利等服务,同时还要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内容都是国家的责任。但是,政府的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农村发展上,所以农村也需要凭借自身的优势,自给自足。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对农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且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农村社区管理法制化建设。这里的农村社区管理法制化建设指的是把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思想融入到农村社区管理工作当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每个农民都能够懂法、守法,并且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利用通俗易懂的话和贴近他们生活的典型案例给他们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还应该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当他们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通过咨询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升对于解决新兴城镇下农村社区管理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当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他们就会把一部分资金用于教育、社会活动等方面,从而为优化社区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由于学校外的一些事件对学校内师生的行为造成影响,进而引发突发事件,这类型的事件也被称为校外输入性的突发事件。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变得更多,难免会出现争执的情况,如贸易制裁、钓鱼岛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属于较为敏感的话题,较为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探讨,他们在不理性的情况下可能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等。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许多学生会对就业、社会的公平性等展开探讨,会对政府的一些腐败行为表示不满,这些都是引发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孙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基于多元主体合作与整合的视角[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5
[2]王为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角色定位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
[4]赵海龙.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5
[5]李美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研究[J].职业时空,2010,12
[6]崔小璐,陈小琼.需求导向与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12
[7]翟舒萌.交通银行SX分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2018,6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湘南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新兴城镇化下农村社区管理的困境研究”(编号:2017XJ55)成果。
【作者简介】 陈俊(1991.3~),男,湖南安仁人;湘南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