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邓小平在实践中的探索与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列宁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在实践中论文,发展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利用资本主义是为某种目的。马克思的目的是要避免资本主义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痛苦过程,使俄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成为可能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将急于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却到有效地适应苏 维埃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回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使社会主义建设更有成效。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强调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创造 的有益成果是要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即社会主义在各方面要高于资 本主义,以此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用资本主 义问题的阐释,对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 义。
一、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阐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马克思总是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 展自己的理论。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的影响而一成不变 的观念,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解。
(一)对资本主义即将灭亡预言的多次检验。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死刑。“随着大工业的发 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资产阶级的 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第一次发生大规模冲突时,人们普遍相信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必将导致一场社 会革命,其结果自然是资本主义的灭亡。马克思对此也深信不疑。在他看来,资产阶级 革命一旦完成,无产阶级立即可以掀起一场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风暴。为此, 他在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上、策略上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作了 充分的准备。然而,革命并未不间断地延续下去,而是停顿了,资本主义也没有在这场 革命中毁灭,反而通过革命获得了新的发展。
面对日益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马克思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容纳 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还谈不到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不能不促使马克思对他以往 的理论进行新的反思和超越。
(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将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东方的历史使命是先 融入世界历史,其前途必然是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相对东方社会而言是一种历史的 进步。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看法也存在一个矛盾,既然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存在残酷 剥削与压迫的不人道的社会制度,东方国家为何还要重蹈覆辙,再次经受资本主义痛苦 和耻辱呢?东方国家可不可以越过“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呢?正是俄国革命 者对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克思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改变了过去的看法。
马克思于1881年2月至3月间写的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是马克思集 中阐述这个问题的主要文献材料。马克思在复信时连续起草了四稿:“一方面,土地公 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在没 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实行集体耕作。……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 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 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初稿)[2]“俄国公社的情况同西方原始公社的情况完 全不同。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同时 ,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于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 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 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二稿)[3]“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 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现实大规模组织起来 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 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机器而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 耕种,而俄国土地的天然形势又非常适合使用机器。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 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 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三稿)[4]作为正式复信的第四稿中,马克思指出:“在《资 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不包括赞成俄国农村有生命力的论据,也不包括反对农村公社 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 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 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四稿)。[5 ]
马克思认为,俄国存在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而实现这种可能性,无疑将大大 加快世界历史进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马克思在晚年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时 所阐述的基本思想,突破了他原先得出的东方社会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结论, 以科学的求实精神初步总结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和实现条件 。
(三)马克思晚年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月革命胜利后,一系列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 道路。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挫折和磨难就从未中断过。尤 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和东欧国家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使人们对东方落后国家搞 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产生了更多的疑惑。
东方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 。但是,我们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东方落后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对利 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因素重视不够。
从主观上看,帝国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如果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的关系,在对外交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可以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与发达的世界市场接轨,尽可能地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就的。然而,1951年斯 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从主观上拒绝和放弃 了利用世界市场的普遍经济联系,吸收资本主义肯定性文明成就的历史机遇。因此,苏 、东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是在缺少交往联系的孤立、封闭和落后的状态中进行的。
在中国,长期以来由于东、西方剧烈对抗导致的冷战僵化思维,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脱离了全球化进程。100多年来形成的仇外心理和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使中国把 一切资产阶级创造出来的东西都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社会主义就像躲避瘟疫一样 坚决排斥资本主义。这种形而上学思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顶峰。
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落后国家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 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时代背景等,最大程度吸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 成果以发展壮大自己。
二、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初步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努力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取得了社 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概 括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以及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一)列宁分解“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使自己尽快发展起来,必须学习、吸 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列宁的这一 科学论断,集中体现在他曾经为社会主义概括的一个著名公式上,即:“乐于吸取外国 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 +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 民教育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6]从列宁的这一概括和其他有关论述中 ,可以归纳出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大厦 ,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和文化的基础,这一基础的直接来源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列 宁看来,在一个农民国家里,如果不能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大 厦,那么社会主义就根本建不成。因此,“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 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 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7]
第二,引进资本主义的技术和设备。列宁非常重视对资本主义技术设备的引进,并把 这项工作看作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列宁认为,苏维埃国家所处的国内外形势, 决定了它必须尽快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设备,否则就不能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在列宁 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1921年10 月,列宁曾会见了美国著名的“联合药品及化学制剂公司”的代表阿尔曼德·哈默,促 成该公司与苏俄签定了第一个租让企业。后来,哈默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列宁对他说 ,我们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我们邀请美国人到我们俄国,是为了请他 们教给我们生产方法,把我们的工业提高到应有的高度”。[8]
第三,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在进行经济 建设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经营管理知识,而这些知识在资本主义国家那里恰好具备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推行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泰罗制。他在1918年4 月论述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时明确指出,泰罗制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管理的“最新成 就”。它“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 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它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 动作,制定最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苏维埃共和国无论 如何都要采用这方面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应该在俄国组织对泰罗制的研究和 传授,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使之适用。”[9]
(二)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市场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举措。
1918年6月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开始后,苏维埃政权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加速了消灭商品货币、消灭市场的进程。但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列 宁认识到,俄国还不具备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利用 商品和市场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最初措施是实行粮食税,就是说,农民将生产的一部分粮食作为税交给 国家,其余部分可以自己留用或者用来去交换国家的工业品,也可进行地方性的流转。 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工农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商品交换基础上。开始,列宁希望 将商品交换限定在地方范围内,并且称这种商品交换为资本主义。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深 入推行,在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商品交换很快突破了地方范围的局限,变成了全国 范围的商品买卖,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1921年底,苏维埃俄国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 特点,即形成了国内市场,发展了货币交换,商品买卖和货币流通已成为普遍现象。
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确立和商品、市场关系的发展,将新 经济政策逐步引向深入,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逐步走向成熟。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指 导原则,就是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出发,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
三、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实践
邓小平既是彻底唯物主义者,更是辩证法实践大师,他透视历史,关注现实,预测未 来,通过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考察与比较、分析和论证,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对待和 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生产力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 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不能不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越反资本 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越纯粹,中国反倒越来越穷,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现实促使 中国共产党人反思过去的历史,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正视和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
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生 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 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所以,邓小平说:“ 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11]从中国在极贫穷落后的情 况下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事实出发, 邓小平认为,一切能够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手段都可以利用,都要利用,从而避 免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漫长历程。正如邓小平所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 ,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 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12]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第二个特点是辩证性。他一方面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不同对立,另一方面更意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人类 近代文明的结晶,双方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利用的。邓小平极力反对那种把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对立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怕资本主义,这是利用 资本主义的前提。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 义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逐步形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 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14]此后,他多次指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19 92年春天,邓小平更加明确、概括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5]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市场 经济,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因此,要超越资本主义和消灭资本主义任重道远。 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 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 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6]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 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及有益启示
(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向资 本主义“借力”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首先,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 化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它们所处的特殊 历史条件决定的,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更 为严峻的问题是,怎样推进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即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事业。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导致社 会生产力的停滞不前。利用资本主义可以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也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才能利用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现实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换言之,现 实社会主义国家难以置身于世界市场体系之外而构成另一体系,唯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融入世界体系中利用资本主义。
其次,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吸取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已有成 就,这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后者本来就是从它的母胎中孕育成熟的,当它出生时就已经 把资本主义的成就作为它的营养而被同化。而没有经过完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国家, 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时,更应注意吸收资本主义的成就,这里存在的思想障 碍和实际困难会比较多些,因为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是同时并存的关系,而且是一 种敌对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即使可以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却不能越过 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成就,特别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以及社会化大生产 方面的管理经验。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借鉴是“双向”的,前者能够从后者中取得益处 ,同样,社会主义有许多长处值得资本主义借鉴利用。
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当今世界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能 不受到应有的尊重。资本主义存在着深刻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它终将被取代和扬弃 。但它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制度,又有其自我调节的功能和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因 此,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是谁胜谁负、你死我活的问题。在经济 全球化的背景下,两者的相互依存、利益交叉成为和平共处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两种 制度的发展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的轨迹是伴随着20世纪 社会主义的存在、发展而来。
资本主义在和社会主义的对峙和交流中,扬弃和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存在的弊端,参照 和借鉴社会主义好的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的普遍推行与不断完善,改良国家 管理行为和社会管理行为,缓和与人民群众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克服了马克思 、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的弊端。这种积极的借鉴和学习,是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变化的 一个重要因素。正如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所坦白的:《资本论》把资本主义描绘的千疮百 孔,我们正是按照《资本论》的描绘来修补资本主义这条船,才使它没有沉没,照样在 航行。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过“要保护富人的利益,必须要保护穷人的利益”。资产 阶级政治家认识到要保护富人的利益,必须保护穷人的利益,积极地学习社会主义国家 的长处,改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而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什么 不能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尽快崛起,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羞羞答答。
(三)以横向借鉴、利用同时代资本主义为基本途径。
时空是事物存在的方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可能是静止平面的,而是动态过程的 多重结构对应互动关系。利用资本主义不仅表现在空间上的拓展和深化,而且体现在时 间上的进化和发展。空间上的拓展和深化是通过时间上的进化和发展实现的,而时间上 的进化和发展必然伴随着空间上的拓展和深化。
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应当纵向横向利用民族资本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但对 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主要则是横向利用同时代资本主义。一是因为,现实社会主 义国家无一例外地发轫于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原来的民族资本主义积累菲薄, 纵向继承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社会主义积累与现代化建设需要。二是因为,世界资本主 义虽然早已形成强大完整体系,但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尚在二战以后,如果社会主 义国家不能与时俱进地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就不可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横向借鉴”是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为了弥补纵向“继承”的先天不足 ,我们只能立足横向“利用”而谋求社会主义的尽快崛起。
(四)利用资本主义要诉诸积极灵活的应对策略。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一国或数国较不发达 国家首先取胜,因而不可能出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包围以及自身独立的自由发展。
现实的、年轻的、稚嫩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发达的、成熟的、数量上仍占居优势 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压下谋生存、求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就不止于吸收文明成果,还特 别需要审时度势,智谋共伐,扩大国际联合,分化敌对势力的力量,打破霸权主义的包 围、遏制。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是斗争的结果。我们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过程中 ,应当把对崇高理想无限忠诚同善于进行一切必要的妥协、机动、通融、迂回、退却等 等的策略结合起来,既善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矛盾,力争避免不必要的对抗冲突,又善 于进行必要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而为自己赢得有利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胜利推 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
标签:卡夫丁峡谷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东方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