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质研究综述_能力素质论文

人的素质研究综述_能力素质论文

人的素质问题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C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8487(2000)09-0017-04

随着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素质问题也就越来越突现。所以,近年来人的素质问题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将此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述评。

一、关于素质的定义及其内容

开始,“素质”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把素质定义为“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老版的《辞海》及其他众多的心理学书和辞典中都持与此相类似的看法。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上述这些关于素质的定义带有很明显的片面性,其内涵不能反映当今社会和人的发展概貌。为此,学术界对人的素质的定义提出了许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特征(特点)说”,即认为人的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特征。有代表性观点有如下三种:(1 )人的素质是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结构;(2)素质是人的特质、特征, 是人的质的规定;(3)人的素质就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 心理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特点。

二是“品质(修养)说”,即认为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品质、能力、修养、素养等。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1 )素质是人的先天秉赋和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品行、修养、素养、本领;(2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三是“要素(条件)说”,即认为人的素质是指人的要素或条件。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五种:(1 )人的素质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及一切社会生活要素的总和,它是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它的综合效应表现为人本身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2)人的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说,它是指作为物质或精神生产中同客体相对应的主体(人)所具有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广义上说,乃是指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所具有的各种要素的总和;(3 )人的素质就是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它是人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和品质等各种要素的综合;(4)素质是构成人的各种要素, 是人作为主体的内在根据和条件,是这些要素的现实状态,核心是指人的本质性能力;(5 )人的素质就是主体素质,它是指人作为主体的各种内在要素或自身条件的总和。

四是“水平说”,即认为人的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其质量水平。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1 )人的素质就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简言之,就是指人的质量、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2 )广义上的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也就是说,素质指的是整个主体的客观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五是“综合说”,即认为人的素质作为哲学范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去理解:首先,相对于人的“数量”而言,它是指人的“品质”或“质量”;其次,它是指人从事活动的自身条件;再次,它还是指人的潜在的能力、力量,亦即潜力。

六是“系统说”,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理解素质,认为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认为素质是一种系统, 因为它具备了系统的这种有机性。在素质系统中,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之间及各自内部都是相互渗透和交融的。(2)认为, 素质是人经由先天自然遗传和后天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积淀而成的生理、心理的内在的基础条件,其结构是一个稳态的开放系统。(3)认为, 人的素质是综合素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总之,“特征(特点)说”把素质变成了人所有的特征、特点,泛化了人的素质的范围:“品质(修养)说”把人的品质、修养、素养、能力等概念相互混淆、等同,无法科学界定人的素质,但注重了人的自身特性:“要素(条件)说”一来过于笼统,二来没有说明素质作为人自身的特性,但是比较抽象,符合定义概念的一般性要求;“水平说”说明了素质的现存状态(结果),但是没有反映素质的特性与内容:“综合说”从多个角度来界定人的素质,比较全面,但是不符合概念定义的一维性要求;“系统说”注重了素质的整体性,但是素质的内涵空泛、不确定。

二、关于人的素质的构成及其分类

有关人的素质的构成及其分类在学术界也意见不一,其大致有11种典型的观点:(1)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2)个体素质、群体素质;(3 )内在素质(沉淀在心理深层的文化潜在意识)和外显素质(外部表现出来的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4 )理性素质和非理性素质;(5)主体性(包括基础、现实、发展)素质、 客体性(包括道德、纪律、法制等)素质;(6)思想素质、文化素质、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7)道德素质、 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人格素质、角色素质、个性素质;(8)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9)思想道德素质、智慧才能素质、生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实践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政治素质、作风纪律素质、业务知识素质、心理素质;(10)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11)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

对于素质构成的分类,笔者认为应该有三方面的考虑才是科学的,一是分类没有遗漏,即所划分的素质的部分之和等于素质的整体;二是分类的素质不交叉、不重复,各自独立;三是分类的素质的层次要平行、对等。前5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这三个条件,但是这种分类比较空泛, 不具体。这些观点中有遗漏的,如(6)中缺少智力素质,(7)中缺少文化素质,(8)中遗漏了心理和智力素质;这些观点中也有交叉的, 如(9)中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作风纪律素质,(10 )中的自然素质与心理素质,(11)中政治思想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这些观点中还有不对等的,如(10)中的心理与自然,社会不是同一层次对等的概念。

三、关于人的素质的特征

对一事物特征的认识,是对该事物认识深度的重要尺度。为此,学术界对人的素质的特点、特征也提出了诸多看法。

有学者认为,人的素质的特点要从两个层次讨论:一方面是从人的特点来看素质的特点。由于人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整体性,而人的素质又是人的一个方面,所以,人的素质自然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整体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人的素质除具有人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它自身与人的能力、行为等方面相比较的基本特点,首先,它是内在的;其次,它是人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具有基础性,最后,它还具有相对稳定性。

也有学者认为,除以上这些特征,素质还应该有衍生性(即依据于一种素质,主体可以有许多新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素质基础上,无疑可以衍生出他在后天的若干种发展的若干种基础)、功能性、实践性、动态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还有学者认为,素质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即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惯性的辩证统一,自然生物性和社会变化性的辩证统一,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和群体性的辩证统一。另有学者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主体(人)的素质是要素多样化与系统整体性的统一。一般共性与人体差异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可变性的统一,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再有一部分学者把人的素质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其特征。一种观点认为素质系统有整体性、确定性和潜在性的特征。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素质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非线性性质、非平衡性质的特征。

基于对现代人的素质的分析,有学者认为,人的素质有三大特征,即:主体性(指现代人的主体层次的自觉性增强,主体人格的提升,主体能力的扩大,以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地位的提高)、角色性(指现代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有经济人、道德人、政治人三种)和复合性(指现代人具有各种不同的素质,这些素质有机地结合成一种多侧面、多层次的复合体)。

上述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素质的内在性、整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稳定性是可以成立的,它们是素质的最基本特征。其他所提及的特征,要么它的成立与否值得商榷,要么可以从这五个基本特征中演化、推导出来。

四、关于人的素质生成、发展规律

大多数学者认为,人的素质生成、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各自探讨的结果迥异。

有学者认为,人的素质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与外显统一的过程。作为一个人的内在之物的素质,它又是通过人的活动外显为人的行为。但作为人的素质的这些内在之物是不可能在瞬间获得,而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内化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人的素质演进与发展的规律是一个“三元”循环运动发展的过程,即人的素质→素质的演化→素质的提高,三者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自成体系及运行过程,人的素质就在这三元循环运动中螺旋地发展着的。

还有学者认为,主体(人)的素质的生成、发展与提高的规律可以用三级循环图式及螺旋式上升运动来概括。三级循环图式分别是:第一级,素质的形成;第二级,素质的演进;第三级,素质的合理化。这就是主体素质的第一层级的循环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又形成新的主体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新的演进、提高,不断地循环下去,而且每一次的循环较上一级的循环都是一次新的飞跃,这就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探讨出素质的一些规律,但是其中起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只对素质的规律做了外在的描述,而没有深入触及到素质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没有从关系中来探讨其规律,因为素质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在关系中存在的。

五、对与人的素质相关性问题的考察

学术界对与人的素质相关性问题的研究与考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的素质与人的活动(劳动)。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各种素质是在人的各种活动中产生、形成的。人的生理活动改变和提高人的生理素质,人的心理活动改变和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人的社会活动改变和提高人的社会素质。在人的诸多社会活动中,人的社会劳动是最重要的。人的全部素质,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劳动,都是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而反过来,人的素质又能增强人的活动(劳动)能力。另一种观点则从人的活动的产物来分析人的素质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认为人的素质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都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只不过前者是以人的形态反映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后者则是用物的形态反映之。实质上两者是互通的并在发展步调上是一致的,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互相推动促进。

人的素质与生产力。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最根本的能力是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最终的根由是人的素质、人的主体性。所谓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或“首要生产力”(劳动者),实际上就是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或具有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人的素质与生产力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则需要人的素质的提高,两者是互为条件的。还有一种观点则从人的素质、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人的素质与生产力的关系,认为人的发展不仅从生产力自身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通过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从外部阻碍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人发展了,生产力和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人的素质与知识、能力。这一点在讨论中,大家都有比较相似的看法,即认为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谈素质和能力不能离开知识;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和能力不是线性关系,学的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强,能力的形成还需要很多条件;知识和能力也并不等同于素质,知识需要经过内化才能成为素质,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但能力也可以积淀为素质。

人的素质与人的主体性。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素质的哲学深层结构表现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主体性的展现程度,即人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展示的能动性、创造性与自主性大小的量值。人的主体性问题可以表现为人的素质问题,所谓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是提高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是在增强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去确立人的主体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主体(人)的素质是主体活动的基质或基础,主体性是主体素质的功能外现或标志,它与主体各方面的素质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主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主体性的程度,具体主体的素质不同,其活动的主体性程度也就不同。主体性的增强和提高须以主体素质提高为途径。

人的素质与可持续发展。一种观点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发展的关系。而在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中,必须把提高人的现代素质当作一项战略性的关键问题来对待。因为人的素质升华,从本质上讲标志着对现实人的超越,显示着人的发展。它是一个与现代生产力、现代制度相适应的人的各类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人的现代素质不仅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人作为信仰、道德和法律等的载体和实践者,最终还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具体而言,人的现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杠杆和依托。所以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另一种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且以“人的发展”作为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而“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的发展,因为人的素质状况制约及至决定着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决定其信奉何种发展观、采用何种发展形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人的素质的缺陷往往会使人陷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不能自拔。这一种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内核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人的素质的提高有益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上反映和证明了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及人的素质提高必然结成一条互为因果、交相作用、彼此制约的链条。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基础并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标志,而人的素质只有得到真正的、充分的扩展和提高,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有其现实性,人类社会才能迅速得到发展。个人素质的完善和提高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标志,更是它发展的动源。

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决定人的素质。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就会有相应的人的素质水平,如自然经济同商品经济所要求并能实现的素质就不相同。与此相应,由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不同社会形态所要求的素质也不同,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它们各自所要求并实现了的素质都不相同。人的素质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人的素质高低会影响经济乃至社会发展快慢。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素质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相互协调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的素质的发展、完善与提高,从根本上讲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实有水平。

六、关于提高人的素质的方式与途径

关于提高人的素质的方式与途径,大多数学者的意见中有一点是一致,即认为人的素质提高的途径主要是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但就具体的方式与途径各自的观点不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七种:

(1)认为,提高人的素质,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因为制度一方面能够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范导,另一方面又能保证、规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因为人才观决定教育观并能引导人的素质的取向;再次,积极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2)认为, 人的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人的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而科学文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3)认为, 要提高人的素质,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振奋民族精神;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加强智力开发;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民主法制观;要深化改革,焕发劳动者的积极性;(4)认为, 提高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一起抓。该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要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惩坏人,纠正社会不正之风;要把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结合起来;(5)认为,提高人的素质需要从社会努力、客观环境、 外部条件和人的主观自觉的努力、增强人的主体意识等四个方面着手;(6 )认为,提高人的素质不能单纯依靠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还要在全社会上造成一种崇尚哲学、艺术及科学文化的时代气氛,为社会创造一个浓厚广阔的大文化环境。因为人的素质塑造只有在一种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才成为可能,这是一个包括教育事业在内的社会系统工程,文化事业(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等等)是其中一个大部分;(7)认为, 现代人素质的养成与提高要靠教育的长期熏陶和个人的自我锻炼。

这些观点对提高人的素质的方式与途径做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方式与途径,如(1)中的制度建设、 人才观的问题,(6)中的创造大文化环境,等。 但是很多观点都是原则性的,而实践的、具体层面的、可操作的方式与途径则比较少。

七、关于人的素质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有学者认为,对人的素质研究应把握好五个方法论原则:即理论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的原则;现状研究与未来探索相统一的原则;传统素质研究与现代素质研究相统一的原则;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统一的原则。

有的学者则立足于构建一门研究人的各种素质的结构及其发展、完善与提高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人的素质学并由此出发,他提出,在人的素质学的研究方面必须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本质性、历史性等五个基本原则。另外,整体性、有序结构性、层次性、功能优化性、环境性原则也应是人的素质学所遵循的原则。他还主张为了使人的素质学研究达到更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水平,就必须掌握一些人的素质研究的方法论: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即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二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这主要包括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美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等;三是比较的方法;四是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五是历史考察与现状调查相结合、综合分析与方案比较相结合、综合分析与网络分析(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还有学者提出,用系统方法、信息方法与控制方法来作为人的素质研究的方法。

八、人的素质问题研究的几点不足

纵观近些年来对人的素质问题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也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和人口学的角度研究较多,从哲学层面的研究较少。就哲学层面的研究来讲,对素质问题本身的形而上层面的研究较少,如对素质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研究甚少,对素质的深层本质探讨乏力;2.对素质的历史演变与其表现形态的发展的考察不够;3.人的素质的内容构成、分类及其发展方向仍然不清;4.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具体操作性的模式、方式与途径的探讨不够;5.人的素质与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人性、个性、人格、人的发展等与人的相关问题的关系界定不清楚;6.人的素质作为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人学体系框架内的位置(地位与作用)也界定不清。

[收稿日期] 2000-7-1

标签:;  ;  ;  ;  ;  ;  ;  

人的素质研究综述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