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双语教学的观点与思考_双语教学论文

加强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双语教学的观点与思考_双语教学论文

加强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新加坡、马来西亚双语教学中的见闻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来西亚论文,新加坡论文,见闻论文,双语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自治区教委的组织安排下,笔者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中旬至月底赴新加坡参加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教育体制培训班”的学习,其间先后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实地考察了中小学和大学,访问了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和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同时还参观了多元民族文化等景点。通过与这两个国家教育界各方面人士的接触与交流,使我们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他们双语教学的观念、作法和经验对我们的双语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自治区于一九八六年提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兼通”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至今已有十年。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对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情况

新加坡总面积为641平方公里,人口310万,其中华人76%,马来人15%,印度人7%,其他2%。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地方行政用语。究其发展原因,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不能不说是营造新加坡经济腾飞国际都市地位的重要因素。而教育体制中双语教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双语”,新加坡称“第一语文”与“第二语文”。对英语源流的学生而言,其“第一语文”是英文,英语是英校的主要教学媒介语,除语文外,其他理科科目与人文科目采用英语教学。英校学生也可以选读华语、马来语或淡米尔语,不过只限于语文一科,是他们的第二语文。然而对方言学校(包括华、巫、印学校)学生而言,其第一语文分别是华语、马来语与淡米尔语,它们是方言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语与课本用语,而英语是第二语文,教授时间较短。1987年后,四大语文源流学校,先后统一为英语源流学校。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目的是:教导学生懂得英文,以作为国人言语沟通,思想交流的媒介,并用以谋生及汲取西方科技工具。另一方面教导学生通晓第二语文,作为保存优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认识。建立完美的人生与社会模式。

远在20世纪初期,华校生从入学起,就已开始学习英文(第二语文)。不过由于师资、教材、教学法等处于起步阶段,华校生英文水平普遍不高。至于英校生修习华文(第二语文),大约始于60年代初期,不过这并非硬性规定。由1966年开始,在四种语文源流的所有政府辅助学校中规定第二语文为必修科目。所有参加剑桥学校文凭的在籍学生,由1969年起,必须参加第二语文的考试。自此以后,英校各族学生之选修第二语文,才成为势在必行。英校中的华族子女,大部分以华文作为第二语文,马来族子女主要选取马来文为第二语文。至于选读淡米尔文的却绝无仅有。

推行双语政策,使每一个新加坡人基本上能掌握两种语文,经历了较曲折的过程。初期,在英校修习华文的学生,每星期只学两三个小时,也只限于语文一科,结果成效不大。从1969年起,规定英校中个别课,如“公民”科,须用第二语文(华语、马来语或淡米尔语)教授,同年实行第二语文为中四学校文凭考试的必修科。1970年,规定英校三年级的“历史”科必须以第二语文为教学媒介语。另一方面,教育部也通令华校的数学与科学两门学科,采用英文课文。这一系列的改革,新加坡舆论界称之为“革命性的倡议的实施”。但这改革却牵涉到教材与师资等问题,尤其是采用的“历史”教材,文字艰涩,内容芜杂,远非学生所能接受,当局实施一年后,不得不宣布作废。

在新加坡双语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政府意志坚决,贯彻始终,推行双语政策不遗余力,使双语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在推行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棘手的问题,但最终都得以妥善解决。政府有效地进行了教育改革,改进了教育学制、教育源流、课程、课本与师资等。在学制方面,华校一向采取小学6年,中学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 而英校却是小学6年,中学四、二制(即初中4年,高中2年)。 政府为了把不同源流学校纳入统一学制,于1961年宣布改革学制,把华文中学的三、三制改为四、二制。

在学制方面的另一项改革是建立了“分流制度”。政府曾于1974年与1977年修改学制,在小学实行双轨制,成绩偏高的学生,编入普通课程班,6年完成小学教育。成绩偏低的学生,把小学修业年限伸延1年,即7年完成小学课程。改制后的小学, 所有学童都有均等的机会入学,在小学头3年内学习共同的课程,在第3年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绩,编入不同的课程。1979年实施了“小三分流”,分为( 1)普通双语课程,即小三会考及格的学生,将修读两种语文及其他科目。6 年学完小学课程,然后参加小学离校考试。(2)延长双语课程。 即小三会考不及格,但在小一、小二成绩良好的学生将编入这一课程班。其课程内容和范围与普通课程一样,唯进度缓慢,学生需8年学完, 然后参加小学离校考试。(3)单语课程。即小三会考不及格,小一、 小二成绩欠佳,而且经过鉴定测验后仍被认为不能在8 年里参加小学离校考试及格的学生,将被编入这种课程班。只学一年英语,学习8年后, 将自动被安插在职业训练所受训。“小三分流”的目的是:培养资质中上的学生,通晓两种语文,亦即能驾驭英文与另一种语文。而资质偏低的学生,则教导他们只掌握英文,具有阅读与书写能力。这种制度可减少学生中途辍学率。1981年初,新加坡政府进一步实施中学分流制,其课程分以下三种:(1)普通课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被分配到普通班。 学生将学习英文及第二语文。学习4年后将参加中等教育文凭考试。及格后再学习5年,然后参加普通教育文凭“普通水准”考试。(2)快捷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英文及第二语文与其他科目,为期4年。学完后可参加普通教育文凭“普通水准”考试。 成绩及格者可升入初级学院(亦即大学先修班,旧制高中二)。(3)特别课程。 录取小学离校考试最优异前8%的学生,被分配到9所最优秀的华文中学去。学生同时以第一语文的水平学习中英文,以便巩固两种语文的基础。新加坡中小学共有7次全国性考试,其中4次为国家组织。没有专门设置大学招生考试,而以剑桥大学高级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大学入学条件。近年来,新加坡学生参加剑桥大学(英语)考试,有些成绩已超过英国学生。但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到1993年,“小三分流”制又为小四分流制所取代。在新制下,学完四年级的学生,将按照成绩优劣,被分到三种不同源流的班级去。这三种源流是英文及母语1、英文及母语2、英语母语会话。

历史上新加坡有四大源流学校,即华校、英校、马来学校与淡米尔文学校。其中以华校最为蓬勃,学生人数最多。可是自1955年以后,情势急转直下,报读小学的英校新生人数激增。华英校消长的趋势,随着时日的推移,愈益明显,到了1983年,在42,695 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当中,进入华校的只有727人,不足总额的2%,如下表所示。

年份英文源流 华文源流华校新生占新生总数百分率(注)

1959 28,113

27,223

45.9%

1962 31,580

22,669

38.4%

1965 36,269

17,735

30.0%

1968 34,090

18,927

33.6%

1971 37,505

15,731

29.0%

1974 36,834

10,263

21.7%

1975 35,0869,112

20.5%

1976 35,0357,478

17.5%

1977 40,6226,590

13.9%

1978 41,9955,289

11.2%

(注:新生总数中包括马来文与淡米尔文源流)

家长把子女送入英校,主要是鉴于在新加坡的社会里,英文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英校生无论是升学或就业,都占优势。由于越来越多家长送子女进英校,而华校骤降,于是新加坡政府决定从1984年起,逐步把华校的非英文班级,转变为英文班级, 以便提高华校生英文程度。 从1987年起,新加坡政府宣布,传统的四大语文源流学校,将成为全国统一源流学校。在统一源流学校的教育制度下,所有学生都以英文为第一语文,其他语文为第二语文。高校为培养专门人才和进行专门研究设有语言文化系和研究中心。

新加坡实行的是普遍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华族小学生,家庭用语以方言为主。据教育部1984年的调查显示,以方言为主要家庭用语的小学生占51.7%;主要使用华语的小学生占37.7%;主要使用英语的小学生只占10.4%。因此对多数小学生而言,家庭用语对英语文的学习没有帮助。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门户开放与亚太地区势力的兴起,部分新加坡华族家长(包括英文教育者)意识到华文的重要性,不过他们也深恐孩子花太多时间学习华文,会延误了英文及数理等科目的学习,所以并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华文,只要能听、说、读基本的华语就行了,并不苛求学生写华文。政府也担心过分加重学生学习华文的压力,会产生反效果。所以学华文态度消极,应付考试的情况带有普遍性。

二、马来西亚的双语教学情况

马来西亚总面积为13.17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 其中马来人55%,华人31.6%。伊斯兰教为国教,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华人处在少数民族地位,其双语教学是如何进行的,有些什么观念,有哪些作法,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考察了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和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简称教总,成立于1951年12月25日,是由一支马来西亚全国各地区华校教师公会及州级华校教师会联合组成的联合体, 属社会团体。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简称董总, 在1954年8月22日成立,董总和各州华校董联会是注册社团, 成员一般包括校长、产业受托人、家长及地方上关心民族教育的各阶层、各行业人士。是华校的经济支柱组织,没有华校董事会就没有今日华校,教总和董总时常被合称为“董教总”,是马来西亚政府推行一种语文、一个教育源流政策、华文受压制、岐视,并且存在着随时被消灭的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40多年来,董教总成为维护和发展民族语文、教育、文化的“民间教育部”。

马来西亚政府1961年决定,施行华文中学改制,要求主要学科的教学媒介语用马来语(国语)和英语,在董教总的全力反对下,政府停止华文中学的经费供给,华族为了维护其母语教育,在全国创立了60多所独立中学(即私立),每年均各出奇招筹措经费。独立中学办学植根于本土,面向社会现实、面向世界,强调“华、国、英”“三语并重”,要求必修、必考、必须及格。目前,马来西亚华人董教总拟成立华文高等学校,政府一直不予批准。在马来西亚,国文考试若不及格,其他科目再好也不得升入马来西亚大学学习。1994年12月6日, 董教总与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签署了有关协议,对学生进行HSK过级考试, 独中的会考成绩,世界400余所高校、中国200余所高校均予以承认,一些学生直接在台湾、广东暨南大学、福建华侨大学取得学位。

三、我区进行双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来看,发展速度还较为缓慢。从高考录取情况看,近些年来,民汉一直以两个标准,两个层次进入大学,结果影响到民族班学生的就业。而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毕业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由政府包办分配的做法终将被双向选择的模式所替代,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择业问题。因此,迅速提高民族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全面提高民族教学质量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而加强双语教学,改革现有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提高民族教学质量的关键。

1.积极准备,尽快在全疆推行HSK,发挥其教育和社会功效。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我国专为测量外国人、华侨、 母语非汉语的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HSK 的初中等考试1988年开始试行,1990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 正式投入使用。1993年7 月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审定会,经专家审定通过,审定会建议, 尽快有计划地将HSK(高等)在世界各地推行。至此,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HSK成绩共分8个等级,1级下限是35分,不到35分表示不懂汉语, 成绩高于35分才有实际意义。1级、2级说明具有初步的汉语知识,能理解和表达一些简单的词句。3级—5级者表明具有了初等汉语水平,6 级—8级者表明具有中等汉语水平。达到5级者可进入汉语授课的理科院校学习,6级可进入汉语授课的文科院校学习。

HSK初中等考试1990年以来在国内多次举行,并先后在日本、 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举行, HSK高等考试1993年底也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先后试行。国内以及各国和地区考试的情况表明,这种考试受到了来华留学生、国外学汉语的人士和华侨以及教育界的欢迎,正在成为国际上权威性的汉语考试。

从1996年起,新疆也开设了HSK考点,首次考试已于6月15日顺利进行,新疆推行HSK考试已势在必行。

2.积极引进习得论。

改变传统汉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鉴国际汉语教学经验,推行以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汉语教学改革,以期更多培养出能熟练运用汉语的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学习、习得是实际存在着的掌握第二语言的两种不同途径和所呈现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学习、习得原是生物学、心理学的常用语,指生物在后天生活中得到(并非由物种遗传得到)某种特性,这种特性被称为习性。在这里,习得与遗传相对,习得性与遗传性相对。后来语言学家把学习与习得移用来指掌握某种语言所采用的两种不同途径,即学习途径和习得途径。前者为有意识的,后者是无意识的。在这里学习与习得相对,有意识与无意识相对。

3.注意研究汉语教学中的情感过滤问题,尽量提高情感过滤对学习、习得汉语效率的比例。

在新疆,母语非汉语的学员学习汉语过程中的自身情感方面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教育学生认识学习汉语的意义,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的任务还远没有解决。在新疆,情感过滤问题与汉语教学相比,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对外语教学在国外进行的那部分,学生是在一个完全非汉语的环境和情景中进行学习的,他们掌握汉语过程中在课外习得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即使在国内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由于政治、文化、历史、习俗等方面的原因,其学员在课外习得汉语的机会也很有限。而我们新疆的汉语教学则不同,基本上是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学员在课外可随时随地通过多种渠道习得汉语,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情感!情感过滤越大,习得效率越小。

4.在全疆升学、就业等领域中制定、调整政策,营造激励学习汉语的机制。

从小学开始,从师资开始,切实加强双语教学,当前中小学要实行部分课用汉语授课,工科或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力争全部用汉语授课。逐步实行课程设置、学习内容、考试标准、录取水平等方面并轨,加快双语教学的改革,促进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标签:;  ;  ;  ;  ;  

加强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双语教学的观点与思考_双语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