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家庭互动研究述评_幼儿园论文

幼儿教育家庭互动研究述评_幼儿园论文

幼儿教育家园互动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述评论文,幼儿教育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学前教育研究领域逐渐出现了“以家庭为中心”的趋势,越来越强调家园互动、合作共育。“以家庭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于,将家长参与当做儿童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机构将家长和儿童作为工作对象。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也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多次提出加强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展开了对家园互动的比较研究以及内容、方式、策略、影响因素和新渠道的探索。这些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模式等方面的不足。本文在整理该领域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存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国外家园互动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在家园合作与互动类型方式、影响因素、实践模式等方面涌现出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近年来国外家园互动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家园互动类型的研究

      美国学者戴维斯Daivs按目的的不同把家校合作分为四种类型:(1)为了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约见家长、成立临时咨询委员会等);(2)鼓励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如亲子活动日、开放日等);(3)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4)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咨询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Gatwick将家园互动按家长参与程度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1)低层次的家园互动,即允许家长参与到一些对教师的专业权威和决策权力不构成挑战的幼儿园活动中来,倾向于使家庭与幼儿园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家长得到孩子在园内情况的第二手资料。(2)中等层次的家长参与,即家长走进幼儿园的环境中,幼儿园提供给家长自己作判断、选择的机会,以参观访问者或志愿者的身份帮助学校。(3)高层次的家长参与,即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共同发挥幼儿教育的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决策。

      2.家园互动效果的研究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Early Head Start”计划(起步教育计划)和EASE计划(早日获得教育成功计划)对学前儿童家庭所做的实验性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孩子的识字技能和读书相关活动,可以明显提高学前儿童的阅读语言技能。Sheldon和Epstein的研究发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联系、学校与家长适当的沟通策略与合作行为,可以显著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出勤率。Domina通过分析全国性大型数据库的数据得出结论,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可以预防学生发生不良行为问题。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的积极参与、家庭与幼儿园的及时互动与良好合作,对儿童的学业和行为表现都具有积极影响。

      3.家园互动实践模式研究

      20世纪60年代,源自美国密西西比自由学习的“起步教育”是一项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综合性学前教育与社会服务方案。该方案要求父母参与及实施家庭教育,并要求家长在子女受教育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Douglas Powell阐述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早期教育运动,“许多早期儿童教育机构正朝着以家庭为中心的方向转变,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发展方向。”

      霍普金斯大学Joyce Epstein教授为首的家校合作研究团队自1970年代末开始,从事家校合作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爱普斯坦模式。她基于自己的研究创建了“美国合作伙伴学校联盟”(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为学校、学区和州领导开发和执行合作伙伴计划,提供详尽的专业指导。在其最新的研究成果—2011年出版的名为《学校、家庭与社区伙伴关系》的行动手册中,列出了儿童早期教育中的六种合作参与类型,分别是: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决策和与社区合作。她还详细叙述了不同参与类型的预期结果、合作的实施方法、相关培训的组织以及合作参与的评估方式。

      二、国内家园互动研究现状

      1.家园互动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与措施,多次提出加强家园互动、合作共育的要求。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家园共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在我国学前教育现实需求的刺激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人们对于家园互动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家园合作共育的理念也逐渐为国内学前教育领域所接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家园互动的效果。

      2.家园互动的比较研究

      一部分研究者通过中外家园互动实践方式的对比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国内幼儿园的家园互动提供启发性的建议。例如,李生兰在其著作《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中通过介绍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融入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方案和实践经验,从家园互动的方案设计、沟通渠道、实践途径等方面对国内幼儿园家园互动提出启发性的建议。同时,李生兰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实践研究和专题研究等,探索了家园互动、合作共育的本土化实施策略,在著作中提供了大量活动案例,具有一定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由于我国在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研究和实践中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对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应该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同时要考虑到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公办私立幼儿园差异等,努力探索适合本土社会现状的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方式。

      3.家园互动的内容、方式和影响因素研究

      游达和沈丽丽从家园互动的有效性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提出提高家园互动的有效性需要家长和老师之间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教师需要改变指挥者般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家长也认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吴远芳通过对中山市48所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了对家园互动情况和互动效果有重要影响的几个因素:家庭背景和家长的人口学特征会影响家长在互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幼儿园等级和互动活动的具体组织情况会影响家长和老师对互动效果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从家园互动活动设计、沟通方式和教育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4.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新渠道的探索

      部分研究者结合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提出应该更好地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家园互动,从而提高家园互动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更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也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家园网络互动平台的观察研究,发现其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例如,李生兰通过对一部分示范幼儿园网站中的“家园互动”栏目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了该栏目在网站上的位置、栏目发布的信息内容、发布形式、发布时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幼儿园有效利用网络互动渠道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常俊英以社会资本理论、系统生态理论、重叠影响阀理论为支撑,建立了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家园共育模型,并在一所幼儿园通过实验,综合分析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分别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角度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发现,依据模型建立的网络交互平台能够很好的综合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完美协调了双方的有效时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家园共育协作平台。

      冀新花、徐光涛以幼儿园教师使用网络家园互动平台的影响因素为对象,依据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构建了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探讨分析影响幼儿园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有效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与建议。

      单胤斐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家园互动中的需求层次,将幼儿家园互动体验分为感觉需求、交互需求、情感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进而按照交互设计的原则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家园交互应用系统,对提升家园互动服务体验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

      5.家园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左瑞勇从生态教学观视角出发,指出当前幼儿教育和家园互动中对于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比较重视家长的配合程度、利用程度和临时性考虑,而忽略了家长的参与程度、家长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和长远考虑。

      邓丽霞、何红漫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家园互动进行了现状研究,对于我国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家园互动问题总结如下:(1)幼儿园是主导者,家长是被动接受者,互动合作平等成分较少。(2)幼儿园一方对于家长需求的了解较少,互动缺乏针对性。(3)家长对于幼儿在园接受的教育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互动时缺乏系统性。(4)互动缺乏及时性。

      三、家园互动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前瞻

      自20世纪中期以后,国外学前教育领域较为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保育与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一理念正在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与实践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反观国内的学前教育,近三十年来走过了城乡二元运行的时代,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政府从战略高度上把握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对网络平台在家园互动中的作用、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国内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幼儿园性质、不同家庭背景,有效开展家园互动工作,是未来研究需要探索的核心问题。同时,现有研究普遍存在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以及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体系等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解决。未来的家园互动研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与改进。

      1.跨学科理论视角的整合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在家园互动领域现有的国内研究中,实践层面的经验介绍远远多于理论层面的整理和探讨,导致该领域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对家园互动的概念、内涵、层次和分类进行深入的梳理,对该领域先后出现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加以整合,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模式的探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外家园互动领域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理论模型包括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模型,将影响儿童发展的多层背景描述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和宏系统几个相互作用的部分;以及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者必须加强幼儿园和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儿童创建一个开放、支持的环境,才能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心理学家阿克曼和米奴钦等人先后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做一个具有边界、规则和层级的整体系统,不仅仅关注儿童,而是更加关注家庭运作的方式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影响。

      除此之外,如果将家园互动作为一种人际互动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得到社会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的支持;如果将家园互动看成是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关注这种作用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就可以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在家园互动的组织管理和政策保障方面,还可以进行一些管理学视角的分析。未来的研究需要将这些不同学科的视角加以整合,以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更好地指导实践。

      同时,由于家园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难以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加以全面深入的考察。如果能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路径相互结合,用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极大地提升未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建立适合国情的家园互动评价体系

      目前的家园互动研究主要是运用自评问卷,从家园互动的活动设计、家长参与情况、活动反响等方面对家园互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较为主观。国外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中,都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要素,也开发出一些较为成熟的测量工具。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性,不能照搬国外的评价标准,也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评价工具来要求具有地域、经济差异的幼儿园。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努力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且能兼顾差异的评价体系,对家园互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考量。

      3.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国内现有的家园互动研究文献在来源上存在清晰的分野,一类是来自科研工作者的理论探讨、实证调研,另一类是来自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总结。前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但由于科研工作者缺乏幼儿园一线工作经验,其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缺乏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缺陷。后者的实践经验来自幼儿园长期的实际工作,往往真实具体,但较为零散,缺乏对于经验材料的理论加工和提炼,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用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大量的实践经验来检验理论,让二者相互丰富,共同发展。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政府从战略高度上把握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继而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为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机构也致力于与家庭密切沟通与合作,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和参与家园互动的积极性,传递幼儿教育的价值观与方法,共同应对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顺应“以家庭为中心”的国际学前教育研究趋势,展开了对家园互动的比较研究以及内容、方式、策略、影响因素和新渠道的探索。现有的家园互动本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模式等方面的不足。未来应加强理论梳理,整合不同学科的观点,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努力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最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家园互动实践模式。

标签:;  ;  ;  ;  ;  

幼儿教育家庭互动研究述评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