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人性、发展:学校制度的精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髓论文,人性论文,竞争论文,制度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组织成员的意志体现,是组织文化的内核。制度设计是一个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进而影响组织的活力和组织的发展后劲。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根据学校这种特殊组织的实际情况,遵循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竞争又有利于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充分尊重人这个最活跃、最具能动创造性因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好制度,让制度充满竞争、人性和发展的光芒。
一、竞争:学校制度的动力元素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发展。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设计并实施制度。学校制度的设计,必须在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创设一个引导竞争、有利促进良性竞争的学校组织环境,使制度成为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的动力元素。
(一)满足基本需要,诱发竞争心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论表明: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就人的自然本性而言,对物质的正常需求是合理的。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追求。人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既实现心理需求,也诱发了竞争。我国古代的法家也认为,要使管理取得成效,管理者应该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荀子说:“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就是说生存和安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因此,能够使人“养生安乐”是管理的第一要义。“养生安乐”的前提条件是物质,物质待遇的高低不仅仅具有物化的意义,还具有精神性的内涵。因此,学校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体现“物”在管理中的作用,有效地诱发教师的竞争心理。通过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把教师对物质的追求引导到公平有序竞争的正确轨道上来,让教职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通过物化的形式得以体现,从而激发广大员工奋发向上、你争我赶的竞争心理,实现其人生的自然价值。用物化的手段诱发教师的竞争心理,与现代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的“公平理论”不谋而合。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分析人的积极性与分配方法的关系时指出,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的形成。
虽然用物化的手段诱发教师的竞争心理略显原始和低俗,但它却以人的最基本需要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以最直接、最公平的形式体现不同能力和劳动效果的教师的价值,这种公平的竞争是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也最容易为教师所乐意接受。
(二)培植危机意识,激励竞争意志
学校作为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组织系统,组织成员之间竞争的程度远没有其他组织激烈和残酷,这种相对宽松的组织环境,使教师养成了较为严重的心理惰性——危机意识薄弱、竞争意志疲软。市场经济体制的惊涛骇浪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撼动了教师自以为稳如泰山的铁教椅,使他们终于明白,同样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也很难“独善其身”,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再也不是稳坐钓鱼台的姜太公。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外部环境所赐予的良机,为学校组织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并把这种竞争环境转化成激活教师潜在竞争意识的因素,撩动教师缺乏危机意识的神经,并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行为磨练教师的竞争意志。为了培植教师的危机意识,激励教师的竞争意志,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在任用教师,选拔校领导人才等组织行为方面,采用聘任制、优胜劣汰和竞争上岗的方式,为学校营造一个培植教师危机意识的组织氛围,同时也使优秀教师能够脱颖而出,这样,可以使涉事的和与事无涉的教师都受到深刻的危机意识教育和竞争意志的粹炼。
(三)创设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竞争行为追求进步、渴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他们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更高的期望和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学校组织制度的设计不仅要对教师的不当行为具有强力的约束性,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取向具有正确的引导性,对职业行为具有强烈的激励性。因此,学校的制度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公平竞争、促进教师竞争行为的内部组织环境,使学校教职员工之间形成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制度在促进教师竞争行为方面的作用,就是要让教师明白制度的刚性不阿:在崇尚唯贤是举,唯才是用的学校里,靠吃喝送礼拉关系不行,靠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更不行。只有踏踏实实工作,实实在在做人,凭真才实学才是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唯一路径;同时也让教师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终能发光。制度的设计只是促进教师竞争行为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教师竞争行为的现实性,关键是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因此,在落实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整顿教师的竞争行为,使教师的竞争行为循着制度设计所导引的路径疾跑。
二、人性:学校制度的活化元素
制度是刚性的,刚性的制度必须激活,才能内化成为组织成员的行为准则。而激活制度的最佳引擎就是人性化管理。因此学校制度设计应注重人性化,遵循人格平等、机会均等,既强调刚性约束又重视人文关怀,尽可能地为制度的激活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让教师积极参与制度的设计,真正使教师成为办学的主体、制度的主人。
(一)民主“约法”,形成自我管理
这里的“约”是指约定或设计而不是约制或约束。“约法”指规章制度的设计或制定。学校的制度要真正体现全体教职员工的意志,使制度成为组织成员的自觉行动,就必须首先做到“约法”过程的民主化。
惟有民主“约法”,才能使教职员工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和制度的主人,感受制度设计过程的人性关怀。因此,制度设计的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教职员工,不论是约法的过程、形式,还是约法的内容,都必须以教职员工的意志为出发点,以组织成员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约法”的过程和方式可以根据制度的内容和性质而定。对于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制度建设,可以由学校管理层拟定草案——工会组织征集意见修正——教代会(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对于事涉全体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建设,可以由工会组织起稿——管理层提出建议——教师群众参与讨论——行政会议决定;也可以由工会组织教师协商初拟,向行政征求意见后由工会组织定案等。不管哪种形式的“约法”,都应该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结果,学校管理者只是制度的执行者监督者。在制度的民主“约定”过程中,教师作为学校和组织制度工人的角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尊重,由此产生一种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制度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更容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是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种良好形式。
(二)平等参与,让管理充满人性
“约定”了的制度只是一纸书面语言,要使制度变成组织行为,关键在于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制度的刚性并不排斥管理的柔性,只有在刚性制度中体现柔性管理,才能为制度的实施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才能使制度变成组织成员的共同行为准则与自觉行动。因此,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制度的实施营造健康的民主管理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关键取决于校长的管理理念。作为校长,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学校普通的一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少一点领导的威严,多一点人文的亲和力;少一点制度约束,多一点行为的引导;其次,校长须待人宽厚仁爱。宽待教师,善待同事,赏人之长,容人之短,特别要悦纳与自己意见不一的教师;再次,校长要善于发挥多层指挥系统的作用,按程序办事,抓大放小,浮得上来,沉得下去,对于下层职责内的事,宁观勿说,宁说勿动,以充分保护下层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而遇到一些需要承担风险之事,校长须挺身而出,身体力行,使教师感到校长可亲可敬,是领导,更是益友,有话敢说,有事敢做,有责敢负。从而,营造出民主管理的宽松人文环境。
制度管理虽然具有刚性化、原则性的特点,但“无情制度,有情操作”。有情并非徇情,灵活并不随意。在制度的具体操作中,关键是正确引导教师积极主动积极参与。如教师行为规范类的制度,可让教师对照制度自查自省,有问题的主动认错领罚;可通过案例式讨论,让大家评判曲直,公论处置;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又如教师实绩考核类的制度,尽可能地减少主观性成分,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难以量化的应让教师代表参与其中,集体讨论决定,以免主观性操作。操作过程应始终处于透明状态,事后还应向教师作比照评析性的解释,以取得广大教师的理解。制度管理多点民主,多点人性关怀,一定会使学校管理达到最佳的境界。
三、发展:学校制度的延生元素
制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校制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时效,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制度的优劣在于:能否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优秀教师群体的脱颖而出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是否具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建立目标,引导发展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发展的引领。学校的制度设计要成为学校和教师制订发展规划的引领。因此,学校要把制度作为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来设计。在制订学校发展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客观、全面地分析学校的制度环境的基础上,使目标切实可行,清晰具体,让师生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充满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热情。具体地说,在目标制定的程序上,先由学校领导班子结合校情,通过论证,拟定一个长、中、短期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教代会的形式通过,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然后,把学校的总目标分解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人,分解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中去,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目标责任体系。在教师目标责任的制度设计上,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为最高原则,让教师在制度的框架内,设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自我发展目标”,这类目标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设计,经过个人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这种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在教师设计自我发展目标时,学校领导者应帮助教师挖掘自身的长处,放大他们的优势,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引导他们有针对性设定适当的自我发展的短期或中期目标。另一类是“全体性发展目标”,即全体教师发展必须达到学校制定的下限标准,如教学科研、论文水平、理论学习的显性成果分别达到校定目标。学校根据制定的制度认真组织落实,并定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促进教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是学校整体目标的制定,抑或是教师个人发展目标设计的导引,都必须实事求是,以学校或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为依归,过高或过低都无助于教师的发展。
(二)培植榜样,带动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培育和成长,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组织和人文制度环境。因此,学校制度建设应有利于榜样式教师的培育和成长。如工作量标准的制定要考虑教科研的非课时性工作量,以利于科研型教师的成长;质量、实绩的考核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创新精神、教学特色等因素,使德才兼备的教师在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并脱颖而出;评优晋级要优先考虑发展潜能大的教师;在选才任人上,要坚持“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无缺点的庸人”。只有制度充满正义和公平,才能使全体教师心舒气畅,使优秀的教师如鱼得水,健康茁壮成长为榜样式的教师。惟有榜样式的教师,才能起到强烈的辐射作用并带动全体教师争先创优,共同成长。
(三)形成学习制度,促进发展
知识是教师赖以从教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发展的营养精华。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适应这个知识的产生和衰败周期不断缩短的时代,胜任教育工作,就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和人文科学知识,现代的教育理念,娴熟的信息媒体技术等,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不仅是教师自身乃至整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学校的制度设计要有利于引导教师的自觉学习和学校学习型组织氛围的形成。这就要求:首先,要把学习作为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并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制度(包括继续教育制度),并把学习的质和量作为考核的内容。其次是营造浓厚的教育教学科研氛围,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予以保证,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学习与反思。通过制度的强化作用,使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成为教师的自觉习惯和生命的一种内在需求,成为工作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