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冰 (辽宁省沈阳市中医院内五病房 110004)
【摘要】目的 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9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中药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急性面神经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面神经炎 针刺 中药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52-01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切的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1]。 春秋两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7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20—45岁,平均36岁;对照组39例,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19—44岁,平均35岁。所有患者发病部位均为单侧,平均病程5天。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变部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急性面神经炎的诊断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①患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③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西医常规治疗,给予口服强的松片以减轻神经水肿;维生素B1片及维生素B12片以营养神经;阿昔洛韦片以抗病毒,并静点长春西汀注射液以改善微循环,20天为一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及针刺治疗。汤药选用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5g、僵蚕15g、全蝎15g、地龙10g、天麻10g、防风10g。水煎服,每剂取汁300ml,每次100ml日2次口服,20天为一个疗程。针灸取穴:风池、翳风、鱼腰、阳白、攒竹、四白、迎香、承浆、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对侧)。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或下颌方向直刺0.5—0.8寸;翳风直刺0.5—0.8寸;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0.5—0.8寸;攒竹平刺0.3—0.5寸;四白直刺0.3—0.5寸;迎香斜刺0.3—0.5寸;承浆斜刺0.3—0.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颊车向地仓方向平刺0.5—0.8寸;下关直刺0.5—l寸;合谷直刺0.8—1.0寸[3]。合谷采用泻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留针30min,每日1次,20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均嘱两组患者避风寒,均衡饮食,忌辛辣、酸、冷食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
治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患侧、健侧面部肌肉对称,患侧眼睑闭合完全,鼻唇沟基本对称,口角无歪斜;显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大部分恢复,患侧眼睑能闭合,静止时面部外观正常,鼻唇沟稍浅,笑时口角歪斜;好转: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患侧面神经运动功能无改善。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
3.3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n恢复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94(10.26)19(48.72)14(35.90)2(5.13)37(94.87)
对照组392(5.13)11(28.21)22(56.41)4(10.26)35(89.74)
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面瘫多因脉络空虚,外邪侵袭面部,使面部脉络不通,气血阻滞,筋肉失其濡养,纵缓不收而致。故在针刺取穴上,以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之经穴,通过针刺可有效地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之目的。且大量的实验研究也表明[4]针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消退和功能恢复。口服中药以牵正散加减化裁应用,方中白附子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祛风化痰止痉;僵蚕、全蝎,二者皆可熄风止痉,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可化痰,共助白附子祛风化痰止痉之力。
本临床实验采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加强了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之功效,且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可作为急性面神经炎较有效的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119.
[2] 张葆樽.神经疾病定位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12.
[3] 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3-48.
[4] 刘乡.以痛制痛—针刺镇痛的基本.神经机制科学通报,2001,46(7):609.
论文作者:黎冰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神经炎论文; 针刺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面神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神经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