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以普洱学院为例论文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以普洱学院为例论文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以普洱学院为例

吴红娅 胡国磊 (普洱学院)

[摘 要] 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普洱学院转型发展、建设国门大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专业学生获得非通用语应用能力考试报考资格的重要保障。本文分别从体系构建意义、构建思路、构建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索,以期逐步扩大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受众面,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

在国家“一带一路”宏观战略背景下,非通用语(东南亚语)(以下简称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是云南省外语人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普洱作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把独有的人文、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加快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符合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工作要求。要突出自己学校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上的特色,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土优势资源,推陈出新。

一 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研究意义

(一)顺应学校转型发展、建设国门大学的办学定位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意见,高度重视转型发展工作,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学校根据普洱市独特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地理区位优势,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合作办学,逐步形成自己办学特色,国门大学建设取得成绩。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顺应学校办学定位,还将为其他专业学生非通用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新鲜活力,并对政策的贯彻和实践的指导提供强大支持。

(二)响应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宗旨

学校始终不忘“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紧密结合地方区域实际,把握市场发展脉搏,认真负责地培养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7月我军队医院老干部科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其中有40例患者为参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8~90岁,平均(73.21±2.17)岁,患病病程1~17年,平均(6.1±2.1)年;而观察组人员也为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9~89岁,平均(72.39±2.21)岁,患病病程1~17年,平均(6.3±2.2)年,在统计学软件的分析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深化公共课课程改革的需要

按照“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结合非通用语语种语言习得规律,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流,制订与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评价;将非通用语技能比赛和考试测评作为课程建设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四)保障其他专业学生参加非通用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报考资格

凤凰新华印务是一家具有75年历史的国有印刷企业。1943年《火线报》随着新四军十六旅来到长兴,几经辗转成立了苏南新华印刷厂,最终与苏北日报印刷厂、苏南日报印刷厂融合,并于1954年形成江苏新华印刷厂南京总厂。2011年,经过公司化改造,成立了今天的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期间历经三次搬迁。

二 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指导思想及理念

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采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原则,由学生根据喜好,自愿选择课程。选课学生不分层次、不分专业,不论语言水平基础,二年级开始即可选课,课程一经选定,必须连上三个学期,确保学生达到基本课时量(周课时4个学时,共216 个课时),课程开设安排在下午或晚上,每班人数不得多于40 人,以保证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语言练习和交流。

(二)课程体系构建框架

根据《云南省高校其他专业参加非通用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培养“专业+非通用语”的复合型人才,对学生的听力、语音、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等方面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校需做好基本教学硬件准备工作,满足师生教学需要,保障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例如,确保一定数量非通用语图书资料可供借阅;确保非通用语教学软件与电子资源配备可正常使用;确保一定数量语音教室供学生练习听力和实践训练;其他与师生学习相关的辅助设备保障。

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评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三 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机构设置

学校从宏观层面把握,规划好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委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具体制定和执行教师培训工作机制。多样化、阶段化、开放性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安排教师参加网络培训、国内外学习进修等;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语言对象国外聘教学经验丰富的学者或教师到学校任教或交流,派出本校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交流,在语言环境中对跨文化交际进行对接思考、补充和巩固。注重教学骨干的呵护和培养,造就学科骨干,发挥传帮带作用,逐渐扩大规模,形成一支热爱教育工作,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文化知识功底过硬,教学水平高,创新负责的教师团队。

云南省在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多次强调,加快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满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云南省教育厅于2016年启动云南省高校外语(南亚、东南亚语种)应用能力考试改革工作,旨在进一步增强考试的针对性,提高高校非通用语教学水平检测效果,将只属于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考试的“专利”,调整为其他专业学生(达到大纲要求)也可报考,从政策上对高校各专业学生报考非通用语应用能力考试提供了权威依据,并做好考试类别及等级的归属工作。

(二)师资队伍

设置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教研中心,可独立成立机构或挂靠于学校东盟学院,主要负责课程教研相关工作,包括课程开设、教师选聘、教学运行、教学效果评价、考试考级等。

(三)教学硬件

学生经“专业课学习”+“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学习”+“实践运用”,构成“专业+非通用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专业课指的是学生所属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及核心课程;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材选用、教学运行、教学评估、经费保障;实践运用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技能竞赛、置换交流、考级测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所包含的七个部分,看似独立,但其间关系却不是单向层属关系,而是相关相促,相辅相成的共同体。

(四)教材选用

目前,高校选用的非通用语教学教材各式各样,可谓五花八门,或是内容一成不变过于陈旧,知识更新不及时;或是教材内容繁难,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是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共用一套教材,学习对象针对性不高;或是教材内容缺乏特色,没有结合本地本土区域优势和特色。学校需科学规划,做好调研,重点编写、打造一套校本教材(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内容融入现今东南亚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结合本地本土区域优势和特色,体裁样式多样化,实践操作性强。另外,学校还需从语言对象国引进一批原版书籍,通过选读篇目或借阅书籍等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符号信息,对提升学生语言知识功底和思维方式都有极大的益处。

(五)教学运行

研究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省发展提出的“三个定位”。紧扣云南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高校尤其是边疆高校,抓住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机遇,开设结合本地本土实际,有关东南亚国家语言及文化背景公共课课程,逐步扩大非通用语语言学习受众面,使更多学生经学习培训和应用能力考试测评后基本达到非通用语语言中级标准,为社会输送一定数量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学期,重点开展听力、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简单理解听到的对话和小短文;掌握基本语音规则及特殊读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范。第二学期,重点加强听力、词汇学习,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对象国历史、地理、旅游、科技、经济、文化礼仪、节日风俗等基本情况。第三学期,重点加强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提供多次语言实践交流机会。在三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还需穿插对非通用语应用能力考试内容的介绍。

从二年级起,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语言水平基础的学生均可选修非通用语公共课。因学校已有教学经验积累的仅泰语、缅甸语、老挝语,可以先将此三种语言作为试点开设,以后再根据教学实际和效果反馈情况做增减。

(六)教学评估

学生采用网上评教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随机抽查听课、评课及反馈教学意见。学期课程结束,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完成期末考试并赋分。每年6月,规定参加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学习并已达到基本课时量的学生报考非通用语应用能力考试,若学生通过考试测评,将获得含金量高、社会普遍认可的合格证书。

波里马和陕2A两大类型不育系的微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大不育系杂交种的质量。近年来,通过农业科研技术工作者的努力,针对微粉在生产上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改善[9-13]。通过调节播期、摘顶、调节行比、化学杀雄或异地制种等栽培手段控制不育系微粉的缺陷,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完善,存在加大了制种成本、技术措施不易操作、延缓了种子销售时间从而增加了企业资金周转期等问题。因此,只有发现或培育出一种不育性稳定的新细胞质不育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胞质不育系微粉问题。

(七)经费保障

学校形成制度保障、落实经费投入。充裕的经费投入是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通过制度性的保障措施,能够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带来长期性和稳定性的正面效应。

总之,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普洱学院作为转型发展、建设国门大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专业学生获得非通用语应用能力考试报考资格的重要保障。通过体系构建,将逐步扩大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受众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添砖加瓦。

通常情况下,人眼图像中瞳孔灰度值最小,其次是虹膜,巩膜最亮。根据人眼图像灰度分布的规律用一定的阈值可以分割中瞳孔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翌丹.“一带一路”环境下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2):87-88+94.

[2]莫子祺,黄氏惠.试论大学公共东南亚语种课程设置[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25+35.

[3]张晓勤,欧阳常青.“专业+非通用语”面向东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管理研究,2009,05(027):65-67.

[4]杨宇洁,李昳华.东南亚语种外语公共必修课程及教材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202-203.

[5]卫彦雄.中国非通用语本科教学反思[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7):109-11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09-0076-02

*基金项目: 普洱学院2018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以语言应用能力考试管理为导向提升非通用语(东南亚语)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2018xjkt20)。

(责任编辑:姜海晶)

标签:;  ;  ;  ;  ;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以普洱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